孫洪發
(吉林省梅河口市曙光鎮綜合文化站 吉林 梅河口 135000)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近幾年來,黨和國家對農村文化工作更加重視,加大了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農村文化大院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農村文化大院的建立,為農民提供了自娛自樂、展示自我、展示才藝的廣闊平臺。農村文化大院活動的開展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凈化了社會風氣,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在沒有開展文化大院建設以前,我們梅河口市曙光鎮的多數農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單調而乏味的生活。一到農閑或冬季,沒有豐富的文化生活。陪伴他們的只是仨一伙、倆一串湊到一起玩紙牌、打麻將,還有一部分人搞起了封建迷信活動。民間藝人下鄉表演低趣而庸俗的二人轉說口和黃色的段子。這些精神鴉片在不斷地侵蝕人們的心靈。個別村偷摸成風、打架斗毆現象時有發生,村干部和村民之間矛盾重重,鎮政府的各項工作得不到很好落實,村民之間、鄰里之間不團結鬧糾紛,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全鎮15個行政村,50%以上的村部變賣或挪做它用,村文化室形同虛設,成了無設備、無場地、無人員、無活動的“四無”文化室。
近幾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工作,特別是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加大了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鎮黨委、鎮政府也將農村文化工作做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現在全鎮15個行政村都建成了文化大院,各村都建設了6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廣場并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60%以上的文化大院配發了音響、秧歌服等文化設備、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已做全覆蓋。
(一)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村民團結。
文化大院成立以來,鎮村干部高度重視,從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發,制定文化活動計劃,培訓文化骨干,抓住農民的興奮點。開展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動。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從不愿參加活動的被動型,到爭先恐后的主動型的轉變。文化大院建成之初,許多農民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參加活動,張不開嘴、邁不開腿。這時候,村干部、特別是婦女干部親自帶頭、主動下場,為村民做示范并聘請市文化館教師做輔導。現在每當夜幕降臨,人們從四面八方涌向村文化廣場,跳起歡快的舞蹈。由于村干部的重視,農民群眾對村干部的印象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緩解了過去干群之間的緊張關系,鎮村的工作也得了很好地貫徹和落實。
(二)促進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凈化了社會風氣。
自成立了農村文化大院,特別是開展經常性的文化活動,吸引了多數農民參與其中,她們在農村文化大院這個舞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盡情地抒發著自己的情感,身體得到了鍛煉,心靈得到了陶冶,風氣也得到了凈化。僅以曙光村為例,在沒有建文化大院以前,曙光村的大小棋社能有十五、六家,多數農民閑來沒事湊到一起打麻將,玩撲克。還有一部分村民參與賭博,影響了家庭和鄰里之間的團結。有的村民外債累累,甚至走了犯罪道路,給農村社會增加了不穩定因素;還有部分村民參與封建迷信活動,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文化大院的建立,使得這部分村民與這些不健康的文化活動徹底決裂,紛紛參加文化大院的廣場舞隊、秧歌隊、農民合唱隊。原來的棋社也紛紛倒閉,棋社的老板也參加了文化大院的各類文化活動。社會風氣有了明顯好轉。
農村文化大院建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為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不認真對待盡快加已解決,勢必影響農村文化建設。
(一)農村文化大院建設,鎮村領導重視不夠,缺乏長遠規劃和責任意識。
個別鎮村領導對于文化大院的建設和文化活動開展,只是單純按上級文件精神辦事。上級有要求,抓得就緊;上級沒要求或要求不嚴,下邊抓得就松,應付了事,得過且過。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讓農村文化事業同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農村文化建設納入責任制,做到年初有計劃、有目標,年終有檢查、有評比。讓工作政績與村干部工資掛鉤,以此促進農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村文化大院的發展。
(二)加強農村文化骨干培訓,以此帶動農村文化活動開展。
很長一個時期,農村因缺少文化骨干,影響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市文化館、鄉鎮文化館人員較少,受到經費等其它因素制約,在培訓農村文化骨干上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基層文化干部練就過硬的本領,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擔當起培訓農村文化骨干的重任。發現和培養當地文化骨干、發揮特長、以點帶面,狀大和發展農村文化隊伍。實踐證明,哪里的文化骨干多,哪里的文化骨干業務素質好,哪里的文化活動就搞得好。反之,缺少文化骨干的地方,文化活動的開展就單調乏味。還有的地方不注重發現和培養人才,在民間還有許多的民間藝人、農民歌手、體育人才等待我們去發現、引導,要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讓他們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熱發光。
(三)增加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讓農民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我們的國家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別在農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大了對農村的各項投入,各項惠農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落實。特別是對農村文化的建設。農村文化廣場,國家投入了體育健身器材;各行政村建立農家書屋,國家免費下撥各類圖書;各行政村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室;文化大院國家購買秧歌服、廣場舞服、音響器材等等。文化惠民工程的落實,讓百姓共享了改革開放的成果。但是,根據農村現狀,有些村居住分散,距村文化廣場較遠,缺少文體設備,無法開展活動。多數村經濟相對落后,村文化大院沒有活動經費,導致村文化活動室無法對外開放,文化活動無法正常開展。解決的辦法是:加大對農村文化大院的投入,特別是對居住比較分散,無法正常開展活動的投入,不光是物質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經費上的投入。
(四)農村文化大院活動要有所創新,豐富多彩,以此滿足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
很長一個時期,農村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動局限于廣場舞、東北大秧歌。內容單調乏味,長期下去,許多參與者感覺沒有新意,產生厭煩情緒,文化大院的活動失去吸引力,文化大院又將名存實亡。解決的唯一辦法是:豐富活動內容,大院的節目要有新意。比如:排練一些短小精悍的節目。如小品、舞蹈、詩歌、二人轉、農民歌手演唱等。寫身邊的人和事,讓農民有親切感,增加文化活動吸引力。只有這樣,農村文化大院才會有生命力。
總而言知,農村文化大院這一新生事物越來越受到農民的喜愛。它象一棵綠樹,需要國家和社會去栽培、去呵護、去澆灌;更象一朵鮮花,在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塊土壤中開放得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