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黑龍江省雜技團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蹬傘,屬于雜技藝術中蹬技之一種,具有自身的本體特征與內涵。對蹬進行概要的理論研究,對于蹬傘的藝術表演,可以提供理性思辨與表演實踐的雙重參照系。為此,本文結合筆者個人多年來蹬傘表演的藝術實踐與理性思考,對蹬傘的幾個重要理論問題發表幾點淺見,以就教于同行和專家。
具體來講,蹬傘的重要理論問題,有以下三個,我們分別進行研究與解讀。
蹬傘的第一個理論問題,是它的藝術內涵。
要了解蹬傘的藝術內涵,首先要了解雜技的藝術內涵。我國權威工具書《辭海》對“雜技”所給出的定義是:“表演藝術的一種。指在特定的環境中,運用各種道具,以高難和驚險的技巧為主要手段表演的人體藝術。包括蹬技、手技、頂技、踩技、車技、爬竿、走索等,廣義還包括口技、魔術、馴獸、滑稽表演等。根據表演環境和條件的不同,有舞臺雜技、高空雜技、水上雜質、冰上雜技之分。”
要了解蹬傘的藝術內涵,還要了解蹬技的藝術內涵。因為蹬傘是蹬技中的一種。同樣,《辭海》對“蹬技”的定義也十分精準:“雜技節目。演員仰臥在特制的凳上,雙足向上,用腳尖、腳底掌握所蹬物體,使之上下翻滾或急速旋轉。演出較多的是蹬缸、蹬板、蹬桶、蹬桌子、蹬人等。另有‘蹬梯’,以長梯豎置演員腳底,使演員一至數人攀梯表演各種動作。此外還有雙人對蹬的‘雙蹬缸’等。”這一定義中,雖未明確提及“蹬傘”,但顯而易見,蹬傘屬于蹬技中的“等”內。同樣,蹬傘也分“單蹬傘”與“雙蹬傘”兩種。其表演動作要領,與“蹬技”的其他種類大體相同。
蹬傘的第二個理論問題,是它的美學品格。
從美學的視角與美學的高度來研究蹬傘的美學品格,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因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以藝術為主,所以美學又被黑格爾稱作“藝術哲學”,即從哲學高度研究藝術。蹬傘屬于藝術范疇,所以美學品格乃是蹬傘的題中應有之義。
世界各國皆有雜技藝術,也均有蹬技和蹬傘。但每個國家的蹬傘,都以民族性為其美學品格的生命和靈魂,這正如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赫爾岑所說:“詩人和藝術家們在他們的真正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民族性的。”
中國傳統美學與西方傳統美學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美與善的統一,注重藝術的倫理價值;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美與真的統一,更加重視藝術的認識價值。中國傳統美學強調藝術的表現、抒情、言志;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藝術的再現、模仿、寫實。”
因為,中國蹬傘作為中國雜技中的一種,凸顯的也是中國民族化的美學品格。即含蓄真摯、柔美委婉、細膩自然、形神兼備等民族美學特征。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范例。例如黑龍江省雜技團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王虹,在蹬傘表演中兼容了我國民族雜技蹬技的“輕”“重”之長,創造出“左腳轉傘頭”,同時右腳“打個”的新技巧,彰顯了民族美學的輕重相諧、剛柔相濟的特征。1982年,她參加在巴黎舉辦的“第六屆世界明日雜技節”比賽,以出色的蹬傘表演榮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化部金牌”,被譽為“東方神腳”,蜚聲國際雜壇。曾先后在波蘭、德國、阿根廷、意大利、美國、緬甸等國家演出,好評如潮,為中國雜技贏得了殊榮。
蹬傘的第三個理論問題,是它的文化價值。
近年來,全球各國家、各領域興起一股文化勢,這是因為,高科技的21世紀,“知識經濟”成為大主題,文化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顯。
作為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文化,是歷史上經過選擇的價值體系,文化既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同時又是限制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因素。
同樣,中國的蹬技要彰顯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強調中正和諧。也就是說,中國文化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文化則強調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此外,中國蹬傘還要強化民族文化中的氣韻生動、主客合一、情景交融、線性結構、機敏靈動等特征,從而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聰明睿智、勤勞樂觀等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09.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0.
[3]赫爾岑.赫爾岑論文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