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喜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12)
(一)明確社會主義的本質。自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進行了一系列有益于認識和實踐社會主義的探索,但人們往往在對于社會主力的理解過程中,存在些許偏差,導致長時間內,人們對社會主義只具有簡單化、教條化的認識,并將社會主義淺顯的理解為形式,鄧小平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社會主義的認識深化,在總結以往社會主義經驗教訓的同時,倡導人們應當明確的認識到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以及對以往經驗教訓概括總結,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的科學定義。一九九二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就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做出了明確的規劃,并提出計劃和市場并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并不完全等于社會主義的專屬經濟方式,資本主義也會對經濟進行計劃干預。而社會主義也應當有市場,通過計劃與市場的結合,大力發展經濟。這一認識的前提應當明確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边@就是著名的“貓論”——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就是這一觀點,明確了何為社會主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研究做出巨大貢獻。
(二)改革開放為社會主義發展助力。自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采用怎樣的發展機制,實現社會主義的大發展大繁榮”一直都是一個歷史性難題。毛澤東糾正了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問題的否定,并堅持將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并且主張立即對生產關系進行改革,但由于生產關系的導致了生產力的相應變化,從而使得改革失敗,導致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失敗。鄧小平同志通過對前人經驗教訓的總結,強調改革還應當繼續進行,改革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動力,其目的主要是在于發展生產力,對于中國的國情來說,改革必須是全面的,同時將對外開放定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對于其他國家的東西要盡力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世界上一切先進文明都為我所用。
(一)堅持“以人為本”。自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時期通過對前人發展經驗的總結,并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與時代發展需要,對社會主義六輪進行了深度探索。并且黨的十七屆代表大會的照開,也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在新時期從新角度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發展社會主義、怎樣建設黨、怎樣發展黨“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中國人民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了全新的認識。
(二)堅持“科學發展觀”。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且時期代表大會首次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精確概括,將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并確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為基本要求,將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確立以人為本的核心內容。準確的回答了審視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在如何發展的歷史性問題。對科學發展觀進行充分運用能夠有效的對發展難題采取對策,并對發展理念進行豐富,從而拓展并創新發展理念。
(三)構建和諧社會。如今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這與“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是密不可分的,人民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但是社會上依然存在一些不和諧的現象,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使得部分群眾具有不滿情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需要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戰略決策,胡錦濤曾說過:和諧社會應當具備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公平正義、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因素。
總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符合當今國情的基礎上,得到了巨大發展,也更加符合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趨勢。同時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反映出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進入新時期的新情況,將新的發展思路、發展理念,以全新的理念破解了一系列發展難題,促進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1]蒯正明.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與創新[M].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
[2]榮長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問題探究[M].理論月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