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涓
(楚雄師范學院 教育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民族民間舞蹈是由各民族人民群眾在勞動和生活中,根據自娛、祈福、達情所需而創作的,又在各族人民群眾之間直接傳承的一種藝術形式,是我國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發展自己特色文化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具有群眾性、娛樂性,感情色彩豐富,民族特色鮮明的特點,同時也具有文化傳承、積淀、交流和創新的重要文化意義。因此,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不僅是舞蹈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也成為學前教育專業舞蹈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
筆者在對該專業學生多年的舞蹈教學訓練中體驗到到:大部分學生存在不喜愛民族舞蹈的學習,出現動作僵硬、不能領悟各個民族舞蹈的意蘊及動舞蹈語匯的不同特色的問題;一部分學生受到流行音樂、舞蹈的影響,甚至認為民族舞“土,難看”,不愿意學習的情緒在各個教學班級都存在,尤其男同學更為突出,使得其他同學學習興趣逐漸缺失,導致學習氛圍不濃的狀態長期存在。其具體成因分析如下:
1.教師對該專業學生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重視不足
我國各民族民間舞蹈都具有各自獨有的民族文化意義,在該專業學生舞蹈教學中進行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不僅僅是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而更深遠的是在今后幼兒園教學工作中可以通過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培養幼兒愛國,愛家,樹立幼兒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情操。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認為民族舞蹈不易學、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再加上他們認為民族舞蹈在幼兒園舞蹈教學中比重不明顯等因素,而出現對該專業學生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重視不足的現象存在。
2.教師教學內容不夠合理
筆者在與承擔該專業學生舞蹈課教師的交流中發現,由于課時較少的客觀原因,教師們只能夠突出各舞蹈動作的學習及訓練,對于該舞蹈相關的舞蹈基礎理論、創作等方面知識的講授是不夠全面的。那么,讓學生在這樣 “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中學習,帶來的必然后果就是學習興趣的缺失。
3.教學方法單一,缺乏生機
教師在對該專業學生舞蹈培養中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的情況,導致教與學均處于被動的狀態,使得課堂教學常常處于教師一遍一遍在前面跳,學生一遍一遍在身后跟學的狀態出現。這樣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處于機械重復,枯燥無味,缺乏生機的狀態,那必然會導致學習的興趣的遺失,造成學生學了就忘的后果。
1.學生民族文化認識淺薄,缺乏民族民間舞蹈學習興趣
現代社會,各種層面上的文化藝術表現都往往比較浮躁,突出的是現代元素,街舞、機械舞、拉丁舞等等舞蹈占據了大半壁江山,而學生的民族文化認識淺薄使得藝術審美受到這些藝術的沖擊,出現了審美偏差,導致缺乏民族民間舞蹈學習興趣。
2.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較低,阻礙民族舞蹈學習的主動性發揮
該專業學生舞蹈教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師資的缺乏。由于一個教師每一次授課要完成對近50個人的指導,這樣,相當程度上就制約了教學的進度。為了達到教學要求,更多的時候是需要采取課后大量練習進行解決的,但是該專業學生入學前從未有過舞蹈學習的經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較低,導致對民族民間舞蹈學習的主動性難以形成。
該專業學生進行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中,首要的任務就是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一方面正確認識到我國各民族民間舞蹈都具有各自獨有的民族文化意義,在該專業學生舞蹈教學中進行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不僅僅是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而更深遠的是在今后幼兒園教學工作中可以通過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培養幼兒愛國,愛家,樹立幼兒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情操。切不可片面地認為民族舞蹈不易教、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或認為民族舞蹈在幼兒園舞蹈教學中比重不明顯,而忽視了對該專業學生進行民族民間舞蹈的培養。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文化所蘊含的美學價值,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引導學生對古典音樂、舞蹈及民族民間音樂舞蹈進行欣賞、學習和分析,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調整學生普遍存在的審美偏差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覺、自愿學習中國傳統音樂舞蹈藝術的情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厭學的狀況,達到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目的。
舞蹈雖然是肢體表現的藝術,但絕不是達到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要求就可以了。所以,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才能夠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和毅力。在具體實踐中,應該注重體現在教學手段的創新上。教師不應該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去開展教學,而應該把教學資源整合起來教育學生。具體為:也以音樂、律動、創編的形式來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再加工,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青年學生比較喜歡時尚的時尚、外來文化,但對民族文化的攝入和中意程度都是比較缺乏的。教師也可以采取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多了解民族舞蹈中包含的文化內涵及教育意義教育,通過培訓、自主交流等方式,增加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識,將民族舞蹈被動的教學轉化為主動的享受教學。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舞蹈素養的培養,在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應該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應用型,可持續性發展理念,在注重全體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相統一的同時,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故此,在對該專業學生舞蹈教學組織中,教師應該通過不同的方式、手段豐富教學內容,以保正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訓練的質量。例如,教師應該在不同舞蹈動作的學習中注意將舞蹈理論知識及與所學習的舞蹈相關的地理、文化、風俗等人文知識適時地進行講解、滲透;以及將不同舞種在“神”、“形”、“氣韻”等方面的異同進行比較、講解及訓練;以及能夠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與中國古典舞、西方芭蕾舞、西方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進行一定的了解及對比,則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知其所以然”,進而保持住學習的興趣及毅力,方能夠提高教學訓練質量,達到對該專業學生舞蹈綜合素養培養的目標。
誠然,在豐富的教學內容中,根據舞蹈學習的特殊要求,必要的教學原則一定遵循的,具體為:
1.循序漸進原則
在舞蹈動作的學習訓練中,要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漸進行的學習訓練原則,從學習者的身、心特點及運動規律出發,科學系統地安排訓練內容。
2.全面發展原則
學前教育專業舞蹈綜合素質的培養涵蓋的內容很多,不能孤立的學習某一方面的內容,應該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全面性,不論是單一動作或組合的學習以及作品的創編表演都要注意相互滲透,全面考慮。
3.區別對待原則
在對該專業學生全面進行舞蹈學習舞蹈知識及技能的同時,也要講究區別對待,對具有不同潛質的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及提出不同的要求,讓領悟能力高,學得快的學生有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可以掌握的同時,也可以發揮他們的骨干力量,幫助指導后進生,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有意識地充分利用當地民族音樂舞蹈的資源,將其滲透到具體教學環節之中,以幫助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達到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訓練的目的。具體要求是:從知識與技能的角度出發,將該專業的學生舞蹈學習及技能培養與當地民族的音樂、文化、生活相結合結合,在教學中融入學生更加熟悉的音樂曲調、內容、形式等元素,則更利于學生學習、掌握;從過程與方法的角度出發,融入學生所熟悉的本土化的音樂舞蹈元素,則更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訓練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更加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完成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彝族舞蹈時,教師可以事先帶領學生們到當地彝族村寨里對當地的風土、民俗進行觀察了解,并參與當地彝族人民唱彝歌、跳跺腳的歌舞活動。通過采風以領悟彝族舞蹈的舞蹈語匯、節奏特點、所含意蘊等方面的知識。那么,在回到課堂教學中時,不僅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動力,還可以為學生進行彝族舞蹈的創編、表演提供的較好的素材。
舞蹈是時間與空間的藝術,它具有極強的展示性、表演性,學生在舞蹈學習后應該給其提供充分的展示機會,否則,學生在沒有成就感的體驗下,就幾乎注定了學生不可能在學習中有真正的收獲,也就不會有持續的學習動力來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所謂的平臺,不一定非是要舞臺,也可以是某一單元或某一模塊學習結束時的匯報考核,也可以是到幼兒園舞蹈教學中的助教活動,還可以是到敬老院、孤兒院或是假期社會實踐到村鎮的公益演出。只是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應該有目的、有意識地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相應展示。特別是演出活動的排練中,切不可為了省時省力而專門挑出功底較好,表現力較強的同學來承擔演出任務。這樣不僅達不到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的預期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大部分的學生由于受挫而失去學習的信心。
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教學目就是要通過舞蹈類必修課程及選修課程的教學訓練,最終達到使該專業學生具有幼兒舞蹈教學、創編及表現的綜合能力。由于培養目標與舞蹈專業學生有所區別,因而該專業學生舞蹈課程的考核也就不能與舞蹈專業學生的考核相等同。只有這樣,方能擺脫學生理論知識及技能學了就忘,且無法遷移到實踐操作中,進而出現實踐操作質量不高的局面。故此,應該實行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其一,做到不僅要注重過程性評價也要注重學生個體縱向評價,并將二者相結合。其二,重視記錄學生參與的不同形式的表演、展示活動的獲獎情況,或是舞蹈考級成績。并按照不同的級別設置加分比例,在期末考核成績里給予一定比例的加分。這樣可以將舞蹈類課程的考核形成網絡化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這對于提高學習興趣、形式自信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綜上所述:民族民間舞蹈是各民族人民群眾在勞動和生活中,根據自娛、祈福、達情所需而創作的,又在各族人民群眾之間直接傳承的一種藝術形式。是我國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發展自己特色文化的集中體現,由于它不僅具有群眾性、娛樂性,感情色彩豐富,民族特色鮮明的特點,同時也具有文化傳承、積淀、交流和創新的重要文化意義。因此,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應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前舞蹈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面對該專業學生由于審美偏差等原因造成的對民族民間舞蹈產生厭學的狀態,做為教師,我們切不可任其發展,應該通過轉變觀念、豐富教學內容、遵循教學原則、創設平臺、實行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等方面的調整和設置,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厭學狀態,從而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舞蹈素養的培養質量。
[1]教育部.幼兒元教育指導綱要[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3]郭亦勤.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指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01.
[4]胡蘊琪.兒童舞蹈教學指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5]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6]呂藝聲.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7]楊仲華,溫立偉.舞蹈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伍彥諺.《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創新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9]王倩.淺談我國的舞蹈教育[J].戲劇叢刊,2007年第2期,86-87.
[10]于平.中國民族民間舞[J].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03年02期.
[11]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傳承中的作用[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