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華杰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復雜多變,生態環境脆弱,城市用地量十分緊張,同時人口也高度聚居,因此在住宅項目建設與交通設施容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在山地城市中有很多住宅項目在建設時完全沒有顧忌對交通的影響,在尚未得到全面的科學論證的情況下投入建設開發大大加重了山地城市的交通壓力。開發商為了最大限度獲得經濟效益大多將小區的出入口與城市主要道路相連接,對城市交通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1]。
1.1 步行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大。由于山地城市地形變化大,道路坡度明顯,因此難以使用電動車與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山地城市居民大多采用步行、公共交通或機動車方式出行。例如重慶、貴陽等山地城市的步行出行率高達50%以上。
1.2 城市道路坡度大道路窄。山地城市的垂直等高線方向一般都有梯道作為出行路勁時的最短路徑。例如重慶的朝天門碼頭等地的坡度超過30%,并且人流量巨大,行走困難難。道路曲線多,坡度明顯,機動車在行駛過程中存在大量的轉彎與上下坡,行駛難度較大[2]。
山地城市交通形式與一般城市相對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其住宅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也要更加全面。
2.1 舒適。對于機動車駕駛員來說山地城市道路多彎,因此在駕車行駛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汽車不穩定的感受,因此在考慮主要建設項目交通影響時應該注意道路半徑的大小。對于步行人流來說在要保證自由步行的環境寬闊,減緩出行坡度,增加無障礙設施[2]。
2.2 安全。山地城市道路彎道過多,縱坡量大,交通組成因素單一,機動車行駛速度快,交通安全事故十分容易出現。出于安全角度考慮山地城市的主干道等道路的坡度應該控制在4%以內。
2.3 無障礙。山地城市中當道路縱坡為5-8%。尤其是住宅區周圍,人口類型與年齡階層眾多,特別要關注老年人與殘疾人士的日常出行。
3.1 優化住宅區入口與道路規劃。住宅區如出口應該避免與主干道直接相同,并且要同時設置多個出入口。住宅區要結合周邊道路形成環形道路,緩解道路左轉彎車流對周邊交通的影響[3]。改善入口與主干道結合處的疏解能力。一般住宅區在建設過程都是將出入口與主干道相連接,這樣可以提高開發商的經濟效益,但是卻對主干道的交通能力造成了巨大的營銷。
3.2 有效組織道路交通流
3.2 .1行人。基于山地城市出行特點要提高交通道路的利用效率就要合理組織行人。在住宅內部行人組織方面要保證人流與車輛分離,尤其是人流與車流的主要出入口要分離從而保證行人安全。在住宅區外部要完善銜接行人的設施,開展人行通道,人行天橋等建設工作[4]。
3.2 .2車流。新建住宅區項目的建設必然會增加所在地的交通流量,從而增加住宅項目周邊路網的交通量,道路交通的壓力逐漸增加。因此在緩解住宅建設項目交通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規范不通車流的渠化。社會車輛、公交車輛等汽車分開車道行駛,保證公交車輛的順利通行;2)在工作日居民外出的目的大多相同,住宅區周圍交通量高峰期將呈現早出晚歸的現象,其客流高峰與城市道路高峰時間重疊的[5]。
3.3 改善周邊公交系統。由于住宅區容納人口數量大,年齡、職業與出行目的均有不同,因此居民在入住小區后會根據小區周圍環境的公共交通因素、周圍基礎設施建設、出行通暢程度等因素來重新選擇出行方式。例如公交站點與周邊地鐵交通站點與住宅區較近,公共交通的可達性與準點性較高,同時在燃油費用等機動車出行成本增加的情況下,居民將會考慮重新選擇公共交通作為出行方式。因此改善住宅區周圍交通系統能夠大大減輕其周圍的交通壓力。因此需要改善周邊公交系統水平,合理設置公交線路與車站,給居民乘坐公交或轉乘公交車提供最大的便捷。提高公交系統的可達性,增添公交車站的無障礙設計。
關注山地城市住宅項目建設對交通的影響是緩解山地城市交通壓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山地城市出行大都依賴公共交通或步行,因此在改善交通過程中要注意根據山地城市的地形特定開展,將住宅區入口與道路進行合理規劃,并且高效的組織住宅項目周圍的交通流,其中包括行人流、車流以及住宅區周邊的公交系統等。在建設的大規模住宅區時要秉持開發式的開發原則,將小區內外部車輛的道路連接,緩解城市主要道路的交通壓力。
[1]韓飛,陳昆,熊丹.住宅小區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范圍研究 [J].公路與汽運,2012,(05):38-41.
[2]李和平,謝正偉.山地城市建設與非建設用地共軛機制—以四川廣安官盛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概念規劃為例 [J].規劃師,2014,(08):109-114.
[3]陳蘊茜.國家權力、城市住宅與社會分層——以民國南京住宅建設為中心 [J].江蘇社會科學,2011,(06):223-230.
[4]呂志強,代富強,周啟剛.近30年來典型山地城市建設用地蔓延的時空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01):193-197.
[5]張玉坤,王琳峰.戶均居住用地、容戶率、資源稅——基于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住宅建設用地控制策略[J].建筑學報,2009,(08):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