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開鷗
(九江學院土木工程與城市建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所開展的教學活動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在該模式下學生只能處于服從、從屬的被動地位,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得到有效激發,教學效果一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同于“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所開展的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盡量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鼓勵學生更多地負責自己的學習,該教學模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再適用于當今的教學需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現代教學改革的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以下幾點要素是較快教學模式變革的主要原因:(1)時代發展需求。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變更,對各項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實踐操作能力,還應該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無法達到這一要求標準。(2)教學中的“教”和“學”具有嚴重的脫節現象。教師的課堂內容安排合理、精彩豐富、分析問題精辟入里、條理清晰,卻無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所取得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慣于采用“填鴨式、灌輸性”的陳舊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強制灌輸,學生大多數是進行機械式的模仿、記憶,其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和應變能力較為薄弱。(3)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是教學的掌控者,他控制教學中的所有環節,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無法得到有效培養。(4)教師的角色定位有問題。
自主學習這一感念是由HenriHolec提出的,他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自己負責自身的學習,制定學習目標,安排學習的進度,選擇學習方法,并能評估學習結果,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國內外很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對自主學習的內涵進行了闡述。Littlewood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自己對學習做出選擇的意愿和能力。Dickinson將自主學習分成了完全自學學習和指導性自主學習兩類:完全自主學習就是完全由學習者自己決定,不需要教師的指導;指導性自主學習,教師參與學習過程,給予學習者一定的指導。心理學家CarlR.Rogers認為,自主學習以滿足學習者的心理需求為前提,促進他們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并在不能程度上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我國的學者也闡述了自主學習的內涵,程曉堂教授認為自主學習包含自主學習條件、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模式三方面含義。
4.1 大學生自主學習是適應大學教育的需要。由于受到我國中小學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習慣于在課堂上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主動探究能力,并且自己的學習進度由教師安排,教師講到哪里學生就學到哪里。而大學教育則不同,大學生的自主時間很多,教師對于他們的學習進度也沒有過多的安排,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就需要學生自己安排學習進度,自己選擇學習方法和需要的學習內容。所以,在大學中,學生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去學習,去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
4.2 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符合國家培養自主創新型人才的要求。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科技、軍事、政治及文化領域都需要自主創新型的人才。只有具備創新型人才,才能不斷提高研發能力,才能引領該領域的發展。高校作為人才的培養基地,一定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轉化學生的地位,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成主動學習知識。只有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將學習的知識不斷內化,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和創新,才能開拓他們的思維,不斷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促進我國的發展,提高我國在各個領域的競爭力。所以,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4.3 大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提高終身學習意識,實現終身學習目標。每個人在學校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他們的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學校度過的,而且要自己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沒有教師的陪伴和指導,所以,作為當代棟梁之才的大學生,需要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大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才能不斷學到新知識,才能使自己的知識技能逐步提高。在21世紀,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每個人都必須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這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他們實現終身學習的基礎條件。現在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十分迅速,只有大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者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學習效果,更上時代的發展,如果他們沒有學習意識,便會停滯不前,最終被社會所淘汰。所以,只有在學校中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不斷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實現終身學習目。
4.4 大學生自主學習是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的需要。大學生在學校期間的知識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他們社會競爭力的高低,也就是說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他們社會競爭力的高低。只有他們具備自己學習能力,掌握最新的領域前沿發展,并以最快的速度將這些知識內化成自己需要的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并在社會競爭者取得勝利,成為更加優秀的人才。
5.1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不適用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其理論知識較為抽象,課程內容會涉及大量公式推導、計算及原理性質,部分教育學者認為該類課程還是應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為好,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不適用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教學。
5.2 所設班級的學生人數眾多,不便于管理、控制。當前很多高校為整合教學資源,每個班級所安排的學生人數大多都在四十人以上,甚至有些班級的人數高達上百人,學生規模過于龐大。如果在學生人數眾多的情況下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難以在在課程上采用分組、討論等新型教學方法,即使可以實行整個課堂的秩序也不便于管理、控制,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5.3 受教學時間和課時的限制。教師如果想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就必須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自主探索、學習,雖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但學生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和課時就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程。部分教師還認為在同樣的時間內,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可以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內容。
5.4 受資源不足的限制。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教師事先準備電子課件、案例、活動說明、視頻等相關教學資源,還要求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資料查詢、提交大型作業等,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紙張、打印設備等資源,這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實踐過程中會受資源不足的限制。
6.1 正確認識“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內涵。在采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之前首先要摒棄陳舊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理念由以學生為主體替代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理念,由師生互動替代“學生聽、教師講”,由“我要學”替代“要我學”的被動局面。所開展的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主,通過分組、討論、游戲、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不要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流于形式,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進行有機結合。此外,還應該注意的一點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學活動的開展要有組織有紀律,在該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分析結果進行教材編寫、課件制作、課程制定,擔當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在不同活動環境中教師要善于在調整自己的角色,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6.2 以學生視角出發編寫教材內容、制定教學目標、計劃,并要符合時代要求。學生是高校教材的價值主體,高校在編寫教材、制定教學目標、計劃過程中應該將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考慮在內,采用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實用性教學方法、內容、手段,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使學生的真實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以學生視角出發來進行編寫工作。此外高校在選擇教材編寫內容時還應該確保所編寫內容符合時代的要求,遵循直觀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疏導性原則等教學原則,使教學有法可依。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由教師負責引導、促進、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式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并通過任務驅動教學、小班教學、分層教學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巧妙運用到教學當中,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全新教學理念。教師為學生設計合理恰當的驅動任務,每個教學任務中都融合了很多與教學相關的知識、理論,通過教學任務的運用進一步明確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忱,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并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較多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更新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理念,并以此為指導,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1]黃國芳.民族院校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J].長春大學學報,2014,04:526-528.
[2]李思源.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 [J].科教導刊 (中旬刊),2012,03:10-11+35.
[3]鄒建湘.“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與大學英語教學[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1,06:127-130.
[4]鄒琴.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以學生為中心”本科教學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