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茹
(西南交大 ,四川 成都 610000)
文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群體的重要的文化遺產,它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歷經歲月滄桑的稀缺性,并且作為了解研究當時代的生活文化風貌、生產技術和生物狀況的重要載體,它顯得彌足珍貴。具有5000年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給華夏兒女乃至世界留下了大量珍貴文物,而保護好這些文物以及體現它們的價值,最為妥當的方式是讓文物在出土存世地方保護。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國大量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港澳臺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超過了1000萬件,國家一二級文物即達100余萬件[],這還只是能夠追查到的流失文物。而自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物在國際市場熱起來后,我國的古墓被盜全國各地至少三四十萬起,大量文物通過走私流出國外。我國成為了世界上文物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文物流失現象已經亟待解決,要解決我國文物流失問題,就要深入分析我國文物流失背后的原因從而思考對策。
中國文物流失方式主要有戰爭掠奪、文化盜掘以及盜竊走私,現在不存在戰爭掠奪方式,所以本文主要從國內法律制度因素和國際性因素對其他文物流失方式進行原因分析。
我國的《文物保護法》存在的國家文物所有權主體規定、私人文物自由流通、文物拍賣企業設立監管等方面的規范缺陷,這是造成我國文物流失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
《文物保護法》第5條規定了“國家所有”的文物,即確立了哪些文物的國家所有權,但是文物保護法卻沒有明確其所有權主體。但是這里的“國家”具體由誰來代表沒有明確的規定。按照一般的理解是中央政府,但是實踐上國家所有權是由具體的各級地方政府或者政府的各個部門分別享有和行使,而中央和地方、部門與部門之間都存在利益差別,這些主體之間常常為利益發生沖突,以及責任的相互推諉。這就不利于文物流失全國一致堵住出口、共同監管盜掘、盜竊走私文物的行徑,使文物流失現象得不到有效監控。
《文物保護法》第50條規定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從文物商店購買、從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購買、公民個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換或者依法轉讓。第51條則禁止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買賣文物?!段奈锉Wo法》做出如上規定,是出于防止國內文物流失走私到國外的立法目的。但是此項立法卻與實踐脫節,它忽略了現在各地蓬勃發展的民間古玩市場,而這是市場的需要,是市場經濟客觀規律使然。法律對私人買賣文物諸多限制禁止,國內古玩市場發展不自由,使持有大量文物的民間藏家尋求國外市場,特別是非正常渠道獲得的文物更加大量的流到國外市場,造成了我國大量文物的流失。
《文物保護法》第50條規定了從從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購買的有限取得方式,但實踐中文物拍賣企業并沒有嚴格按照《文物拍賣管理暫行規定》設立拍賣企業,而且在企業運行過程中也沒有有力的監管部門進行管理和規范性審查。因此,一些拍賣企業違反法律規定,“知假拍假”、拍賣國家禁止買賣的文物、私下進行文物買賣、不按照規定對拍賣文物進行鑒定、許可。他們不但沒有承擔起保護國家文物的重任,反而成為漂白盜墓、盜撈、盜竊“三盜”文物的利器,大量珍貴文物被成批量的低價通關或走私出境,導致我國文物的大量流失。
上文不斷提到我國文物流失國外,除了國內各方面因素外,還與文物在國際間的自由流轉有關系。我國文物之所以流失國外,與文物交易的高額利潤和文物進口國在對待文物國際流轉問題上的態度分不開。首先是高額的利潤,這會主張文物的非法出口和非法交易行為,進而引發文物犯罪和導致文物流失。其次,各國對待文物國際流轉的態度不同,主要是有發達的文物收藏機構的國家大都不禁止本國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收藏外國文物,并鼓勵多元收藏,這就給我國文物流入到這些國家提供途徑。
解決文物流失問題,筆者贊同有些學者[]的觀點,簡單總結就是:堵、疏并重。下面針對上述我國文物流失原因以“堵、疏并重”思路進行對策思考。
首先要明確的是國有文物所有權主體只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中央人民政府及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主體權利,享有所有權的全部權能,地方人民政府及各級文物行政部門是國家授權行使管理權力的義務主體,而不是權利主體[]。這樣有助于解決各級各部門之間的利益爭奪狀況,以及統一監管文物市場和當出現文物流失情況需要追究法律責任時確定法律責任主體問題。從而使全國統一協調起來共同堵住文物流失出口,這是“堵”的對策。
其次,建立私人文物收藏登記制度并允許私人收藏文物自由買賣是出于我國文物主管部門對文物流失的監管力度不夠以及防止私人收藏文物流轉市場被迫轉入地下黑市而綜合考慮給予的對策,是從“堵、疏兼并”的角度出發的。建立私人文物收藏登記制度是為允許私人收藏文物自由買賣服務的,并有助于文物主管部門監管和維護國內文物市場交易秩序,從而防止因無國內市場但又因市場需要而導致私人文物流失國外。要注意的是建立私人文物收藏登記制度不同于以往的私人收藏文物登記,這里主要是對私人文物所有權的確認。通過對私人文物所有權的確認登記,也有利于解決文物收藏私人無法提供其合法持有該文物的證據的問題,從而維護文物市場交易。另外,這里的私人文物收藏登記制度是以一種政治性代價采取一種容忍的態度使一部分非法獲取的文物(如“三盜”文物)通過登記合法化,也即消解藏家對藏品合法性遭受質疑后是否還能擁有完整所有權的顧慮,從而使民間私有文物藏品納入國家掌握中。國家對我國文物藏品無論是國有館藏品還是民間私人收藏品數量、種類、價值等都全部掌握、摸清也有利于國家監管文物走私等犯罪活動。
當然允許私人收藏文物的自由買賣并不是毫無限制的,畢竟文物是特殊的“物”,與國家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允許私人文物自由流轉是為發揮文物的最大效益,而為了平衡國家和私人利益,應賦予國家享有優先購買權。最后,積極促使各個國家對重要文物進口設限,這是“堵”的對策。早在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就從“人類共同利益”出發對防止文物流失問題達成了國家間共同遵守的規則,從觀念和規則層面上都明確了國家對防止文物流失具有道德和法律義務,即主張通過各個國家對重要文物的進、出口設置限制來抑制文物在國家之間的流動[]。但是如上文所述,全世界共同從文化層面和法律層面走上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道路還有一段距離。我國文物流失問題需要國際性的配合,只有自己做出努力:首先是國內文物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讓世界看到我國的文物保護能力;其次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促使各國的“人類共同利益”觀念加強,共同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綜上所述,要解決我國文物流失問題,不僅要從國內法律角度思考對策,也要有國際性的眼光,從“人類共同文化遺產”角度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不僅是解決我國文物流失問題,更重要的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國,也為解決國際間的文物流失問題作出貢獻。
[1]陳明峰.民間文物流失憂思錄[J].檢察風云.2007年5月
[2]汪喆.中國文物的流失與回歸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5月
[3]劉紅兵.論文物保護法的物權規定及其完善[D].山東大學.2008年3月
[4]孫憲忠.論物權法[M].法律出版社.2001年.P248
[5]鄧君韜、王琛.民間藏品法律規制芻議[J].時代金融.2013年3月
[6]朱文軼.盜墓產業鏈[J],三聯生活周刊2003年第7 期
[7]李玉雪.應對文物危機的路徑選擇——以國內法和國際法對文物的保護為分析框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3 期
[8]李玉雪.“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法律解讀——以文物保護為視角[J].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