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晴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長篇巨著自問世以來,文學評論界就從未停止過對安娜這個悲劇形象的討論,研究者雖然對這不名著的解讀各有側重,但無不對安娜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對安娜形象及其命運悲劇的關注也早已跨越了國界。安娜的悲劇誠然脫離不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但是也與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關,其悲劇正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此,我們主要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來探討造成安娜愛情悲劇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丈夫卡列寧的虛偽、情人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尸車站的悲劇下場。小說中的安娜是一個內心世界極其豐富的女性,她不僅具有優雅的人格魅力,還有著崇高的人格追求,對真愛至死不渝,安娜將愛情等同于生命,也因為愛情最終選擇了死亡。
安娜的悲劇在于當時的社會輿論和道德準則不允許她的追求,她本可以像當時的貴婦人一樣,偷偷摸摸地當別人的情婦,以喪失個性的人格尊嚴來獲得上流社會的默許,但這不是她想要的,她想光明正大的追求自己的愛情,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從一開始選擇死亡就足以表明她對愛情的拳拳之心,而死而復生后,更加堅定了她對愛情的追求,她拋下了一切,毅然決然地跟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圣彼得堡,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自己的兒子阿廖沙,當她在此回到圣彼得堡時,周圍的人對她只有指責、挑剔,這些她都不在乎,有渥倫斯基在她身邊就已足矣,然而她所托非人,最終渥倫斯基也離開了她,失去愛情的她即便不選擇自殺,也已經等同于死亡。
“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將美好的事物加以毀滅,是藝術上凸顯悲劇的深刻的主要手法,毋庸置疑,托爾斯泰將這一藝術手法運用的極為出色,他在《安娜·卡列尼娜》故事中塑造的安娜這一悲劇形象,已經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最為經典的女性形象之一。安娜那美麗動人、風姿綽約以及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悲壯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于安娜愛情的悲劇,引發了人們的無限同情,關于安娜追求真愛的精神,也引發了人們的無限贊美,而對安娜悲劇的探討,自從小說問世以來,就從未間斷過。早期分析安娜形象及其悲劇成因的研究文章,大都采用了社會歷史批判。80年代以后,人們往往是對安娜報以同情的態度予以贊美,認為安娜是追求母愛與情愛的統一,而釀成其悲劇的罪魁禍首主要是當時的社會,她的死是對罪惡社會的控訴,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的悲劇,這些研究將安娜悲劇集中解釋為社會原因造成的,賦予了安娜形象以社會價值,極大地抬高了安娜這一形象。
90年代的研究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一些學者開始探討安娜悲劇的內在原因,甚至有些觀點認為“安娜精神境界的自私,使她產生了偏狹和庸俗,愛情并沒有在精神上提升了她,反而降低了她”,這類觀點認為安娜應該進行自我反省,讀者往往因同情安娜而忽略了她身上的自私和極端傾向。這些觀點主要是從社會角度和從安娜自身角度來分析悲劇成因的,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兩種,安娜悲劇正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這樣寫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對當時社會現狀予以了高度概括,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人去做對的事,其結果也只能是錯的。安娜悲劇的外在原因就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道德淪喪、傳統觀念丑惡,沒有愛情的婚姻普遍存在。安娜想要沖破上流社會強加給她的一切束縛,就只能使自己站到上流社會的對立面,與整個上流社會為敵,而這無異于自我毀滅。
安娜追求真愛沒有錯,只是她處在一個錯誤的時代,其結果只能以悲劇收場。安娜生活在資本主義擴張的時代,當時的俄國正在推行農奴制改革,正處于從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時期,舊的封建宗法習俗正在瓦解,人們開始追求個性解放、戀愛自由。然而,處在這一時期的人依然無法擺脫宗教習俗的束縛,安娜的丈夫卡列寧認為他和安娜的結合是神的意志,當他聽到安娜與渥倫斯基的風言風語后,他立即向安娜講述婚姻的宗教意義,而事實上,他并不在乎妻子與誰相好,只是周圍人的注意迫使他不安。安娜在追求真愛的道路上異常勇敢,可即便如此,在宗教面前她仍然認為自己是一個“墮落的女人”,她要為自己的“罪惡”而哭泣,甚至因存在負罪感而自殺。在上帝的意志下,婚姻不能以愛和不愛為依據,這就扼殺了女性的幸福。俄國當時的法律也不允許安娜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愛上丈夫以外的男人被認為是有罪的,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安娜追求真愛沒有錯,只是她處在一個錯誤的地點,其結果只能以悲劇收場。安娜的丈夫卡列寧在彼得堡是一個地位顯赫的人,安娜作為一個貴族夫人,生活在上流社會,而在上流社會,出軌行為是極為尋常的一件事,整個上流社會都是骯臟的、虛偽的、腐朽的,沒有愛情的婚姻和婚后淫亂的生活都表現出上流社會的道德淪喪。安娜的婚姻就是沒有愛情基礎的,在渥倫斯基出現之前,她也不曾想過要去追求真愛,他的丈夫卡列寧給他提供的是財富和上流社會的浮華,而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當她與青年軍官渥倫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已久的愛突然被喚醒,在渥倫斯基對其展開追求后,她認為自己遇到了有生以來的真愛,于是便奮不顧身地和渥倫斯基走在了一起,而在當時的環境下,偷情并不可恥,這是被上流社會默許的,但是公開示愛卻是“不道德”的,備受上流社會唾棄,其原因就是打破了上流社會的游戲規則,這是在于眾人為敵,與社會為敵,所以即便安娜遇到的是真愛,可在無力改變的充滿虛偽道德和骯臟交易的社會里,她的“愛情”依然會迅速走向滅亡。
安娜追求真愛沒有錯,只是她遇到一個錯誤的人,其結果也只能以悲劇收場。安娜的丈夫卡列寧和情人渥倫斯基其實都是男權社會的代表,安娜與卡列寧的婚姻不過就是一場交易,安娜只不過是他仕途道路上的一個點綴,他為人虛偽,以宗教、道德的名義脅迫安娜,拒絕與其離婚,還利用安娜對兒子的愛來對她進行精神上的折磨。而當安娜被上流社會遺棄之后,安娜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渥倫斯基身上,渥倫斯基給了安娜海誓山盟、永不背棄的許諾,然而,這些許諾只有在兩人都處在上流社會時才有效,安娜可以為了渥倫斯基毅然決然地離開上流社會,但是渥倫斯基卻不能為了安娜與上流社會隔斷往來,他也更不可能放棄自己的獨立性。渥倫斯基雖然對愛情充滿了幻想,總是以玩世不恭的行為來慰藉自己百無聊賴的心靈,他愛安娜,但他也愛功名,愛情無法占據他的整個世界,當愛情一旦阻礙他投入社會,妨礙他的獨立,他就會把它拋到一邊[1]。
悲劇人物自身都存有自我毀滅的因子。安娜作為19世紀的一個貴婦人,除了愛情,安娜幾乎擁有了全部,而安娜又是一個接受新思想的人,她想要追求個性解放,想要去追求真愛,以至于她可以放棄沒有愛情的全部,也要毅然決然地去追求除了擁有愛情便一無所有的生活,賦予她新生命的是愛情,置他于死地的也是愛情,她有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陷,其悲劇的發生也是有內在原因的。
安娜本是一位貴族小姐,在年少未嘗愁滋味的時候便由姑媽做主嫁給了官位顯赫的卡列寧,但是年輕的安娜從小就受到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的影響,對幸福和自由充滿了渴望,在與卡列寧八年的婚姻生活中,她逐漸嘗到了愁滋味,也開始對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不滿,她曾憤憤地說道:“八年來他摧殘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東西,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或者的女人。”長期的情感壓抑讓她在內心深處積蓄著一股力量,終于在遇到渥倫斯基后爆發出來,使她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充滿勇氣,她甚至將愛情視為接下來自己生活的全部,這就為她的愛情悲劇埋下了禍根。安娜的一切行為都受到了貴族階級的傳統觀念和資產階級思想的共同支配,這讓她在追求愛情過程中,內心充滿了尖銳的矛盾,這讓她感到極度的痛苦,這種來自性格的矛盾給她帶來的壓力最終從內部將她徹底擊垮。
安娜是貴族女性,從小又受到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利己意識深深地根植在她的身體里,這種思想帶入愛情當中,她對愛情表現出來的極度自私,對她而言無疑也是毀滅的,她說道:“我沒有罪,上帝就這樣造就了我,我要愛情。”安娜對愛情的想象過于完美,渥倫斯基給她的愛情也在一段時間里滿足了她對愛情的渴望。然而,渥倫斯基并不能一直都能做到如她幻想的那樣,渥倫斯基雖然愛著安娜,但是他也不能每天都陪在她身邊,他需要社交,需要立足于上流社會,他不能整天都圍著安娜轉,而安娜正好相反,她生活的全部都是以渥倫斯基為中心,這種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直到雙方都無法忍受對方時,矛盾變得不可調和,渥倫斯基最后一走了之。渥倫斯基的出走,對安娜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她覺得自己將一切都給了渥倫斯基,自己做出了那么大的犧牲卻什么也沒有得到,或者說不是她想要的,這種打擊讓她無法承受,她決定以死來結束這一切,這種選擇既是在懲罰自己,也是要懲罰她的情人渥倫斯基。
托爾斯泰是俄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是對當時俄國社會的一些亟待解決問題的回答,安娜在臨死時說出的“申冤在我,我必報應”這句話出自基督教的《圣經》,這說明宗教在安娜悲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安娜是一個真誠的女子,她對宗教的信仰是虔誠的,例如在調解兄嫂感情矛盾這一事件上,她曾多次向上帝做禱告,祈求主施以仁愛,寬恕哥哥的錯誤,而當兄嫂二人和好如初后,她立即就想到了感謝上帝。但是,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安娜又背叛了自己所信仰的宗教,這一矛盾始終貫穿于整個悲劇當中。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情問題也是哲學家、文學家、社會學家思考的社會問題,《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以愛情問題來反映社會問題,其悲劇的產生是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背景的,安娜對婚后生活的無比失望,才對愛情充滿了希望,而最后渥倫斯基的離開,又讓她變得絕望,是愛情讓安娜選擇了上流社會的決絕,但是也是愛情將她引向毀滅,正是身不由己的愛情釀成了安娜悲劇。魯迅說:“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安娜悲劇的產生就是因為安娜心中有夢,她要實現心中的夢,但是現實卻包裹著她,安娜也在傳統與反傳統中掙扎,她本懷揣著夢,卻無路可走,最終夢碎了,人也走向了死亡。時代早就了安娜,又親手毀了安娜,這就是對安娜悲劇最好的詮釋。
安娜形象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在沒有愛情的時候,她要忍受著無愛的苦痛,在有了愛情的時候,她還要飽受愛情的折磨,她那真摯的感情,蓬勃的生命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不免與悲劇的命運又讓人扼腕惋惜。在安娜悲劇中,我們看到,愛情是婚姻的前提,如果把婚姻看作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情感交換,雙方還有共同生活的基礎,要是像商品一種進行等價交換,這樣的婚姻不會持久,沒有愛情的婚姻是造成家庭不幸的重要原因。安娜的不幸首先在于自己的婚姻是無愛的,而以其他形式,例如宗教強調的婚姻責任,并不能帶給人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安娜在拋家棄子之后,甘心做渥倫斯基的情人,也不過是在過著奴隸式的生活,兩人之間的關系脫離的家庭的責任,最終注定也不會得到幸福。
如今,女性主義已經在現代社會有了存在的土壤,女性不僅要在思想上獨立,還要在經濟上獨立,一個思想上獨立的女人,在婚姻里就有了獨立的靈魂,一個經濟上獨立的女人,在婚姻里就能夠獲得平等的地位,安娜對愛情的勇敢追求其實也是向封建貴族虛偽的一種挑戰[2]。
結論:綜上所述,安娜悲劇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悲劇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現代愛情中,男女應該是平等的,愛情只有在雙方獨立、平等的前提下才能體現出它的神圣,不要想著依賴別人去得到什么,虔誠面對愛,愛才會賜予永恒。
[1]馬秀麗,孫穎,劉鳳麗.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愛情悲劇的剖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7).
[2]祝捷.情理沖突與矛盾合力的“共謀”——關于安娜悲劇問題的再思考[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