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萍
(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宿舍文化的消極影響。大學生在校園里,除去在課堂學習、食堂吃飯、課外活動用去的時間,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宿舍里度過的,這樣一來高校校園里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宿舍文化。大學宿舍不僅僅是大學生休息的地方,它還具有休閑、學習、娛樂和人際交往的功能??梢哉f宿舍文化對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當今宿舍文化的發展趨勢卻不容樂觀。宿舍文化變的庸俗化,宿舍的墻壁上貼的到處都是美人玉照、明星寫真;熄燈后的臥談會也經久不衰,聊天內容粗俗淫穢;宿舍語言臟話連篇。宿舍文化趨于庸俗化不利于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涂鴉文化的消極影響。涂鴉幾乎是每個高校都不能避免的一個現象,課桌、板凳、墻面、講臺、樹干等等這些都能成為涂鴉的對象。很多大學生喜歡在課桌上面亂涂亂畫、舞文弄墨,有的是妙語連珠,有的是人生體悟,但更多的是宣泄個人感情的污言穢語和考試作弊的小抄。校園的墻壁上被涂的面目全非,樹干上被修正液和小刀涂刻地滿目瘡痍,學生借此來發泄自己的不滿和低落的情緒,孰不知這樣的低俗之作和隨意涂鴉不僅是對校園環境的破壞,更是自身公德修養低下和自律性差的外在表現,是社會責任心的缺失。大學生的淺薄浮躁、玩世不恭也是社會急劇變革時期社會心理的外化和心靈的折射。
食堂文化的消極影響。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頭等大事。對于大學生而言也是如此。女學生為了保持身材,飯菜只吃兩口,就放下筷子,每天要倒掉大量的剩菜剩飯。還有一部分學生不注意食堂的衛生,吃完飯不主動將餐具送往收餐具處,隨手將不吃的飯菜扔在飯桌上,增加后勤人員的工作量。學生人數過多,午飯和晚飯點排隊買飯的學生存在插隊的現象,這樣容易引起學生之間的不和,發生沖突。
電子文化的消極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電子產品已經成為大學生們的生活學習必需品,手機、電腦幾乎已經在校園普及,這些電子產品的出現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但是電子產品的普及也產生了很多消極的影響,比如上大課時,坐后排的學生會趁老師不在意的時候接電話、發短信、看電影、玩游戲、聊QQ等等,這些行為會影響到其他學生的上課情緒,也會影響到課堂的紀律。除了上課玩手機以外,學生下課、吃飯、睡覺前也都在玩手機,刷微博、貼吧聊天、色情聊天,手機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校園電子文化的發展使一部分學生精神頹廢、玩物喪志,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校園非主流文化的發展已經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到大學生高尚品德的塑造。學校領導和老師不能持觀望等待的態度,而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去加強校園品德教育工作,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為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首先,要加強學生的自律意識,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學生思想品德的高低是校園文化水平高低的基礎,學生素質的低下,直接決定著整個學校的文化氛圍。所以,學校必須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強學生的自律意識教育。每個學生都是學校的一部分,學生也要遵守學校的行為規范,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質。學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親身感受,對學生進行無意識的灌輸,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自覺增強自律意識。
其次,要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青年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他們需要展示自己,需要舞臺去發揮自身的特長、闡述自身的觀點,他們需要被認可。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用多樣的校園文化形式和充實的校園文化內容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達到重塑德育體系的目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合唱團、舞蹈隊、文學社等興趣小組,為學生的興趣愛好提供物質支持和精神動力。校方要分步驟地用高層次的文化代替低層次的文化,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欣賞和品鑒能力,比如定期組織學生去博物館、科技館、教育基地、文化古跡等場所去參觀。
再次,校園文化要張揚自己的個性。校園文化要有自身的特色,就要將學校的發展歷史同現代化元素相結合,建設具有本校獨特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高校校園文化不能只依靠借鑒和學習其他學校的文化建設,這樣的校園文化沒有自己的特點,千篇一律。校園文化要發展成為學校的傳統,成為學校的精神靈魂,這種精神要一代一代的傳承,發展成為真正的校園文化之魂。只有這樣,校園主流文化才能真正的成為學生不斷進取的精神動力,才能減少非主流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四,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當中。媒介素養是公民所應該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是人們正確判斷和估價媒介信息意義和作用、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素養。信息社會里,學生已經成為教育的主體。因此,學校應該重視學生的媒介素質的教育,媒介素養的提高會帶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利于校園和諧文化的建設。
最后,德育教育的方法要不拘一格,不斷創新德育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比如社會調研、節日教育、志愿者行動等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實踐當中認識自我、了解社會,提高自身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德育教育還要加強教育方式的創新,充實德育教育的內在信息,結合實際生活將那些抽象的、虛無的理論具體化,以滲透和實踐的方式做到潤物細無聲,以無意識的教育方式達到有意識的教育目的。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慕真.高校非主流校園文化透析[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
[3]敬菊華.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