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 彭杰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0)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社區體育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80年代中期的城市街道委員會和農村的鄉鎮都曾辦過體育協會,這是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的萌芽。1995年,我國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其中的“社會體育”和“體育社會團體”與社區體育密切相關,此外體育法的第十一條還專門提出“國家推行全民健身計劃”。毋庸置疑,我國體育法的頒布與全民健身計劃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同時,國家體委還制定并實施了“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從而為發展體育活動,特別是一些群眾性的保健、康復及娛樂等都是最適合在社區內開展的活動創造了條件,同時,社區也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參加體育活動所必須的空間條件與人際環境。自1984年開始,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爭創“體育先進縣”等一系列的活動,推動了農村城鎮社區體育的發展,同時,也促使了農村鄉鎮出現了體育由社會辦的局面。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的鄉鎮企業這時也得到了發展,這使得我國出現了一批在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城鎮,因此,這些小城鎮的體育也得到了優先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于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的確立,我國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改革也在不斷地深入,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以及綜合國力顯著地提升,傳統體育體制賴以存在的歷史條件也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因此我們必須對體育體制進行改革,以適應我國體育未來的發展趨勢。國家體委(現國家體育總局)于1993年(93)體改字19號文件下達了《國家體委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為了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該文件不僅制定了加強體育體制改革的基本設想,而且還提出了我國體育改革的總目標。同時提出,加強國家調控,鼓勵社會參與,力爭在21世紀來臨之際初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新體制。”在這樣的一個體育體制新局面下,社區體育迎來了進一步的快速發展期。雖然《國家體委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中,明確地指出了我國體育改革的總目標,并把體育體制改革提上了日程,但是,在接下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單純依靠政府行政辦體育的局面仍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也沒有充分地發揮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協會參與社區體育的功能和潛力。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到90年代初,我國將關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容補寫進了憲法,并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然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也波及到了體育,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體育發展事業”、“體育福利事業”的舊體育觀念也受到了廣泛的沖擊。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興起給社區體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價值觀念上,人們開始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改善;在思維方式上,以發散性思維取代單一思維;在生活方式上,重視時間合理調節,講究效率和效益;在社區成員結構上,由于住宅群的興建,經濟實體的興起,社區成員的職業構成、文化素質都將發生大的變化。同時,“花錢買健康”正逐步成為一種時尚觀念,社區居民觀念形態的變化,也必然能夠反映到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中來。社區體育設施在市場機制的自然調節下,地理布局、消費層次等,可以完全符合營利的需要,但并非完全符合實際需求,某些企業或個人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完全忽視了社會效益和社區居民的利益。
社區體育文化,是一定區域內社區居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中,經過逐漸積淀,形成的富有獨特的生活方式、群體意識、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等,是一個社區內的各種體育文化現象的集合。同時,優良的社區體育文化應該以提高社區居民科學文化素養,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和構建社區綜合文明程度為主要內容。社區體育文化具有區域性、共享性、融合性和感染性等特征。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總是在特定區域內,受到這一區域的地理位置、人員結構等因素的制約,又不可避免地會附加該地區的烙印,形成鮮明的區域性。全體社區居民在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了社區體育文化,因而它為社區居民所共享。社區體育居民不僅是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及創造者,也是社區體育文化活動成果的維護者和受益者。社區人員結構復雜,居民因職業、受教育水平、經濟收入等的不同,體育文化興趣也各不相同。但社區體育文化能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接納和融會各種不同形態的體育文化。社區體育文化在構建和諧社區中會形成良好風氣和氛圍對他們進行熏陶和感染,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社區體育正在全國初步建立與逐步完善,社區體育產業化正日益突出為我國體育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豐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的發展。我國自實行五天工作制以來,居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年青人喜歡競爭,最強娛樂,老年人更加懂得生命在于運動的意義,這些都促使社區居民對體育市場的需求源源不斷,這是社區體育實行產業化的良好契機。面對人們體育消費欲望與消費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國的社區體育產業必須走社會產業化的道路,進行社區體育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改革,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充分的發揮市場的潛力和功能,最終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目前,我國社區體育在投入方面還存在著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不足等現象,因此,社區體育工作者更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與潛力,樹立社區體育是一種產業的思想,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拓寬和深化社區體育發展的新思路。社區體育的發展離不開體育產業化的發展,改革開放為發展社區體育事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社區體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已成為一種趨勢。
我國社區體育經過30年前后的發展,其中存在著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和不足,已不能適應我國目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經過對關于我國社區體育行政、經濟體制以及社區體育文化和體育產業并結合前人的研究總結了我國社區體育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第一,對社區體育的內涵及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第二,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制不完善。第三,社區文體經費短缺,城建規劃不配套,居民對文體設施的滿意程度很不理想。第四,社區體育管理者、指導者隊伍薄弱。第五,社區體育活動人群結構失衡、參加率低。第六,其他問題,如體育場館、健身場所以及設施十分缺乏,還不能夠滿足廣大社區居民的體育健身需求,另外,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由于人們的體育意識以及資源投人、場地設施、科學指導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導致了我國城鎮與鄉村,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貧窮地社區體育發展的不平衡。
2.2.1 在行政體制上,改變單純依靠政府行政辦體育的局面,實現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建立并完善體育公共服務管理體系
第一,繼續精簡機構,建立市場化的體育行政機關。財政支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更多的投向體育公共服務領域,確保新增財力主要投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第二,從以直接參與社區體育事業發展為主向以為社區體育事業發展服務為主的轉變。政府的行政部門應將重點放在市場失靈、社會力量不能觸及的公共服務領域。第三,體育資源配置職責向管理體育發展秩序職責轉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體育事業發展當中包含很多雙方或多方的合作與交易行為,需要各方付出相當大的投入。第四,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制度,應盡快建立社區體育俱樂部指導員的資格認證和資格審查體系并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方案。
2.2.2 在經濟體制上,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促進社區體育市場化趨勢
從社區經濟的發展、完美市場經濟的視角出發,發展社區體育,將形成穩定的體育消費群體,體育人口的增加,勢必會提高社會體育消費總量。社區體育必須創造有利的環境與條件,改革社區體育經費專靠政府撥款單一形式,增加社會和企業經費來源渠道,擴大經費來源等。同時,也可以向外資以及個人募集資金建設社區體育事業。在社區健身設施方面,還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體育彩票公益金作為引導資金,各級政府及社會力量共同投資的方式,配建室內室外相結合的體育健身設施,使居民健身設施的投資渠道由體育彩票公益金投入逐步轉變為社會投入。
2.2.3 構建和諧社區體育文化,培養社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首先,構建和諧社區體育文化建設,要以面向基層、服務居民為原則,以服務居民為導向;其次,為社區體育開展工作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堅持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的繼承、推廣和創新社區體育文化活動;再次,發揮社區體育的文化教育功能,能夠使活動主體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最后,以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促進社區體育和諧發展的需要,要使活動內容更貼近群眾需求,在活動內容上把娛樂性與知識性結合起來,多開展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活動、社區體育運動會、節日體育文化活動、消夏晚健身舞會等。
2.2.4 支持體育產業化建設,滿足社區居民體育消費需求,引導社會居民合理地科學消費
社區體育產業發展應納入社區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當中。第一,作為社區體育產業的經營者,應當充分認識社區產業的特殊性,積極地在社區體育建設中發揮作用,成為社區有機的組成部分;第二,作為社區體育的管理者,應制能夠促進社區體育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主動關心、幫扶社區體育產業的發展。第三,社區管理者與企業經營者相結合,相應的擴展渠道,增加社區體育場地、場所,完善社區體育設施,以滿足社區居民體育消費的需求;第四,加強對社區居民體育消費特點的研究,增加經營項目的開發。對于特殊人群的體育需求,要有針對性的加強體育保健和醫療保健的器材、醫藥等項目的開發,鼓勵并引導社區居民合理、適度的體育消費等。
[1]王美.社區體育概念的研究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04:11.
[2]王凱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體育科學,1997(5):20.
[3]孔祥.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供給主體及實現路徑[J].體育與科學,2011:67.
[4]劉磊矗.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社區體育的理性審視[J].體育學刊,1998(1):117.
[5]陶李.我國農村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現狀及體系構建[J].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3-5.
[6]田彤.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是促進社區體育和諧發展的落腳點[J].體育與科學,2006,27(4):52-53.
[7]雷紅.公共服務型體育體制研究[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46.
[8]樊炳有,高軍.體育公共服務——內涵、目標及運行機制[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