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柏玉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體育系 湖南長沙 410205)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是高校新興的體育教學項目,由于各高校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區高校開展的教學情況和課程設置也各不相同。為了在高校校園更好的地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調研的基礎上,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和課程設置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
由于各地區高校對民族傳統體育重視的側重點不同,所以對課程設置的側重也有所不同。授課形式也各顯示本地區的特色,有的高校以俱樂的形式進行授課,也有高校把太極和武術與基礎課同時作為必修課內容,有的高校在還在搞試點,探索式的讓學生全面系統的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高校應該以現有辦學條件為基礎,創新課程設置,調整和更新課程內容,使專業課程形成特色。
雖然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千姿百態,但在各高校還是以體育教育的基礎課程為主要內容來進行設置的,對有濃郁地方特色、適合高校發展的項目和可以推廣的課程開設的比較少,如毽球、舞龍、防身術等,而影響這些課程開設的主要問題是與高校的師資、場地器材有很大的關系。對于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高校應該在保證專業特長的條件下,開設一些既有民族特色,又容易普及的傳統課程。學校還應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市場調查,盡可能多設一些與現代經濟和社會共同發展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
在調研的高校中,有90%以上的高校設置了與傳統體育相關項目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以武術類項目作為重頭戲,這一項目已覆蓋了大部分高校。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受地域、氣候以及民族居住區的人文環境的影響,各地區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有偏差。如新疆大學在全校領導和教師共同的努力下,對本地區的少數民族舞蹈進行整理和編排,已經納入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并引入到體育課中。但由于部分高校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還處于初級階段,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所以開展的項目較少,有的高校甚至沒有開設民族傳統體育實踐課。
在教學案例中,把帶有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到教學中來,選擇學生自選課進行教學實踐。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教學,以教材為指導原則,可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進行相應的教學,這樣可以很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授課內容產生興趣。教師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能力、自身條件的差異,組織不同層次的教學,針對個性化,充分發揮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教學過程中,應向學生闡述這些民族體育文化的背景及行為,向學生應大量的介紹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特征和功能,在教學與實踐中不斷的去分析整理,這樣更能發揮民族體育項目參與價值。根據學生的需求,可以設置他們喜歡的且能對健身產生良好功能的競技項目進行練習,并能提高學生對民族體育項目的喜愛和練習的積極性。民族傳統體育對學生的健身價值和效果是非常理想的,有的項目甚至還超過的現代體育項目。課外實踐也是對課堂知識的一種延續,也就是說課內傳授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課外再實踐,可提高學生自練、自評、互教的能力,以達到教學的全面性、多元性。
通過對幾十所高校使用教材的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教材來源的渠道不同。對于教材的來源可分四種情況:即統編教材、本校自編教材、統編自編教材相結合、教師自己掌握的沒有要求的。使用自編教材的高校,大多數是辦校規模較大,辦學時間長,師資力量比較雄厚的學校,各高??梢酝耆鶕拘5牡赜蛱厣烷_展的內容編寫出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教材;使用全國和省編教材的高校和自編教材的高校比例相當;使用教師掌握的沒有要求的教材很少。一般的高校體育教材知識的綜合性比較強,根據課程改革的需要,在教材的體例和內容上相對于以前的教材也都有新的變化。但是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仍存理論基礎薄弱和滯后,在武術的套路內容上都是初級和簡化的套路,而理論內容沒有新的突破性,對健身性、趣味性較強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涉及的很少。教材的這種現狀不能滿足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需求。這與增強學生民族體育意識、在高校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基礎以及在高校傳承民族體育文化的目的存在一段距離。
在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是時代發展的結果,是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學生參加終身體育鍛煉的需要。還要從保護和發展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高度去認識和重視。隨著現代體育發展的全球化,民族體育受到西方體育很大程度的沖擊,部分項目已經在瀕臨消亡的過程中,為此,各高校應將地方特色項目進行挖掘,并將挖掘的項目引入高校課堂。同時,我們應積極進行宣傳,把開發民族體育項目、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的培養結合起來,讓高校的廣大師成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實踐者和倡導者。使學生受到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和感知,深入了解和體驗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提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在品質同時,讓具有人文色彩和現代人文精神的民族傳統體育,立足于世界體育文化之林。
綜觀世界各國學校體育的發展,都為自己國家的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進行過不懈的努力??梢越梃b其他國家民族體育發展的經驗,來充實我國民族體育的發展經驗和振興體育事業。如韓國的跆拳道在1988年走上了漢城奧運會,就是因為韓國在各級學校的必修課程里設置了跆拳道,并作為運動會和軍訓的必設項目而促成的;而日本則在我國的建國前就把柔道做為學校的必修課程;在俄羅斯,民族舞蹈、滑冰等項目貫穿中小學體育課教學大綱。我國要持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應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發展民族體育經驗來振興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
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上,以終身體育為指導原則,建議延長大學本科體育課時間,對于高年級學生授課形式可選擇課堂或俱樂部教學,這樣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學練,能扎實地掌握鍛煉方法以及加強了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基礎;應開發地方特色項目和引進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引入課程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根據各地域的情況和高校自身條件,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讓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在各高校生根開花,豐富多彩。
高校體育教材對民族傳統體育只涉及到某個領域的技術內容和基本理論知識,缺乏全面闡述理論、技術內容和系統性和整體性,所以應該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教材的創編工作。在創編教材的同時要做到有利于民族文化發展和傳承,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同時,應大力挖掘我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及少數民族體育。在編寫內容上要有新的突破,使武術和太極拳的套路不能停留在初級和簡單階段,在完善和充實武術理論同時,增加武德教育、傳統文化教育以及健身機理等理論內容。為了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還應將具有代表性的項目編寫成雙語教材,供在校的外國學生學習,以便提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世界體育文化中的地位。
在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上,缺乏對民族傳統體育理論支持的知識點。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開設的時間比較短和各地區高校對其重視的程度不同,它的學科體系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和課程開設的情況良莠不齊。開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是傳承民族傳統體育的需要,也是高校體育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和課程設置的分析,提出普及和發展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建議。
[1]郭廷權.青海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之淺見[J].青海民族研究,2005(2).
[2]丘丕相,王國志.當代武術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體育學刊,2006,13(2):76-78.
[3]郭志禹,謝建平.試論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特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0(2):86-88.
[4]李紹成,石玫.民族傳統體育與高校體育教育[J].科學·經濟·社會,2000,18(4):49-52.
[5]程源銘.湖南省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選修課程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D].吉首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