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辰 李龍梅
(1.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4; 2.商丘師范學院 河南商丘 476000)
作為一種行為策略,自我設限一般是發生在人們的自我成就評價的場景中,它可以是無意識的,也可以是有意識的一種行為策略。個人對于自身所設置的一些障礙,可以是語言方面的行為如自己向別人述說生病了或身體狀態不好,也可以是行動上的一種行為,例如運動員自己在比賽前喝很多酒等。每個運動員對自我設限采取的方式不同,有的會出現在某個比賽之前,有的會是在比賽的時候產生。并且由于不同運動員的自我人格品質,對自身的設限量表,以及對自身的期待等不盡相同,因此,產生自我設限的行為方式和傾向也有所不同,大部分的自我設限的產生方式可以歸結為不努力和找借口這兩種方式。
關于自我設限的策略,主要有兩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是自陳式自我設限,它主要是指運動員在進行某項活動或比賽前,先自己對外宣傳自己因為身體狀況不好,焦慮或者緊張等可能會影響當天自身水平的發揮。自陳式自我設限在運動領域中是比較普遍的,相對于行動式的自我設限,自陳式自我設限實施起來比較簡單,代價相對較小。因為自陳式自我設限只是在比賽前或比賽時給運動員自身找一個借口,所以說它不具備典型的不利于自我表現的行為,運動員可以說自己比賽的時候已經盡力了,但是因為身體不好等所以水平沒發揮出來,這樣也不太容易讓別人認為是這個運動員的能力不行,所以比賽結果不好。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自陳式自我設限還可以維護運動員的個人形象或者自我價值。這樣就是為什么我們在很多大型比賽前經常聽到某運動員宣傳自己傷病非常嚴重或者自己非常焦慮等。
第二種是行動式自我設限,這種設限方式主要體現在很多運動員在比賽前會做出很多不利于自身形象或行動的舉止或行為,比如在比賽前故意減少比賽訓練的時間,故意服用阻礙表現的藥物或者是故意酗酒等。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降低了運動員自身的形象,盡管在比賽失敗后運動員可以找這樣的借口,但是仍然會讓人們認為這是某個運動員自身能力不足,所以比賽才會表現不佳或者輸掉比賽。一般而言,高自我設限的運動員再比賽前會出現懶散或逃避的行為,而低自我設限的運動員則會在比賽前更加努力。
運動員的自我設限可以來自很多影響因素,比如自尊、群體凝聚力、自我效能感。這里將具體分析和探究運動員的自我設限和這些影響因素的關系。
對于自尊,這里主要是指運動員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評價,具有不同自尊水平的運動員在特定的某個情況下其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有學者認為人們一般都會有某種動機來促使自己保持比較高的自尊水平,那是人們在追求物質等價值特別是自我價值的時候需要的一種精神力量。一般而言,追求較高的自尊對人們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但是對于自尊的過度追求也有可能產生不好的行為或效果。特別是對運動員而言,面對人們和自我的期待,往往其自尊也比較強。當發覺自身的自尊會受到威脅的時候如比賽失敗會被人嘲笑等,則運動員會采取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或策略。而在這些自我保護的方法中,自我設限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保護策略。在美國心理學專家Johnson(2005年)對20個美國田徑運動員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對于這些運動員來說,自尊是失敗感的晴雨表,自我設限和自尊呈現出一種負相關的關系(-.300—-.500)。運動員的自尊感越強,其越容易采用自我設限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反之,則越不會用到自我設限。所以說,運動員的自我設限和自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Candn等人(2004年)做了一個開創性的研究考察群體凝聚力和自我設限的關系研究使用群體環境問卷,SHS量表以及開放式問卷的方法檢測運動員的自我設限策略。研究表明,群體凝聚力對運動員的自我設限使用的程度有調節的作用,一個具有比較高凝聚力的群體,其往往會激發運動員自我拼搏的精神和積極向上,勇于面對挑戰的態度,這種情況下,運動員會很少在比賽中或比賽前采用自我設限策略。而對于一個具有比較低凝聚力的群體,其對運動員有消極的導向作用。運動員在這樣的群體中,往往會比較容易逃避困難或者挑戰,這樣一來,運動員也會比較容易采用自我設限策略來保護自己。
從上述可以看出,運動員的自我設限和群體凝聚力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許多實際情況中,運動員的自我設限和群體凝聚力又不僅僅是上述那種簡單的線性關系。有的時候,具有高凝聚力的群體也會給運動員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讓運動員會覺得因為自己的不夠努力或能力不足從而影響了整個團體的發揮,這種情況下,運動員也有可能會采取消極的應對措施如自我設限來麻痹自己或者逃避問題。所以說具有高凝聚力的群體可以給運動員帶來行為上的鼓勵和心理上優勢,但是同樣的也會讓運動員付出心理代價。
對于運動員來說,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他們主觀的判斷自己可不可成功完成某項比賽等。一般而言,運動員行為的產生不僅僅是來源于個人能力的表現,其中自我效能同樣會影響運動員的行為。運動員對待困難挑戰等的態度會受到自我效能的影響。日本運動學家Martin等人(2002年)的研究發現,成績表現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展示的效能感均與自我設限存在負相關。在回歸模型中,自我展示的效能感能夠比整體自尊和身體自尊更好的預測自陳式自我設限。因此,自我效能和這種不確定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他們的研究表明,當運動員認為在某個比賽中,他的自我效能會很高,那么運動員感覺到的來自比賽失敗的威脅就相對比較小,從而不會去采取自我保護的策略如自我設限等。同樣的,當運動員覺得在某個比賽中,他的自我效能會很低,來自比賽失敗的威脅很大,則運動員就會采取自我設限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
目標定向理論是運用社會認知理論的原理研究運動員在成就情景中的動機和行為的理論。目標定向理論認為,在成就情景中,有兩種主要的目標取向或者說是人們主觀上界定成功的主要基礎:一種是任務定向,一種是自我定向。這兩種目標取向與人們如何定義成功及如何判斷自身能力相聯系,運動員可能是某種目標取向為主,也可能兩者兼有。在Magley和Ardan(2001年)對個人目標定向和美國游泳運動員比賽成績目標的策略對自我設限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回避成績目標的策略對自我設限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在成就活動中,任務取向者的成功感覺是以自己作為參照標準的,其目標是發展個人技巧,獲得洞察力和掌握新知識。這種類型的人認為,在成就情景中,成功必須通過努力學習,充分理解所學知識,以及與同伴合作才能取得。而自我取向者對自己能力的判斷是以社會比較為參照標準的,其目標是顯示自己的超常能力。這類人認為成功就是在競爭中(用更少的)努力去打敗對手或超越對手。高任務自我取向可能是最佳的適應性動機模式。
性別和種族也是影響自我設限的重要因素。有大量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可能使用行為的自我設限策略,而女性更可能使用聲稱的自我設限策略。但很多學者的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聲稱的自我設限策略上沒有顯著差異,并且當兩類設限策略都可采用時,男性和女性都傾向于選擇聲稱的自我設限策略。總之,很多國家成年男性運動員和女性運動員在自我設限上的性別差異并沒有得出較一致的結果。也有的研究發現,控制了性別以后,不同國家運動員對自我設限使用程度也不一樣。所以說,性別和種族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運動員的自我設限。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對于運動員來說,自我設限是指對其將來可能會出現的失敗的情況先自己設定障礙從而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或者借口。對于自我設限有自陳式自我設限和行動式自我設限這兩種設限方式。影響運動員自我設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上述的自尊、群體凝聚力、自我效能感、性別和種族等。為減少運動員使用自我設限,教練員可以通過心理測驗篩選出低自尊且自我設限傾向高的運動員,在運動心理咨詢師的配合下給予適當的輔導,平時訓練中塑造以任務定向為主的環境,對運動員的表現給予客觀、明確的反饋信息,尤其是正面反饋等,這樣都可以幫助運動員保持積極的比賽態度,從而減少對自我設限的使用。
[1]王皓,李偉榮.關于運動員自我設限和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J].體育雜談,2004(2):129-137.
[2]張麗麗,齊旭陽.淺析運動員自我設限及其影響因素[J].體育雜談,2006(4):255-259.
[3]袁小梅,孟立秋.關于國外自我妨礙的研究進展[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7(4):582-589.
[4]吳頻波.體育專業學生完美主義心理傾向研究[D].湖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