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凡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體育系 廣東東莞 523808)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市場越來越大。為滿足社會的需求,國內各大專院校開始調整專業設置,探索創辦社會體育專業和培養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新路子。社會體育專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并得以迅速發展的。截至2012年8月,全國1977所(含本科與高職高專)高校中共有219所開設社會體育專業,成為近年來發展最快的體育類專業。其中普通高職高專院校有25所開設社會體育專業。[1]
課程設計是專業培養目標的體現,是人才培養的途徑,是培養學生競爭能力的模板。專業課程直接構筑學生專業核心知識、技能與能力,對學生的就業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可以通過它來判斷專業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社體專業尚處于辦學初期,缺乏辦學經驗。社會體育專業辦學沒有既定模式,培養體育專業人才的模式和經驗也少。社體專業的現狀如何、存在哪些主要問題以及如何發展等是我們值得思考、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對東職院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專業方向、定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的關系;辦學主體因素,專業的辦學指導思想、辦學資源對社體專業辦學產生的影響;課程設置與市場調研;課程設置的核心因素等。
(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文數據期刊庫、查閱相關期刊;通過互連網進入相關院校網站收集資料;查閱相關書籍。
(2)專家訪談法。分別對4名企業行業專家,來自3個體育院系的4名專家進行訪談。
(3)問卷調查法。設計問卷對我院共計60名大一、大二年級社會體育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6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為52份,有效率87%,問卷經專家效度檢驗,相關系數為0.79,采用重測法對部分學生再次發放問卷,二次問卷結果的相關系數為0.85。
(4)數理統計法。運用SPSS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與整理。
我國開設社體專業的部分高校依托自身的辦學優勢設置專業方向,但大部分高校的社體專業并沒有細分專業方向。相對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院校的專業定位、就業方向與崗位比較明確[1]。調查顯示,被訪談人員認為專業方向應細化、培養目標應明確,就業方向與崗位應具體的分別占65%(13人)、90%(20人)、80%(16人),說明“窄口徑”人才培養是各辦學主體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造成以上結果的主觀因素是社體專業尚處于辦學初期,缺乏辦學經驗,一些學校試辦該專業是為了保持學科與專業的完整性。客觀原因是社會體育的范疇廣,就業領域寬,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要求與規格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造成學校專業設置方向模糊。
作為一所高職院校,相對于普通高校而言,優勢在于專業方向更具有針對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優勢是依據社會需求量身定做培養和輸送人才,它比本科院校更注重以市場為導向來培養專業人才。[2]就目前情況而言,在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應緊緊圍繞學生培養方向進行設置。結合地方實際情況,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為目標,在課程設置上采用了具有針對性的課程設置,使學生能快速融入到企業。
高職院校在社會體育專業定位上,既要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類型、辦學定位以及現有的辦學條件,也要考慮所在區域體育市場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更應該考慮地域經濟發展特點和消費特點。如果盲目地模仿和運用普通高等院校培養體育人才模式輸出人才就會缺乏競爭力;因此,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以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為主,主要給社會體育相關領域培養一線崗位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特點主要體現是“實用、夠用、實踐操作能力強”。
在課程設置上高職院校社體專業的模式應區別于其他本科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求大求全的模式,結合地方經濟、體育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等情況,以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為主。首先,在課程設置上,高職院校社體專業在實操課程上應加大了相應比重,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注重以技術為主,使學生學完一門課程后即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在專業教學上,既要保證學生的專項技術能力,更要注重學生組織比賽,參與裁判,團隊協作等能力。在采用實訓實踐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同時,把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結成團隊參與到學校各項體育活動中來。不僅使課堂知識得到了應用,也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同時,把學生參與課外賽事組織、裁判等工作作為學生再學校學習評價的一部分。
在課程設置上,高職院校社體專業課程應以專業培養目標而展開。首先,區別于各體育專業院校以提高體育專業技術水平為目的,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目標;也區別于其他綜合性院校以培養體育教育教學水平為目的,培養高水平教練的培養目標。社體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以社會體育各行業為目標,突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第一,開設常見的基礎體育課程,包括田徑、足、籃、排、乒、羽、網等項目。作為一個體育類學生,學習和掌握多項體育技能是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作為社體專業的學生,將來要參與到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策劃中來。群眾性體育的特點就決定了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比體育類其他專業的學生需要更全面的知識,需要了解更多的體育項目。第二,根據專業定位,在課程設置方面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加大實踐實操的課時比重,通過實訓,頂崗實習的方式使學生學以致用。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校外實習實踐,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各項體育活動的競賽和組織。第三,結合地方經濟及體育產業情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地方發展較好的體育產業為專業方向,加大這些項目的課時。第四,結合體育各項目特點,在課程上合理安排。例如,通過課程的調整,加上課外訓練,使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學習某項技術動作,縮短動作固定的周期。加快教學進度,提高教學效率。
在課程設置過程中,不僅需要學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更要結合自身條件進行課程設置;不僅需要以現有市場需求為目標,更要考慮未來市場需求,辦出特色,辦出效果。首先,在課程設置過程中,要以自身資源為依托,要充分考慮教師與場地因素。自身資源包括教師資源、教學場地資源、實訓資源等。良好的辦學條件是專業發展的基礎。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資源,充分發揮其功效,將其發展成為自身優勢資源。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社會資源。在教師方面,應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的作用,采用傳、幫、帶的方式去感染同事,教授學生。同時,也要鼓勵青年教師走出去,與市場接觸,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可以通過聘請外聘教師的方式,引進市場上最先進的技術,豐富課堂文化。在場地資源方面,必須保證現有場地能夠開展相關的核心課程。同時,在學校體育設施不能滿足需要的時候,可以把課堂延伸到校外社會場地資源。課程設置要緊緊圍繞教師和場地展開。除此之外,學校相關領導對專業的認識、了解,對專業發展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領導的重視,對專業建設的支持,是專業快速發展的助力。
通過調查問卷可以看出,47位同學(占全體學生數90.3%)對自己將來的就業方向不明確。35位同學(占全體學生數67%)認為自己在特長項目方面受訓不夠。反應出現有的課程設置在學生專長教學方面的缺失。作為一個體育類學生,應該有所體育特長,并以此作為將來目標崗位。現階段,在課程設置方面,很多高職院校由于課程較多,使學生學的多、學的全,但沒有突出的某項體育技術技能。這與當前激烈的人才競爭局面是不相適應的。應該在課程設置時通過日常訓練的方式使學生專于某項體育技能技術,使學生在多能的情況下,做到“一專”。這也就要求在專業課程設置時更加細化專業方向。
社體體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能夠在社會體育各行業從事體育管理、健身、娛樂、休閑、保健、社區指導以及策劃和組織體育競賽活動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其優勢在于實用。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加大實訓、實操比重,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實際工作中來,積累經驗。在學生就業方面,很多學生不明確自己的就業崗位。這就要求通過課程設置的方式去引導學生,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實訓中來,可以使他們對自己將來的工作崗位有個初步的認識,并在實踐工作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在學習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社會體育不同與學校體育,不同于競技體育,它是一個在社會需求中不斷變化的體育項目。這就需要學生參與到市場中去,通過實訓實踐的方式去學習最新的體育形勢,才能與時俱進,做到一個合格的社體學生。
社會體育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尚處于辦學初期,缺乏可供參考的辦學模式。同時由于社體專業就業面廣,市場對人才需求大的同時也要求人才具有多方面的素質,具有較高的競爭力。需要各院校結合自身情況,根據自身條件,設置符合市場需要的課程。在課程設置方面沒有太多可供參考的模式。要求在課程設置方面以專業方向,專業定位,培養目標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設置,使學生具備應有的核心競爭力。
高職院校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主,其優勢在于就業目標定位明確。但是,現存于社會的體育產業多種多樣,相對于其他專業而言,其社會體育專業的就業方向有待進一步明確,其專業方向有待進一步細化。
課程設置是專業方向、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課程設置的不同,決定了學生知識學習的不同。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不僅要結合地域,學校的特點,同時也要充分考慮辦學的相關條件。在設置時,首先要從現有教師資源、場地資源、學生條件出發,根據培養目標配置合理的課程。其次,要發掘可利用資源,確實為學生教育與發展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作為高職院校,更要從學生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出發,結合體育特點,合理配置相關課程。
[1]謝明,陳志輝.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現狀的調查分析[C].2011年教育科學與管理工程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11.
[2]唐金根,徐鵬,李北來.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剖析[J].體育科技文獻報,2010(1).
[3]陳永軍.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的調查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6).
[4]李志宏,周振華.湖南省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5).
[5]榮俊杰,趙先卿,張長軍.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的研究述評[J].搏擊(體育論壇),2010(2).
[6]薛留成,王玲,張向群,等.韶關學院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