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徐永峰
(1.山東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部 廣西桂林 541004)
黃河武術的自然文化背景①
李靜1徐永峰2
(1.山東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部 廣西桂林 541004)
黃河流域在遠古時代曾經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一片熱帶雨林,正是由于這樣適于生存的地理條件,所以藍田人、北京人在這里開始了中華民族的“創業”活動。在實際活動中,人類組織了結構復雜的社會,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今天人們重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環境的不可分割性,尤其是當我們對武術流派的歷史淵源進行追溯時,更使我們對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黃河 武術 文化
所謂地理環境,包括宇宙的、地質的、氣象的、水文的、人文的、生物的等等條件,是圍繞著人群充滿各種有生命和無生命的物質空間,是人類賴以生存,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產和生存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在古代中國氣候狀況大致是以溫暖為主,四個溫暖期基本上在1400年之前,這對黃河流域的農業、牧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力的,即使有四個寒冷期的不時侵襲,但無礙黃河流域溫暖氣候的總趨勢。
據甲骨文記載,當時安陽(河南省北部)一帶種稻是陽歷三月下種,比現在大概要早1個月左右。在唐代時,國都長安(陜西省西安附近)還有梅樹和柑橘的種植。黃河中游的森林覆蓋率在春秋戰國時期為53%,秦漢時期為42%,唐宋時為32%,解放前期下降到38%左右,但黃河中游地區仍屬綠洲地帶。
從以上情況來看,黃河流域的氣候植被非常適合于人類生存和繁衍。文化生態學的理論認為:“離開了人類創造活動的一定地理環境中的氣候、地理、土壤、水分、植被、動物群以及礦產、能源等自然條件,離開人類生存、繁衍的自然生態環境,一切文化創造活動都失掉客觀基礎”。發展自己的文化同時,人類社會組織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所以人類社會缺乏來自其他物種的競爭——生態放松現象。這一大自然恩惠,使得人類能夠“從容”的發展其文化,尤其是隨著歷史的推進,人類文化的發展,技術進步,自然地理屏障不斷地克服,從而這種“放松現象”越加明顯。故舊石器時期黃河流域優越的地理環境藍使田人、北京人能在這里采集狩獵。至新石器時期,在黃河中游兩岸廣闊的土地上有發展起來了仰韶文化。在大汶口文化結束之后,山東龍山文化又開始了。
夏、周、商三代的青銅文化是古今中外歷史上光輝燦爛的篇章,其中心在黃河流域。第二文明時期的幾個主要朝代秦、漢、唐、宋、明、清均定都黃河流域,創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輝煌奪目的封建文化。中華文化從誕生之日起,絕非自我禁錮的的系統。它以遷徙、聚合、民族戰爭為中介,方構成氣象恢弘的中華文化,這種穩定系統關鍵來自于中華文化系統的土壤——半封閉的溫帶大陸大河環境。
任何文化模式不但可以表現在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上,也同時表現在人群和社會風尚上的生活習慣、個性特征、行為方式上。由于黃河流域處于亞洲大陸腹地,東臨茫茫大海,西北臨漫漫戈壁,西南聳立著世界上最險峻的青藏高原,是一面臨海,三面為自然屏障,然而內部回旋余地開闊,形成了一種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加上適宜的氣候,豐富的物產使這片土地上的人群是男耕女織,各居一隅,人各自給,從而造就了“黃河人群”的心理性格是忠厚、質樸、內向。又由于黃河流域經常性的泛濫成災,因此,這里的人群又具有一種天然的憂患意識和共同抗拒自然災害的群體意識。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古代社會經濟的主要來源是農業的耕種,因此,中華文化的系列特征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也使黃河人群崇尚忠厚、質樸,少走極端,推崇誠實可靠,注重自然節奏等典型的農業民族性格。為爭奪這片適于生存的生態地理環境,黃河流域始終不斷的刀光劍影,有農民反抗暴力的起義,有爭權奪利的政治斗爭,有民族糾紛的干戈。戰斗的實踐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軍事家以及武術家。
由于中華武術的絕大部分流派都起源于黃河流域,故我們認為這些流派的武術為“黃河武術”。佐證之一有:少林拳起源于河南,太極拳起源于河南,形意拳發源于山西,八極拳源于河北滄縣,劈掛拳、翻子拳、戳腳均發源于河北,山東武術名家李半天擅長腳法,紅拳則是山西漢中的“特產”。“黃河武術”可謂異彩紛呈。這一局面無疑與黃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和“黃河人群”性格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黃河武術”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少林武術就是其中的代表。嵩山為神州五岳之中,交通方便,文化昌旺,經濟發達,佛教盛行。在少林寺出家修行習武者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始終沒有脫離這個大環境。少林寺僧曾經幫助唐王李世民征討王世充而名聲遠揚,至明代少林寺僧普遍習武。其實,少林寺只是武術的集散地而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自成一派,其特點為剛健有力,符合黃河流域人群體魄魁梧、臂力過人的特點;樸實無華符合黃河流域傳統的農業經濟培養出的人群性格;利于技擊符合黃河流域長期為戰亂所困,官方及民間大力總結戰爭經驗,并以套路形式操練士兵而逐漸形成的寓技擊與套路之中的特點。
中國古代絕大多數朝代都定都于黃河流域并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促進了該流域的經濟高度發展。以唐朝為例,李氏滅隋建立了繁榮強大的唐朝,自興盛至衰亡,經歷290年,這對“黃河武術”來說得到了一個充分發展時機,加上統治者的重視,如武則天創立的武舉制度,開辟了以武取士的仕途。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朝,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武舉所考試的內容,成為廣大武舉應試者的習武內容,武舉所考核的標準,也成為他們所練武的要求,這不僅鼓勵了練武的風氣,也使習武的內容和標準有了規范,為日后的套路內容奠定了基礎。到了南宋,商品經濟更為活躍,市民階層也隨之日益壯大。他們除物質生活的要求以外,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擴大。這時武術“套子”即套路開始了發展。當時除“使拳”外,還有“舞劍、舞刀、使棒”等多種套路的演練項目。軍隊除了規定練武的內容,還重視通過比賽方式來促進武術的發展。
黃河流域文化的高度發展,使“黃河武術”的理論異常豐富,如《紀效新書》《手臂錄》《對打要譜》《太極拳經》《耕余剩技》等指導著武術,使其有了較為強大的生命力。諸如形意拳以五行學說為理論依據,八卦掌以一掌表示一卦,共八掌,每掌又化為八掌,八掌又可變為六十四掌,以易經八卦學說來示其變化無窮的境界。正是由于這些古典的先進理論的指導才使各流派的拳種更加有活力。黃河流域的社會風氣也促進著“黃河武術”的發展。例如戰國時期的養士之風中,出現了許多劍客之士,使劍術向著專門化的方向發展。魏晉時講風度,重審美,習武時也不失風雅之氣,實際所習練的已不是用于征戰殺人的軍事武術了。然而這卻使其以一個相對獨立的形態進一步從軍事武術中分化出來。
總之,由于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和影響,造就了“黃河文化”,派生出了“黃河武術”?!包S河武術”以“黃河文化”為背景,在此背景的襯托下,“黃河武術”才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1]陳青.黃河與武術的變遷[J].武術科學(搏擊.學術版),1995(7).
[2]劉秀平.地方文化政策與地獄武術發展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7).
[3]申國卿.地獄武術文化初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
G807
A
2095-2813(2014)07(c)-0136-02
李靜(1974,6—),女,山東菏澤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學和武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