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內蒙古科技大學體育教學部 內蒙古包頭 014010)
對影響我國農村體育經濟發展因素的探析①
李萍
(內蒙古科技大學體育教學部 內蒙古包頭 014010)
“三農問題”一直都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新農村建設不僅是包括了經濟建設,還包括了文化建設、體育建設等等。在中國經濟模式轉型的過程中,如何使我國農村體育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的一個熱點。
我國農村 體育經濟 影響因素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三農問題”一直都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針政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展農村體育事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中又強調:“我國各地區農村要深化改革,積極推廣農民群眾的體育相關設施工程。不斷挖掘和創建有地方特色、民族特點的傳統體育文化,積極開展群眾喜歡、符合大眾的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引導體育工作者深入鄉村,以當地農村生活為平臺和媒介,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從而豐富廣大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農村的建設,但是新農村建設不僅是包括了經濟建設,還包括了文化建設、體育建設等等。因此,我國農村必須在大力發展體育經濟建設。發展農村體育經濟,必須與當地社會經濟相融合。首先提高農村體育經濟,就要合理配置當地農村體育物質資源。其次,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體育和文化生活,培養廣大農村群眾的健身意識,不斷提高農民自身的健康水平。在中國經濟模式轉型的過程中,如何使我國農村體育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的一個熱點。
在經濟學上,國民體育鍛煉所支出的費用和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密不可分。我國經濟發展在地域上呈現出: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體育的發展受經濟的制約,也呈現出這一特點。我國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農村體育發展不夠平衡,特別是體育健身意識、場地設施、經費投入、科學指導等方面較為突出。
此外,我國城鄉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也是影響農村體育發展的不利因素。進入新的世紀,我國地區經濟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從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上來看,在2012年恩格爾系數在我國農村居民為48.3%,我國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僅僅屬于小康;但是恩格爾系數在我國城鎮居民已下降到37.3%,目前已達到富裕水平。我國少數城市優勢體育群體同廣大農村,以及城市中弱勢群體的懸殊對比,正是這種城鄉間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和“斷裂”所造成。
體育人口: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和區域下,經常從事體育鍛煉、參加和觀看體育比賽,以及從事體育行業的社會群體。它不僅僅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評價指標,而且也是制定社會發展戰略研究與社會發展規劃的參考依據。它包含了人口空間分布、人口結構、人口規模三要素。據《2011年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顯示:我國農村人口僅有31.12%參加過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反觀我國城鎮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高達65.13%。而且在我國不同年齡段的體育人口比例,農村和城鎮差距不斷在擴大,隨著年齡增長,農村體育人口呈下降趨勢。
我國農村地區開展體育活動和城市相比,具有隨意性和季節性的特點。農民對體育鍛煉認識深受傳統價值觀影響,認為勞動就是體育運動,缺少自覺投身和參與的意識。在農忙時,農村很少舉辦群體性的體育活動,除極少數人群在業余時間參與外,大多數時間忙于農業生產勞動。直到重大節日、豐收慶典和農閑時,農村舉辦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才有所增加。以上事例表明:受我國傳統農業經濟影響,農村體育健身意識的不成熟,村民普遍體育意識淡薄。農村生產活動、健身條件、個體體育意識及觀是是限制開展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
我國目前正處于一個經濟轉型期,社會發展其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是必然現象,體育經濟發展也是如此。在我國體育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鎮和鄉村體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相當明顯。截止到2012年底,據國家體育總局統計我國現有各種類型的體育場館約75萬,從體育場館的分布情況來看,擁有我國人口58%和占國土總面積的83.5%的農村地區,僅占比重20.2%體育場館資源。其中占全國人口42%和占國土面積16.5%的我國城鎮,卻擁有高達79.8%的體育場館。進入新的時期,隨著我國農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其消費水平也大幅度提升。但是我國農村經濟與城市對比,收入差距比過去有所擴大,體育消費水平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從長遠來看,就我國廣大農村體育健身消費水平的提高將是一個漸進過程。
體育消費作為一種消費品,其空間彈性很大。隨著體育消費價格的變化,它的需求變化特別明顯,即價格剛性較強。當居民收入減少時,體育消費水平會下降;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時,體育消費水平也會與之增加。但就農村體育消費水平而言,價格剛性與消費彈性對農村體育經濟的影響較小,農村體育需求較平穩。作為社會服務行業之一體育產業,必須與人們的收入水平緊密聯系起來。隨著我國農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以及農村經濟不斷發展,根據對我國華東地區農民體育活動消費進行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居民能接受5~10元之間的為63%,每次消費能夠接受10~20元的人比例為20%,而僅有10%的人可以接受60元以上的消費,大約7%的人沒有體育運動的消費。
對我國新農村體育經濟的構建是一個持續和系統的工程,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到又快又好的發展,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筆者根據目前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我國新農村體育經濟進行展望,對相應的體育經濟建設方面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為今后新農村體育經濟在順利發展提供現實基礎和理論依據。
首先,我國各地區農村要加大力度引進高水平體育管理人才,這樣才能在體育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組織上有所突破,引導群眾進行合理的體育消費,指導群眾進行科學鍛煉。在我國體育產業開展較好的城市,要帶動周邊的欠發達地區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同時,我國各級政府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要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扶持,逐步縮小各城鄉之間的體育水平差距。我國偏遠地區鄉村基礎體育設施的籌建,要通過招商引資解決經費問題,要加強和社會企業的合作。通過舉辦大型體育比賽活動、體育商業資助、商業比賽冠名權等方式宣傳企業,提高企業的社會的知名度。其次,通過網絡、媒體報道等形式宣傳群眾性體育比賽,吸引大眾的關注,擴大當地的影響力,這樣使企業得到了很好的宣傳,使雙方達到“雙贏”目的。
我國各級鄉村政府的基本職責就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的推進我國農村群眾文化和體育事業的向前發展,我國各級政府和各相關機構應貫徹黨在十八大提出的經濟發展、社會文化、體育發展的基本方政和政策,盡快完善和制定對應的政策法規,促進我國新農村體育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各地方體育局應組織相關人員深入農村地區進行調研和指導工作,不定時的舉辦農村群眾性的體育知識培訓班和體育健康講座,并對農牧區的體育活動負責人進行專門的培訓,特別對農村文體骨干成員進行系統的指導。我國各級鄉村政府和企業要聯合各級文化部門、體育部門,加快農民體育協會和文體中心的建設。建立鄉鎮單項體育協會和健身指導站,不定期舉辦以農村、縣級為基本單位的體育賽事和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形成學校之間、農村間、鄉鎮企業間體育網絡組織,做好基層的體育工作。
我國各級鄉村政府的宣傳機構和相關部門,要加強“體育健康”知識的宣傳,要利用現有條件如鄉村廣播、體育知識競賽、宣傳欄、專題講座等為媒介和平臺,向廣大村民講授和普及一些基本的運動健身知識,為其樹立“終生體育”的思想和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打好基礎。我國各農村地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發展與當地經濟水平相適宜,與地方民族特色相結合的體育旅游產業,促進農村體育經濟的快速發展。如我國南方地區水域遼闊,應積極開展水上旅游項目;北方地區冬季氣溫較低,冰雪資源豐富,是舉辦冰雪體育旅游的最佳場所。這些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而且還有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但至今未形成規范、系統的體育旅游市場。如何對這些偏遠地區的體育旅游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以及對這些地區的體育旅游市場進行合理布局與規劃,將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
[1]葛新軍,凌國釗,李斌,等.轉型期我國農村體育發展問題的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4(4).
[2]馬先英,楊磊,沙磊.農村體育:制約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的“瓶頸”[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
[3]高維嶺.安徽省農村體育的現狀與對策(二)[J].安徽體育科技,2004.
[4]盧文云,熊曉正.建國以來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的歷史回顧與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4).
G80-05
A
2095-2813(2014)07(c)-0177-02
李萍(1968—),女,內蒙古包頭市人,副教授,主要從事體育經濟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