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菊
(湖南中醫藥大學 湖南長沙 410208)
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教學的核心在于利用當前國內民族傳統體育的廣泛性、多樣性以及娛樂性特點,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身心和諧以及全面發展水平,并以此為基礎來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為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很多傳統民族體育項目已經近乎消失,因此在當前的形勢下,加強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問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隨著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強調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和實踐,但實踐中依然存在著的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體育文化逐漸傳入國內,而且大有強勢擴張之意,嚴重影響了國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甚至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一度陷入萎靡。在當前的形勢下,高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當積極接收西方文化,并將其融入到體育教學實踐之中,即在敢于接納基礎上發揚民族傳統體育,而不是一味的抵觸。這既是中國人民的巨大財富,同時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然而,實踐中卻并非如此,因當前國內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實踐中,仍以西方競技體育類教學內容為主,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項目也集中在西方現代競技類體育項目上,這使得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面臨尷尬的局面。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這種現象更加的惡化,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改變了傳統的必選課模式,以選修課為主的體育教學模式,很難保證學生不會對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存在思想上的偏見,這也就使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嚴重忽視成為可能。在多數高校體育教師看來,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育教學,并非國家硬性規定教學內容,只是將其作為一種喜好或者趣味性游戲看待。雖然民族傳統體育群眾基礎深厚,但高校學校并未將其納入到正規的體育課堂教學之中,因此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顯得非常乏力。
通過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文獻資料的分析發現,各項教學內容和課程比例懸殊比較大,比如武術類拳種教學課程設置,自身體現出非常大的差異性,按開展課程多少排序為太極拳、長拳、初級劍以及棍和刀等,其余武術項目很少見到。比如傳統的武術項目中的螳螂拳以及八卦掌等,這些民族傳統武術項目并未涉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近年來國內各類高校武術教學中,所推廣的主要項目即初級劍以及棍和刀等,其中的套路多年來沒有發生過本質上的變化,而且內容時代感不強。對于其他項目而言,雖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類項目含量較多,但開設這些項目的高校數量卻非常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考核時,武術類體育項目是考核重點,其他民族項目甚至不在考核之列。
基于目前的文獻資料研究,其中超過90%的高校都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但也有一些高校存在著例外,比如西藏大學、澳門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等,尚未開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就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內容來講,武術類體育教學課程居多,幾乎在所有的高校中都有開設。對于幅員遼闊、民族居住環境復雜的中國而言,各地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活動難免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比如,新疆大學在對新疆唯吾爾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舞蹈合理創新的基礎上,將帕普孜球、押加以及打毛線球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納入到體育教學內容之中。然而,這只是個案,實際上當前國內很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仍處于低級階段,活動項目少,甚至根本沒有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比如,西藏大學因缺乏專業師資而只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課程,缺乏實踐的課堂顯得抽象、乏味,對于人類文明的傳承非常不利。
基于以上對當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存在著的主要問題和現狀分析,總體上來講,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及其發展并不樂觀,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經處在了瀕臨滅絕的邊緣。為此,應當加強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創新理念和教學模式,以確保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實踐中,應當充分發揮現代高校的自身優勢,其民族傳承體育教學以及民族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對于高校而言,其體現出地域特點,可有效服務于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成為傳播和倡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體育活動的陣地和前沿,可有效促進不同人群、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管理制度,提升高校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激發高校開展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利用其產生的巨大輻射影響作用,構建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快速發展的體育文化氛圍。
對于國內高校而言,應當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批準下,結合實際情況,創造獨特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課程,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使民族傳統體育成為具有權威的體育教學內容。通過該種策略,可以確保高校所開設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被接受,這是全面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普及的重點和關鍵。在此過程中,高校應當結合實際情況,積極申辦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項目訓練基地和場所,以此來提高高校教師的在職規模,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教學人才。形成一定規模的教練員和運動員隊伍,帶領大學相應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并不斷改進教學水平。同時,還要制定一些鼓勵性的政策和機制,確保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感興趣,有足夠的學習熱情,這是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質量和效率提高的關鍵所在。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實踐中,應當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以此來振興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建設事業。據調查顯示,世界各國高校都在致力于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研究,而且為此不懈努力。比如,韓國高校將本土體育項目跆拳道設置成各年級的體育必修課程,同時也作為高校運動會以及新生入校軍訓的必修體育項目,因此得到了有效的普及和傳承;再如,俄羅斯高校體育課程中,更是體現了對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視,尤其是滑雪、民族舞蹈以及滑冰等傳統體育項目,始終貫穿于整個學習生涯。基于此,我們不能只是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局限于高校的教育教學,而是應當作為要一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大力宣傳與普及,只有這樣才能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復蘇與重生,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
在歷史的發展浪潮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價值和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然而作為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對其傳承和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實踐中應當加強思想重視,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1]黎力榕.新形勢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改革思路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6).
[2]單靜怡,劉俊榮,李俊杰.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
[3]單靜怡,單錫文.我國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5).
[4]張倫厚.論民族傳統體育在普通高校的傳承與和諧校園的構建[J].運動,2010(4).
[5]鄭應安,葛飛.普通高校體育課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