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廣西仍有2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要結合廣西實際,實事求是,創新扶貧,精準扶貧,不斷創造新模式,切實打好扶貧攻堅這場硬仗,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
輸轉扶貧。按照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思路,緊盯工業化城鎮化對勞動力的需求,開展大規模的勞動力輸轉培訓,提升進城入鎮農民的就業工作層次和水平,大幅度增加貧困農民工資性收入,將更多的農民變為產業工人和城鎮居民。
開發扶貧。產業開發是扶貧工作最終取得實效的重要舉措。要牢固樹立“沒有產業支撐的扶貧不是真正的扶貧”理念,按照“縣有支柱產業、鄉有主導產業、村戶有致富項目”思路,在壯大原有特色產業基礎上,引進具有經濟實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產業發展模式,盤活土地流轉,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以實現貧困戶每戶都有一項收入穩定的致富項目。鼓勵支持留在當地務農的貧困勞動力逐步向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中心村(鄉鎮)轉移,集中從事設施農業、畜牧業和其他高效特色產業開發。
生態扶貧。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盡快落實生態補償政策,出臺幫助貧困人口增加收入擺脫貧困措施;建立“以電代薪”生態補償機制,爭取國家或自治區每年安排“以電代薪”生態補償資金,用于當地群眾用電補助;加快污染企業的污染防治,重點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節能管理,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生產行業;注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造林綠化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及廢棄礦山復綠工程,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飲用水水質衛生安全,注重江河源頭和沿岸生態建設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