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增浩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
武術作為兩者價值關系中的主體,需要客體(功夫電影)作為價值的承擔者,為武術的傳播與傳承以及武術的產業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功夫電影不僅是客體屬性的主體化,而且是主體需要的客體化。功夫電影也需要武術作為影視素材而為其服務,為其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功夫電影所表現出的精湛的技擊之法和深邃的武術文化內涵,使人們領略到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但,功夫電影的過度商業化、夸張和渲染也使世人對武術產生了誤解,對武術的傳承發展產生了不少的消極影響。初始時,客體作為價值載體,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但在當今經濟社會中這種主客體關系是否還是健康、和諧,如何使武術和電影這一對“老搭檔”正確處理價值關系,使得主、客體之間能夠形成更為系統、科學的利益關系,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1.1.1 功夫電影促進了武術教育的推廣與普及
功夫電影把武術與音樂、優美的場景和富有想象力故事情節結合在一起,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吸引著觀眾的眼球,它不僅展示了武術本身的魅力所在,還展示著很多中國所獨有的優秀文化和精神風貌。因此,優秀的功夫電影可以促使國內外更多的人學習中國武術、語言、文化的隊伍當中來。功夫電影成功的將武術由一種技術、技能提高到了藝術的高度,向更多人展現著武術的技擊之美和巧妙之處,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這一優秀的民族遺產。到底世界上有多少人是通過功夫電影才知道了中國武術,喜愛上了中國武術,并且開始習練中國武術,這是無法統計的數據。但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或正在練習武術,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在視覺和文化力量上的強烈沖擊俘獲了不少西方觀眾,使得世界各地很多人不僅知道了中國武術、中國文化,并且開始學習中國武術和中國文化。
1.1.2 功夫電影促進了武術的傳承與傳播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中國武術是相對獨立的一部分,它不僅展現了中國人民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也展示了中國民族的追求理想,堅強的意志,思維習慣,欣賞口味特點等方面。功夫明星成龍說過“拍好華語功夫片,是對中華大文化的最好傳播”。在早期的電影中,很多優秀的武術套路在電影中逐漸呈現給大家,為人們的學習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有些電影中展現了某些門派的傳承網絡、武術大家的風范、拳法的練習方法和態度的決定作用、武德的嚴肅性等方面的信息與資料,這對武術的傳承有著重要的地位。比如《李小龍系列電影》使詠春拳風靡全球,奠定了詠春拳的國內外傳承基礎;功夫電影《少林寺》的公映,促使了數以萬計的學生奔向少林寺學習武術,這保證了少林功夫傳承上的后繼有人,形成了少林功夫遍天下的局面。
1.1.3 功夫電影促進了武術產業發展
功夫電影已經成為武術推廣宣傳的重要渠道之一,把武術的獨特魅力展現給大眾,讓人們對武術的產生極大興趣,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練習、關注中國武術,并逐漸的成為武術及相關產品的生產者或消費者,武術的健身價值、教育價值、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將充分挖掘,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如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功夫電影《少林寺》就曾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促進了武術以及旅游業的發展。從此,少林寺便開始了對外公開演出,少林寺也走上了演武的經濟發展道路,少林功夫這個名字和品牌開始享譽國內外。2006年3月22日,喜愛柔道運動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前往少林寺參觀,觀看了少林弟子的訓練和表演,并與方丈釋永信共品禪茶?,F在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到少林寺參觀旅游,少林寺還以少林禪宗的深厚文化底蘊為基礎開辦了少林禪宗音樂大典,更是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游客。
1.1.4 功夫電影促進國家形象的樹立
1993年,美國在好萊塢“名人大道”上鑲入了李小龍之星,并且美國時代周刊將李小龍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世紀英雄與偶像”。中國功夫電影的明星成為無可爭議的中國武術文化,甚至中國文化的使者,功夫電影存在的意義已遠遠超出影片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功夫電影不僅是推廣宣傳武術的一個良好的載體,也是讓國際人士認識中國的一個重要途徑。武德是武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功夫電影中的功夫明星所表現出來的輕生死、重大義、除暴安良的俠義精神,言必行、行必果、已諾必誠的民族特質也是樹立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
1.2.1 功夫電影引起武術文化的異化現象
所謂的武術文化異化現象指的是指由功夫電影所引起的人們對武術文化的不正確理解和行為反映。早期的功夫電影,始終以展現武術攻防技巧為根本,加以故事情節進行展現。比如成龍的《蛇形刁手》、《醉拳》等,將武術的技巧性、傳承性等特質表現的淋漓盡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的功夫電影過分的進行個人高超技術的刻畫,我們已經看不見武術所賴以生存的攻防技巧性?,F在的功夫電影更多利用高科技拍攝手段讓人們看到的是神奇的輕功,飛檐走壁、一躍八丈高的傳奇英雄,使武術的主體地位得不到應有表現,甚至是扭曲的反映。過分強調商業性和科技技術的運用使得現在的功夫電影嚴格意義上已經不是中國功夫電影了,和歐美的動作片趨于一樣,失去了武術所特有的技擊風格。
1.2.2 功夫電影使得武術更加神秘化
經濟上科技的大量投入為武術大規模產業輸出功夫電影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武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契機。但是,由于制片商過度追求票房業績,往往更在乎功夫電影的場面是否好看,更注重打斗效果在視覺上能否給觀眾帶來極大的震撼和沖擊。這使得武術不接地氣,蒙上了一層影響健康的神秘面紗。比如《臥虎藏龍》在竹林中在影片中的打斗場面,還有其他飛檐走壁、浮在水面上、刀槍不入等被夸張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打斗場面。這些僅僅是為了提高影視作品的吸引力和藝術觀賞性,由制片公司利用科技媒體技術進行特殊處理的效果。這使得武術的功能和效用在無形中被夸大、虛化,這對受眾無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誤導。這種神秘讓人們在思想層上產生了懷疑,漸漸產生了蔑視現實武術的情緒,轉而追求現實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的功夫電影中所臆造的高深武學;這類功夫電影也會使得人們覺得武術的學習困難種種,練習武術要吃很多的苦,進而從心理上不再支持家人的學習。功夫電影對武術動作的偏離和誤導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武術走向世界起了阻礙作用,也嚴重阻影響了中國傳統武術的繼承。
1.2.3 功夫電影的過度渲染影響人們學習武術的積極性
由于功夫電影所展示給觀眾的是經過多次動效剪輯以及運用高科技處理手段而形成的藝術加工品,那么就必然與真正的武術存在著不同,當人們看慣了功夫電影中的神奇武學后,往往會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武術產生或多或少的偏見。許多人滿懷信心練習武術,希望有一天能成為電影中的一代武學大師,練習一段時間,感覺與自己心中所想的不一樣,就會出現厭煩心理,因為訓練的艱辛與枯燥使他們不能忍受和堅持,造成的訓練效果讓他們感到失望,這是影視中夸大武術高手能力的消極影響,在青少年中尤為多見。因為即使訓練10年也不可能達到電影中那些武林高手一層的功力,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練武者的積極性。電影中對功夫的離譜渲染,導致功夫電影中的武術形象在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使一些人只是為了追求電影中的影視武術,而對真正的傳統武術不屑一顧。于是,否定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武術。
生活中的武術是現實的,功夫電影中的武術是一種利用多種包裝手段進行展示藝術美得一種形式,是宣傳和表現武術的一種手段、途徑。雖然這種發展方式使人們對武術在認知多少產生一些偏差和誤解,但在武術的宣傳、推廣、普及方面,功夫電影的功勞是遠遠大于它的負面效果的。只要我們正確把握武術與功夫電影在價值關系上的主客體關系,使兩者能夠相互促進,避免片面化發展,這將會使功夫電影走到更加積極健康的道路上來,真正對中國武術的發展傳承做出貢獻。
(1)影片的審批中堅持武術技術作為功夫電影主線。
(2)把握包裝分寸,對功夫電影的質量嚴格把關,對隨意捏造的功夫電影予以限制。
(3)呼吁相關人士重視武術影視發展,積極樹立為弘揚民族文化而奮斗的武術發展觀。
(4)相關部門組織影視界武術導演、武術演員、武術動作指導等專業人士舉行功夫影視發展座談會,集思廣益,為武術和功夫電影的發展獻計獻策。
[1]李潔.論“功夫”電影中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J].大舞臺,2014(1).
[2]雷季明.試論武俠電影對武術傳播的消極影響[J].搏擊(武術科學),2013(4):21-23.
[3]李宇星.武術在武術題材電影中的表達與傳播[J].體育文化導刊,2013(3).
[4]郭玉成.武術傳播引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5]李印東.武術釋義——武術本質及其功能價值體系闡釋[D].北京體育大學,2006.
[6]賈磊磊.中國武俠電影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48.
[7]陳超,李印東,趙發田,等.論中國武術文化的先進性[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5).
[8]郭玉成.《功夫熊貓》對武術國際傳播的文化啟示[J].搏擊·武術科學,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