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林
(菏澤學院體育系 山東荷澤 274015)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市場經濟更加競爭激烈、復雜,人們生活節奏更加緊張,心理壓力較大,造成家庭在穩定性、和諧性方面減弱,這些問題從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家庭體育的開展,而體育在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凝聚力、調節家庭和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其穩定、和諧、質量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因此對開展家庭體育的必要性進行分析。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其中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從某種程度來說屬于終身教育,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溯說到胎兒期教育,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福祿貝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不如說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寓意了家長在教育子女中的重要地位,也凸顯家庭教育的價值。
在我國現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體育教育側重于強調學生體育態度的培養;而促進孩子體育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家庭教育。而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人們過于關注孩子的智育發展和進步,重智輕德仍然是家庭教育的普遍趨向,往往忽視體育教育活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養成良好的家庭體育運動習慣,增強體育鍛煉觀念,在相當數量的家庭中仍是一種教育“盲點”。即使在發達的城市,多數家庭的體育活動也略顯蒼白。由于我國處于初級階段的國情現狀,寓意了我國農村家庭體育活動的發展道路之漫長。在轉型期當代中國,家庭教育的支柱也正在弱化,家長教育缺失或者失位,這應引起學者們重視家庭教育,也力所能及發揮家庭體育作用,發揮家庭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作用。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從影響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審視,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類本身的不健康行為、不文明行為、不科學生活方式。必須探索適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科學、文明生活方式,它有助于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自身內在身心發展的平衡性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建立健康、和諧、幸福的家庭,是千萬家庭生活的共同目標和心愿,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始終在實踐著這一共同的價值標準和目標,為此不懈奮斗和努力。進行家庭體育運動,在快樂體育中、在自由心情中體驗體育生活帶來的樂趣,可以享受人與人之間的體育交流和溝通、享受人與社會和人與大自然給人帶來的享受。不僅娛樂身心,促進健康,同時也能減少家人之間的隔閡,促進親情的和睦、融洽,從而有利于形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90年代以來,體育與時俱進改革和發展,提出嶄新的大眾體育理念——終身體育,它是指一個人一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從事身體鍛煉活動和接受體育學習教育,是面向社會所有成員,使其在一生中接受適當的體育教育和始終如一地從事體育鍛煉并從中獲得身心利益的體育活動,把體育作為自己日常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終身體育的提出,是依據人體成長規律、發展規律、體育增強身體的作用以及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社會發展要求,對當代人類身體素質提出的時代要求,終身體育的提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特色發展和建設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本保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力量?,F代社會的生活方式要求身體鍛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根據個體不同年齡發展時期,從幼兒、少年、青年、壯年、中年和老年,從離開學校到參加工作、再到老年退休者,對于不同的人群,要求進行科學性的指導、組織和安排,都需要建立與完善終身體育的組織管理體系。而家庭體育是人們實現終身體育的起點和歸宿,作為體育的一種活動組織形式,在促進一個體育鍛煉者成為一個終身體育者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家庭體育在促進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方面具有獨到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群眾體育運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群眾體育取得矚目的體育成效,為了更廣泛地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制定一系列的體育政策法規,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199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2009年頒布實施的《全民健身條例》等,另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農村體育年、全民健身路徑、陽光體育等一系列體育活動方案的出臺,這些措施旨在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達到增強體質,愉悅身心的目的,從而全面提高國民整體體質和健康水平。其中全民健身計劃以全體國民為實施對象,以青少年和兒童為重點。青少年和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昌盛,要發動全社會關心他們的體質和健康。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校體育工作,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與習慣。
家庭體育我們更不能忽視,它是社會體育基本組成部分。以家庭為單位的體育活動,在街道、社區和村莊廣泛開展,在參與各種各樣的體育項目過程中,能夠促進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同事加入到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潮中,有利于整個社會體育意識的提高以及社會體育實踐活動的增加,有利于推動體育社會化的前進步伐,也能提高整個社會體育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因此,通過積極引導、組織家庭體育開展,發揮家庭體育的作用,使全民健身運動得以快速發展,對于落實全民健身效益以及推動社會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人們的家庭意識、婚姻觀念受市場經濟的沖擊,發生重要變化,人們把精力更多地傾向于緊張的工作及經濟利益上,家庭的生育、贍養功能被淡化,家庭觀念不斷被弱化,這些對于家庭穩定、和諧面臨著嚴重考驗。體育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通過體育活動使家庭成員在快樂、祥和氣氛中進行,不僅提高了運動技能水平,還能鞏固對體育某項目的興趣和價值觀,有利于形成濃郁的家庭體育文化,還有利于消除代際個體在平時生活交往中產生的隔閡,降低了家庭成員在平時的交往中所產生的不和諧音符,增強了家庭成員的歸屬感和家庭凝聚力。家庭體育活動往往是集體進行,有利于全家人在家庭體育活動中交流思想和感情,家庭成員從事體育鍛煉,可培養自身的膽量和勇氣,還可以擴大交往朋友的范圍,也有利于增進練習者之間的友誼。對于老年人來說,可以消除一定的心理孤獨感,滿足精神的愉悅感,這些對促進家庭團結、維護家庭穩定具有重要的價值。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目標。人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其身心健康程度是社會建設的人力資源基礎,家庭穩定和諧則是社會主義和諧的基礎性,家庭和諧的程度反映出整個社會和諧的程度。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與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區域不斷擴展,體育家庭和家庭體育內涵與外延的日益豐富,人們對生活奔小康、身體要健康的需求更為強烈。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生活壓力與挑戰處處存在,通過體育休閑活動健美、健身、放松心情,還能促進家庭成員的情感和諧,增強家庭成員的群體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個體與社會的融合度,促進家庭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家庭體育作為小康體育發展的基礎,尤其對社會體育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通常來說,生活質量高的家庭,對體育鍛煉的需要更為迫切。小康家庭為體育生活化、常規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步入小康生活的家庭,由于經濟條件的改善和體育健康觀念的增強,小康體育生活已成為部分家庭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花錢買健康”的消費觀念已經被很多家庭所接受,已成為生活中自覺行為。三口之家的體育鍛煉家庭和老年人體育之家將成為小康家庭體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家庭,為了使當前我國核心家庭的體育發展更好,為了使老年體育開展更加高漲,有必要對我國家庭體育開展進行大力宣傳。
[1]盧開智.現代家庭體育教育的價值問題[J].繼續教育研究,2009(6):138-140.
[2]李淑梅,盧莎,金長偉.談家庭體育的社會功能[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8(6):121-123.
[3]李小進,張永保.論我國家庭體育的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12(3):79-81.
[4]張永保.家庭體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加速器[J].四川體育科學,2012(3):90-92.
[5]吳玲,楊建國.“學校、家庭、社會”體育一體化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4):50-53.
[6]林志紅,鄭祥榮.多學科視角下家庭體育功能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3(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