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遙 李海林
(1.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管理工程系,湖北 武漢 430033;2.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裝采購中心,中國 北京 100071)
艦艇部隊訓練是艦艇人員為掌握艦艇及其武器裝備的操縱使用,熟練海上作戰的技術、戰術而進行的訓練[1],是海軍軍事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環境是指艦艇部隊在進行訓練(作戰)時所處的客觀情況和條件的統稱。本文所研究的環境的適應能力,是指艦艇人員能夠適應未來訓練(作戰)中的海洋環境、信息環境、人文環境等變化,正常發揮其技術、戰術水平的能力。
艦艇部隊訓練是隨著艦艇技術裝備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過去由于我海軍裝備較為落后、經費條件不足等原因,訓練范圍主要限制在近海海域,基本是“當天出海當天回”,“在家門口訓練”,對客觀環境的認識和掌握有局限性。近年來,隨著海軍戰略指導方針轉型和全面建設加速推進,新型高性能的艦艇裝備陸續列裝部隊,在使軍事訓練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時,軍事訓練范圍也逐步向遠海拓展。遠海環境較近海相對陌生,在水文、氣象、地理等環境因素上都要有全新的認識。而且遠海的信息環境高度融合,對信息的獲取、整合與共享比近海復雜。遠海訓練還要掌握相關地區的法律、文化、民族信仰等方面的情況。面對訓練客觀環境的變化,如何提高環境適應能力,進而提高艦艇部隊訓練質量成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海洋環境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所構成的大系統,主要包括有:大氣壓強、溫度、大氣波導等氣象因素,海流、海浪、鹽度等水文因素,以及海洋躍層、電導和海洋地質、地貌、磁場等多種類海洋自然因素[2]。相對于近海來說,遠海水文氣象背景資料缺乏,即便是在遠海訓練時搜集到一些航經附近海域的水文氣象資料,也比較有限,再加上對大部分搜集的資料整理和利用不太到位,所以相對整個大洋而言,現在獲取的遠海水文氣象資料還是相當少,對滿足遠海訓練所需的詳細背景分析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同時,艦載自主觀測的水文氣象裝備較少,主要由船舶氣象儀、氣象傳真接收機等獲取海面基本氣象要素,如風向、風速以及溫、壓、濕等,難以準確預測風暴等一些危險天氣的出現,對海洋躍層、大氣波導和遠海地質地貌等情況的掌握也受限,遠海海域的海洋環境總體還是陌生的,影響艦艇部隊訓練。
信息環境是指以信息流、電磁傳播、電磁對抗等形式聯結陸、海、空、外層空間的活動所構成的環境,也可說是四維戰場環境。隨著海軍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武器裝備加速更新換代,基于信息、信息技術、信息系統的訓練成為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特點,信息環境直接影響著艦艇部隊的指揮、通信、情報處理等。
就拿信息通信來說,在近海時,艦艇部隊更多依賴與岸艦通信渠道保持緊密聯系。而遠海信息環境更為復雜,在信息獲取、信息攻擊、信息防護等方面更為困難[3]。目前可以利用短波頻管、海事衛星F(M)站、自主通信衛星進行通信和數據傳輸。短波頻管不受使用海域的限制,但由于帶寬比較小,所以傳輸的數據量有限,而且在遠海海域其信號非常容易受周邊環境影響;海事衛星F(M)站雖然能夠滿足基本的通信和數據傳輸需求,但使用受制于人,且容易造成失泄密;自主通信衛星盡管能夠解決遠海信息和數據傳輸的瓶頸和保密問題,但使用的區域范圍受限制,還不能完全依靠它。艦艇部隊訓練對信息通信的保證,只能算是最基礎的要求,而未來戰場的復雜電磁環境變化莫測,必須抓住這一要素,深入開展適應性訓練。
人文環境包含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活動的方方面面。海軍作為國際性軍種,任何軍事行動必然關系到國家形象與政治影響。隨著我國海軍執行多樣化任務的能力不斷提升,聯合軍演、聯合搜救、國際醫療援助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也日益頻繁,特別是近年來在亞丁灣海域不間斷地執行多批次的護航任務,大大提高了我國海軍的國際影響力。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艦艇部隊接觸的人文環境多種多樣,語言交流、民族特點和宗教差異各有不同,這就對我海軍的國際化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遠海訓練時,艦艇部隊只有通過提高裝備技術水平和加強水文氣象、水聲環境數據的搜集、整理與歸檔,才能逐漸熟悉新的海洋環境,為提高軍事訓練效益提供保證。一方面應在現有的艦載船舶氣象儀、氣象傳真接收機的基礎上,加強高精度探空儀、氣象云圖接收機、艦載天氣雷達等觀測裝備的建設,為訓練所需的海洋環境的背景分析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應抽調專業人員重點搜集和研究對訓練影響較大的海洋環境因素相關數據。比如,搜集大氣波導影響雷達觀測的數據。大氣波導現象可使電磁波實現超視距傳播,讓雷達探測的更遠,也會引起電磁盲區、導致干擾雜波產生,降低電子設備性能。需要搜集的數據包括:發生波導現象時所在海區的氣象參數,如具體時間,經緯度,云層高度、厚度,氣溫、風速、浪高等;發生波導現象時雷達和艦艇所處狀態的參數,如雷達型號,觀測高度,發現目標距離、速度、方位,目標出現持續時長,艦艇的航向、航速等;還要記錄發生波導現象持續的時間跨度等。
再如,搜集海水躍層影響水聲環境的數據。遠海海域是海水躍變層的易發區,這種現象對訓練來講有利有弊。比如,當潛艇在水下進行航行訓練時,一方面海水密度躍層會形成“海底斷崖”,突然使潛艇下沉,嚴重影響潛艇的操縱能力,危機安全。另一方面分層中海水溫度隨深度降低所形成的負聲速梯度有助于潛艇避開聲吶偵查進行潛航和聲隱蔽。在進行遠海訓練時,要始終做好沿途水聲資料的搜集整理,重點搜集躍變層影響聲吶聲線傳播的具體時間、海區及聲線傳播受屏蔽、阻隔、反射、折射等具體情況的數據,還有指揮員應對躍變層影響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艇速、艇深、聲吶俯仰角度等;弄清并記錄同方位回波數值、目標距離變化幅度等情況[3]。
遠海海域是各國海軍軍事力量爭相展示的舞臺,艦艇部隊在訓練中可建立假想敵,利用復雜信息環境,在合理范圍內搜集“敵”艦機雷達、通信、聲吶等性能參數,開展對抗性訓練。
一般情況下,“敵”一旦發現我艦艇的行蹤,會派艦機對我進行連續跟蹤和偵察。這時是我獲取其艦載和機載開機雷達性能參數的有利時機,應抓住時機,采取人工記錄或儀器自動采集、存儲等針對性措施,截取其重復頻率、脈沖寬度、信號波形、振幅等方面的性能參數。另外,可安排有關人員隨艦偵察,截取“敵”艦機和沿岸觀通站進行無線聯絡的通信信號或其他具體情報;如遇上“敵”跟蹤潛艇,則用艦載和直升機載聲吶獲取其音頻特征、機動規避方法、干擾手段等方面的數據和情報。對上述數據和情報,應派專人進行記錄,整理成冊,并“數化”入庫,供日后訓練使用。
多樣化的人文環境,一方面是指艦艇部隊的對外交流環境多樣。主要體現在跨文化溝通交流、外語運用以及國際交往中的舉止、禮儀和習慣,還體現在是否熟悉各地區、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傳統。以語言為例,許多國家海軍軍官除了母語外,都能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而在我海軍軍官隊伍中,語言能力偏弱還普遍存在,這也直接影響了我國海軍在對外交流上的自信心。為使艦艇部隊盡快適應對外交流環境,需要對官兵進行相關的課程培訓,在外語表達、各國歷史、世界政治和外交禮儀等方面進行集中授課或聘請專家講座,培養官兵開放的心態和思維,國際的視野和意識,熟練的外語應用能力,豐富的人文底蘊和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等,確保艦艇部隊執行遠海訓練時真正“入鄉隨俗”,使艦艇部隊整體的國際化素質滿足新時期訓練要求。同時,還應圍繞可能擔負的訓練任務,組織艦艇官兵學習《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重視和善用國際法,做到適應海域的法律環境,趨利避害。
另一方面是指艦艇部隊自身文化環境的多樣。艦艇部隊長時間海上訓練,官兵受到高溫、顛簸、搖晃、震動、噪音、磁場及有害氣體的影響,其健康狀況面臨很大挑戰,容易產生苦悶、壓抑等消極情緒。建立多樣化的文化環境,可使官兵克服訓練中生理與心理產生的不良反應,保證訓練任務的順利開展??梢酝ㄟ^以陳列室、榮譽室、主題公園和水兵學習活動中心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對官兵進行潛在熏陶。在榮譽室里展示榮譽成果、重大軍事行動的影像資料或個人訓練體會,使官兵始終置身于濃郁的戰斗氛圍之中,自然催生出立志海軍,完成使命的決心。也可以通過目前流行的“微電影”等現代文化的形式感染官兵,記錄官兵訓練時的經歷和感受,捕捉吃苦耐勞、好人好事等細節,并適當組織觀看,既可展示軍事訓練成果,又激發了參與訓練熱情,使官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團結一心的良好氛圍。還可以針對海上訓練任務繁重、工作環境艱苦、生活空間狹小等問題,緊貼訓練任務實際,開展海上訓練任務小競賽、站位小講評、甲板運動會、甲板影院等多種甲板文化活動,在幫助官兵調節身心、緩解壓力的同時,提高訓練質量和效益。
本文以艦艇部隊訓練的客觀環境為研究對象,介紹了現今客觀環境發生的主要變化,并提出了具體的適應環境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可以說只有積極的適應訓練環境的變化,提高環境適應能力,才能有效提高艦艇部隊訓練質量。
[1]李曉東,索德勝.組織遠航訓練應注重把握的幾個問題[J].海軍雜志,2013,05:16-17.
[2]馬濱強,傅調平.海洋環境對海軍作戰行動與武器系統的影響和對策[C]//第九屆軍事海洋戰略與發展論文集.2012,12:481-483.
[3]陳文戰.海洋環境對水面艦艇雷達散射截面仿真分析的影響[J].艦船科學技術,2009,31(09):132-135.
[4]孫立尹.海軍艦艇遠海水文氣象保障能力建設探討[C]//海軍海洋水文氣象中心科研論文集.2012,12:247-250.
[5]李獻,王光遠.戰場環境研究[M].南京陸軍指揮學院,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