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朗
(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 錦州121000)
每個人的心理現象是多種多樣的。人的各種行為,像是勞作、上班、學習、交流、運動、娛樂等等,都可以說是某些心理現象的反映。在如此多的心理現象中,人的心理活動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心理學的思想歷史源遠流長?!靶睦韺W”一詞源于希臘語,是“psyche”(靈魂)和“logos”(學問)組成的。人類文明史上最早關于心理學的專著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撰寫的《論靈魂》一書。既那而后,心理學作為哲學的組成部分,一直在哲學領域內發展。心理學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一種學問,心理學一般把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和人格兩大方面。心理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個部分,指的是認得心理活動產生、發展與變化的過程。人格包括人格傾向性和人格特征兩大方面。
心理學中,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其中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本性、潛能、尊嚴和價值,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現實問題的思想風潮。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60-70年代迅速崛起,成為接著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心理學之后西方心理學中的 “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馬斯洛開創了主張用現象學方法研究自我的內心感受的心理學中的整體論傳統。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學論方面,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之一的羅杰斯認為,人類在學習方面是具有自然傾向或學習的潛能的。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能夠使學生成長為選擇和塑造自己行為并從中得到滿足的人同時有利于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一種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只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變化,教學更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為學生的人格發展創造條件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是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安全感,信任學生,并同時感受到被學生信任這一基本原則。教師要以真誠和關懷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情感和興趣,營造促進學生學習的良好氛圍。因為愉快活潑、充滿理解和信任的氣氛能幫助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改觀。因此在教學活動當中應該將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動力,適當突出情感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的情感力量對于任何一項積極活動的有效進行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消極的情感力量則可以阻礙甚至毀滅。
外語教學也可稱為第二語言教學。心理因素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其中學習主要的心理活動是認識過程。第二語言學習既是一種心理認知過程,又是一種與情感密切相關的心理活動。情感因素在認知與學習的成就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的心理活動中,學習者是否能夠完成認知過程,是否能夠控制情感過程,是取決于個人的意志因素的。在學習外語的心理現象中,認知過程、情感過程與意志過程三者互相支撐、有機結合,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學習者具體反映在學習的動機、態度、意志、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個體的心理差異也直接影響到外語的學習。學生學習目的的明確、目標的專一,這種適當的學習動機就會帶來良好的態度。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是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外國人在漢語學習和應用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屬于外語教學心理學范疇,是一門學科心理學。外語學習是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心理現象的,外語學習的過程同樣也是心理活動的過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心理學研究是針對漢語作為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以及心理活動規律進行的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心理學研究是研究漢語作為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從根本上奠定了對外漢語教學水平的提高的基礎。對外漢語與教學心理學相結合,在為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和理論依據同時也研究和解決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反映出的有關心理學領域的問題。
根據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在進行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的教學生調動起感官系統,不斷的進行刺激、反應、模仿、強化訓練,力求避免化石化現象的產生。漢語作為外語在對外國人進行聽力教學時,要加強聽力中的聲韻調聽辨訓練,音節聽辨訓練,音節重音聽辨訓練等有意的訓練來增強耳朵對漢語語音的敏感度;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讓學生做漢語詞音與其母語詞義相配對的練習和先聽音再看形來提高學生的音義結合能力,加深詞語的音和義的聯結;可以主要通過聽力練習試題和模擬試題的針對性練習來進行細節能力的培養,像是中國學生考英語四六級一樣,讓學生先聽聽力然后對學生提出聽完之后必須對聽力中的細節做出回答,反復練習;培養預測與聯想能力,培養學生對于書面語的聽覺預感,加大朗讀書面語的語料的練習,多看電視新聞節目,多收聽新聞廣播。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信,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增強學生的意志力。學生學習需要意志力的參與,恒心和毅力是學習者最終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教師在這方面應對學生加強引導。以人本主義的學習觀來看,教師要是想要讓學生樹立起堅持到底、不放棄的意志力與恒心,還是著眼在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學生尋找與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與他們學習目標有關的學習材料,這樣才會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效果。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自主引發的學習才是最持久的學習。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全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逐漸將對外漢語教學深化到培養學生有意識的自主學習的精神層面。使學生們都有一個明明白白的、富有吸引力的進取目標,并具備著獲取目標的信心。由于必要的認知學習是在主動、解放、自由的情感狀態下進行的,所以我們把它視為是情感積極運動的過程。積極情感作為動力能夠推動認知學習。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增加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以此來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將情感教育貫穿在對外漢語教學之中,可增加其對外漢語教育的活力,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1]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維.認知心理學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韓永昌.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4]徐子亮.語言實踐在口語自動化的作用[M]//對外漢語論叢(第二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徐子亮,吳仁甫.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