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飛
(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高職生在進入大學前后已經學了近十年的英語。他們掌握了英語基本語法和一定的英語詞匯,但英語聽力卻相對薄弱。即使考試中得高分的同學,在與外籍人士溝通中也會遇到各種情況,諸如:語速太快,跟不上;無法判斷句子的始末;聽不懂單詞;抓不住細節;不理解材料的大意;不明白說話人的態度等等。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生長期接受應試教育,聽力訓練和考試中多采用的是人為編輯的聽力材料,較少有機會接觸真實材料,因而不能對材料內容做出較快的反應和充分的理解。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已經采取了以交際法為指導、以真實語料為內容、注重考查考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基于互聯網的考試改革。但對于高職學生普遍參加的《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改革較為遲緩,高職英語教師仍普遍采用傳統的教材對學生進行聽力訓練。因此,有必要對高職英語聽力的教學和測試進行改革,引入真實的語料,提高學生真實的聽力能力,進行日常溝通交流的目標。
各個學者都有自己對真實材料的定義。《朗文語言教學與應用語言學詞典》對真實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的定義是:語言教學中采用的原非為教學目的而開發的材料,如雜志、報紙、廣告、新聞報道或歌曲等,這些材料通常被認為比那些專門為教材開發的,或者教材中的語言更現實和自然。筆者認為,真實聽力材料不是專門為語言學習和考試提供的,而是直接來源于現實生活,或者盡可能地編寫、復制現實生活中語言使用的種種特征,仿真性很強的材料。
真實聽力材料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正式的如新聞、政治演說、學術講座等。這一類材料一般結構嚴謹,信息含量大,而且句式完整明晰;非正式的可以包括日常會話、購物、打電話等形式。它主要有以下特點:語速很快,語調豐富,節奏多變;語言材料中往往伴有各種干擾因素,如口音、語流音變現象等;不嚴謹,常帶有口誤、起句錯誤、重復、不完整句和短語等;極少數發生在絕對安靜的環境里,有背景噪音。
高職聽力課堂中所采用的材料普遍是一些專家和教師編寫整理,再由英語母語人士錄制而成的。使用這種教材來訓練學生的聽力,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這些錄音材料中的語言往往過于正式,朗讀者僅限于幾個人,錄音語速明顯較正常語速慢,缺乏真實的語體特點和真實情境。大量使用這種素材,不利于學生語言實際能力的提高。
真實英語聽力能力不僅僅是能理解或聽懂課堂上錄音中的短文或對話,而應該是能理解含有冗余現象,不同語調和節奏的真實語音材料,利用已有圖式,通過語境更好地理解說話人的真正意圖,實現成功交際的能力。正如Underwood(1989)指出真實材料可以讓學生聽到更真實的帶有交互特征的交際過程,這些特征在書面材料或非真實聽力材料中通常是沒有的。在被輸入真實聽力材料后學生可以適應真實話語,熟悉真實語料的語音特征和社會特征,獲得順利進行真實交際的真實聽力能力。
Bachman在《語言測試要略》中把真實性描述為真實地反映語言測試中語言使用的本質。他認為,真實性保證了語言測試能夠反映目標語使用域中的語言使用行為,因此測試的結果是對該領域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表征。Bachman和Palmer認為,真實性是語言測試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語言測試開發者在設計測試時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不僅如此,聽力測試中運用真實語料也能引導和鼓勵教師和學生在日常訓練中更加重視對真實語料的運用。
真實材料覆蓋面廣,貼近生活,實用性強,內容新穎,貼近學習者的需求,能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熱情和興趣。正如Krashen所主張的,外語教學應采用撒網的方法,大劑量的為學生提供“粗調輸入”,讓學生沉浸在大量的真實性輸入中而潛意識地獲得語言,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樂趣,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意義。
語言具有豐富的地域性和社會性。除了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英語還有很多不同的變體。大量豐富的真實材料不僅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表達方式、措辭、文化背景等,也能促使他們模仿不同口音,了解語言的變體,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并在實際的交流中更加自信自如。
英語聽力教學中堅持使用真實語料,教師需要轉變觀念,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準備合適的材料,并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向學生提供,使學生逐步適應真實話語的特點。同時在使用真實材料的過程中,也應注意:
根據Krashen的“語言輸入猜想”,語言習得的最佳途徑就是接受難度略高于學習者現有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太難或太易的語言材料都不利于學習者語言習得的形成。高職業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在聽力課堂訓練中引入真實語料,如果一開始就使用難度較大的電視節目或原版電影教學只會加大學生的壓力。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對真實語料分級,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為學生選擇超出他們現有水平,同時又是通過努力能夠能理解的材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調動學習者的內在動機。
Jim Scrivener在《Learning Teaching》里強調,教師更應重視的是對任務分級而不是對錄音材料的分級。他認為,理論上任何聽力材料對各個水平的學生都適用,教師重點應該考慮是如何設計出符合學生水平的聽力任務。同樣采用一段新聞材料,對于較低水平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僅要求學生抓住其中的某個人名;而對于較高水平的學生來說,可以要求他們復述新聞的大意。因此,在選擇合適材料的前提下,應根據學生水平設計不同難度的聽力任務。
首先在語體特征上,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不同口音和變體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廣泛的實用性,沒有對錯難易之分。其次在內容上,初級階段所選擇的材料中的背景知識應該是學生所熟悉的。這些材料可以是來自不同的國家、社會、文化和宗教,但所涉及的內容應具有一定的廣泛性。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信息交流的能力。然而,枯燥的考試訓練和傳統教材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交際需要。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真實的語言交際能力,除了吸收、改編傳統教材中的精華部分外,還需要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發揮真實材料在聽力教學中的巨大的潛能,,從而提高學生實際聽力水平。
[1]陸國君.真實聽力材料及其對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J].外語電化教學,2000(1).
[2]劉國忠.對聽力教學模式的思索[J].外語電化教學,2000(12).
[3]Underwood,M.Teaching Listening[M].London:Longman,1989.
[4]Bachman,L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Bachman,L F.and Palmer,A 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24.
[6]Scrivener J.Teaching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7]S.D.Krashen.The Imput Hyphothesis:Issue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Pergamon Press,Oxford,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