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霞
(洪澤縣中醫院,江蘇 洪澤 223100)
1968年Pitt首次提出產后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一種非精神病性抑郁綜合癥[1]。它是女性在分娩后一段時期內容易出現的一種威脅女性心理健康的心理疾病,以抑郁、悲傷、沮喪、哭泣、易激動、煩躁為表現,重者出現幻覺或自殺等一系列癥狀為特征的精神紊亂,有時陷入錯亂或昏睡狀態[2]。按產后抑郁癥分類,可分為產后抑郁、產后抑郁癥和產后精神病三種。
產后抑郁癥主要是因為懷孕期間和生產以后,身體內部激素水平發生劇烈變化引起的。另外,過度緊張、身體疲勞、睡眠不足、身體不適,以及對自己現狀不滿,缺少他人關懷和支持,對作為母親這個新角色既新鮮又恐懼等心理問題都可以導致出現產后抑郁癥。
初產婦缺乏分娩經驗,伴隨著復雜的情緒,有害怕、緊張、期待和喜悅等,這個群體在產婦中患產后抑郁癥的概率偏高[3]。初產婦在分娩期承受著精神及軀體雙方面的壓力,均促進產后抑郁情緒的發生,患者經常哭泣,易發怒,有罪惡感。初產婦產后抑郁癥不僅影響產婦健康,對嬰兒也有影響,所以對產后抑郁癥應給予充分重視。對初產婦產后抑郁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干預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隨著我國醫藥事業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學者、護理一線工作者對產婦產后抑郁展開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提出許多切合實際的觀點。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初產婦產后抑郁的護理等兩方面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初產婦產后抑郁干預與護理提供科學依據。
精神情感性障礙為產后抑郁癥的本質[4]。產后抑郁不僅嚴重危害產婦自身身心健康而且影響母子關系、破壞家庭和諧[5]。因而,產婦產后抑郁影響因素與護理干預應引起高度重視和關注。上世紀80年代,產后抑郁一直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和關注,我國從90年代開始研究產后抑郁,很多學者對其影響因素展開相關研究。
社會因素引發初產婦產后抑郁,就此孫錄[6]從基于社會因素視角,提出居住地近郊區、居住條件困難、孕次、有流引產史、本次剖宮產和生活事件是產后抑郁心境發生的危險因素,B型血、社會支持、產后居住條件優越、2人居住的家庭結構是減少產后抑郁心境的因素。張欣[7]通過研究認為初產婦參加到社會活動中可以轉移注意力、緩解壓力,有助于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張紅衛[8]借助實證數據,通過心理量表對586例農村初產婦產前及產后分別予進行測評,得出產前的心理健康狀況、孕產期的社會支持系統、個體的認知觀念這三個因素是農村初產婦產后抑郁的主要因素。
心理壓力也是產后抑郁的誘因。鄭美鳳[9]提出獨生子女初產婦,對產后身材恢復的問題會形成一定的心理壓力,擔心產后會失去工作和家庭的關注與寵愛,這些壓力長時間的積壓,勢必容易導致產前抑郁的爆發。王小霞[10]認為初產婦對分娩過程認識不足,包括產時疼痛、胎心、胎兒性別及健康狀況、對醫護人員的照顧缺乏信心等,同時女性在妊娠分娩時期生理、心理、社會角色等產生巨大變化,這些均易使初產婦產生焦慮不安、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反應。劉蘭芬[11]的研究表明,產婦在產前存在較高的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發生率,其危險因素包括丈夫職業、對分娩的心理準備、家中待產準備、家庭組成和關系、分娩的心理準備、性格的內在與外在表現等。
女性從懷孕到生產的過程中都會經歷體內激素的顯著變化。目前,臨床研究表明身體激素劇變引發產婦產后抑郁。在妊娠、分娩的過程中,孕婦體內激素發生了很大變化,如雌激素的變化腎上腺皮質功能的變化、甲狀腺激素及其他身體激素的影響均可引發產后抑郁[12]。高孟娟[13]對孕期心理與產后抑郁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孕早期和孕晚期心理情緒與產后抑郁發病有密切的相關性,提出產后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可能與孕產期圍生期內分泌代謝紊亂有一定的關系。
李禾[14]從產科相關因素著手研究對產后抑郁的影響,通過實例說明孕期檢查次數、產褥期疾病、喂養矛盾、產后睡眠狀況、生長發育狀況等因素與產后抑郁有關。陳春新[15]通過以初產婦為研究對象,借助多因素Logistic回歸定量分析,表明學歷、意外妊娠、妊娠合并疾病、新生兒性別、分娩方式均是處產婦產后抑郁的因素。
目前,產婦角色的突然轉變也容易導致初產婦產生抑郁。產婦一時難以勝任母親這一角色,面對照顧新生兒讓其無所適從。產后由于家人對寶寶性別的關注,對產婦不如產前那般熱情,產婦自身角色的轉變及其適應能力。
由此可見,除了生產引發的巨大生理變化,還需要考慮各種誘發產后抑郁的社會因素、心理壓力、身體因素、產科因素之間相互作用,角色轉變等都可能成為引發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
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改變,相關醫療單位對產婦心理問題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婦產科醫生對產后抑郁癥應有足夠的認識,做到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消除產婦產前焦慮,疏導不良情緒,減輕患者痛苦,避免產后抑郁對產婦及孩子和家庭的危害。據此,很多學者對產后抑郁護理進行了相關研究,得出以下一些有益的建議。
重視產婦保健,尤其要加強孕期健康教育和產前心理指導,對孕婦進行分娩知識宣傳,指導孕婦學會適當地情緒宣泄、自我調節等,從而消除產前焦慮和緊張心理,對抑郁癥的預防、控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譬如俞水娣[16]認為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有利于改善初產婦產前焦慮、抑郁的程度,且能夠提高產婦對分娩方式的認識,減少產后出血量,但是,由于焦慮、抑郁、分娩方式等與社會支持、并發癥嚴重程度等情況存在相關性,有關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能否對這些方面產生積極影響還有待深入研究。
劉俊[17]認為在分娩期,醫護人員應向產婦提供現階段母兒的生理、生長發育的變化和相應保健措施,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積極處理異常情況,分散產婦的注意力,設法減輕產后的疼痛,消除不良的軀體和精神刺激。適時實施心理護理保證良好的家庭、社會氛圍,積極開展孕產婦的心理衛生保健,了解孕產婦的心理狀態、個性特征,尤其是分娩前后心理狀態的變化,根據實際的情況,運用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知識,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減輕心理負擔,增強自信心[18]。
由于在此時產婦常會有哺乳嬰兒的要求,如果采用藥物治療,則產婦和嬰兒必須承擔相應的用藥風險,可能會不利于產婦特別是嬰兒的身體健康。所以,對于產后抑郁的產婦,在臨床工作中首選的防治措施應為心理干預[19]。
采用的針對性心理干預措施針對初產婦個體的不同心理狀況,對癥下藥,著重解決她們的文化水平和年齡、住院環境、對分娩和懷孕的痛苦心有余悸、婆媳關系及丈夫企盼生男孩的程度、醫務人員及孕婦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問題,幫助產婦改善心理癥狀,消除產婦緊張情緒,從而改善初產婦的焦慮、抑郁狀況,減少她們的產后焦慮、抑郁的發生[20]。陳起燕[21]認為基層衛生服務應重視產后訪視人員安排,最好選用產科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管理此項工作,同時需強化社區醫務人員心理知識培訓,提出產后訪視適當心理干預對消除焦慮、悲觀情緒,改善產后抑郁有積極作用,解俊[22]等也提出相似的觀點。
目前,導樂分娩成為一種新的心理干預方式。袁華[23]提出導樂分娩是一種合適的社會——家庭——心理干預方式,可以通過改善初產婦產后心理狀態影響整個臨床效果,可以降低剖宮產率、總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和產后住院時間。彭婉儀[24]探討了導樂陪伴分娩對初產婦產后抑郁情緒的影響,認為導樂陪伴分娩可明顯改善初產婦產后抑郁情緒,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周敬珍[25]和朱玉芹[26]通過研究,得出類似的研究結果:導樂陪伴分娩可改善初產婦產后抑郁情緒。
葉曉明[27]強調社會支持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一種必不可少的外界環境資源,各種支持類型重要性從高至低依次為:情感支持、物質支持、評價支持、信息支持。它們與初產婦產后抑郁的產生、發展與防控具有密切的關系。它們的有效重視可以有效降低初產婦產后抑郁的發生率,切實保障母嬰健康。
目前,國內產后居家護理以及社區護理尚不完善,還沒有在全國推廣,但是是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錢序[28]等對上海53名接受過產后訪視的婦女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產后社區保健中增加6個月的產后指導,將會對初產婦學習育兒技能、調節自我心理、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有著良好的促進和指導意義,但由于樣本量過小,影響了其結果的科學性;Gamble[29]則指出社區干預的效果與干預方案的科學性及其具體實施情況有關。顏君[30]認為社區干預可有效減低初產婦產后第3個月產后抑郁的發生率。
目前,初產婦產后抑郁問題得到了產科臨床的高度重視和廣大社會群體的關注。本文通過對多篇參考文獻的梳理,歸納總結出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為社會因素、心理壓力和生理因素、產科因素、角色轉變等幾方面,其中,重視產婦保健,加強孕期健康教育和產前心理指導,積極開展心理干預、積極尋找外部支持、探索與推廣社區干預幾方面對產后抑郁進行全面護理,以尋求解決產后抑郁的有效途徑,改善產婦產后抑郁情緒,力求降低不良情緒影響。
[1]胡巧紅,寧玉萍.初產婦產后抑郁的護理干預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3,18(12).
[2]樂杰.婦產科學[M].5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61.
[3]胡春菊.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癥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32).
[4]趙加玲,周東升,于國林.產后抑郁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8).
[5]高惠芳.初產婦產后抑郁癥的病因分析以及應對策略[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2).
[6]孫錄,何萍,趙靜波.廣州市老城區正常初產婦產后抑郁心境及其相關心理社會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6).
[7]張欣,席薇,苗汝娟.產后抑郁婦女抑郁狀況的追蹤[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6).
[8]張紅衛,等.農村初產婦產后抑郁癥影響因素相關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04).
[9]鄭美鳳.1304例初產婦產前抑郁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13,20(3):64-65.
[10]王小霞.針對性心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焦慮"抑郁的影響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0):63-64.
[11]劉蘭芬,張志華,趙貴芳,等.產后心緒不良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39(1):43-44.
[12]何鳳娣,等.產后抑郁癥預防與調理[J].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41-44.[13]高孟娟,黃素芹,李美蓮.孕期心理情緒與產后抑郁的相關性[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24-25.
[14]李禾,等.產婦產后抑郁的相關產科因素的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08,15(1):170-171.
[15]陳春新,蔣樹芬,等.初產婦產后抑郁的發病情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4):1-3.
[16]俞水娣.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對初產婦產前焦慮、抑郁及分娩結局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3):272-274.
[17]劉俊.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癥的影響[J].中華護理教育,2011,8(4):171-173.
[18]孫偉,陳瑛,李青華等產后抑郁癥的社區護理干預方法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1,9(8):1265-1267.
[19]黃靜,高紅雁.心理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8):122-123.
[20]王小霞.針對性心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焦慮"抑郁的影響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0):63-64.
[21]陳起燕,陳烈平,葉寶鳳,等.產后抑郁癥的社區護理干預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4,19(11):32-34.
[22]解俊.心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焦慮、抑郁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1,9(8):1262-1264.
[23]袁華.全程導樂陪伴分娩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焦慮情緒的影響[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3,42(10):937-938.
[24]彭婉儀,湯艷請,黎彩銀,劉丹,胡秀英.導樂陪伴分娩可改善初產婦產后抑郁情緒[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10):1743-1744.
[25]周敬珍,尹春艷,賈曉江,等.全程導樂陪伴分娩對產后抑郁癥發病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05,8(18):1488-1489.
[26]朱玉芹,胡玉美.導樂陪伴分娩與初產婦產后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9):1191.
[27]葉曉明,袁燕.社會支持與初產婦產后抑郁關系探析[J].當代醫學,2012,18(281):118-119.
[28]錢序,梁霽.婦女對產后訪視服務的體驗與需求[J].中國婦幼保健,2000,15(8):488.
[29] Gamble JA, Creedy DK, Webster J, etal.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debriefing or non-directive counseling to prevent postpartum emotional distress[J].Midwifery,2002,18(1):72.
[30]顏君,何紅,楊巧紅.初產婦產后抑郁的社區干預措施及效果[J].中國婦幼保健,2010(04):4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