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錦全
(江蘇科技大學紀委辦公室,江蘇 鎮江212003)
權力是人類社會之中的特有的現象,一切權力都應該是人類社會的公共權力,其本質是人類社會和群體組織有序運轉的能力。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這標志著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已經由革命黨變成執政黨,開始了全面執掌全國政權的開始。但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新生政權面臨著諸多的考驗。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的新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里最為關鍵的是如何執好政、掌好權,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向一切腐敗現象和行為宣戰,讓新生政權真正是人民的政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此,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不倦探索。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人關于權力問題進行了積極的理論探索,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成果。
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權力的主體是誰?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反映這個政權性質的關鍵。毛澤東同志反復強調,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給的。因此無論建國前,尤其還是建國以后,我們手中的權力都是人民給的,我們建立的政權必然要反映人民的地位,人民是權力的主體。人民性是權力的根本性質。這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在權力主客體關系中居于雙重地位,即既是權力的客體,又是權力的主體。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干部只是代表人民群眾執掌國家政權,黨和政府的權力最終屬于人民。
既然權力的根本屬性是人民性,那么這個政權就必須準確把握好權力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為兩個層面:
一是我們黨的權力要始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澤東同志強調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所擁護為最高標準。人民的最大利益是共產黨人權力的最高價值標準。
二是我們黨的權力要始終對人民負責。權力與責任是辯證統一關系,有權就有責,擔責也需要有一定權力資源。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就一定要改正。在這里,毛澤東同志充分強調了黨的權力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黨的權力在具體實施中必須準確處理好對人民負責這一關鍵點,同時也要堅持對人民負責與對黨的負責的辯證統一。
建國以后,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變成了執政黨。執政黨的地位如果不注意警惕就極易產生消極腐敗現象。對此,建國前的中國共產黨人早有清醒的認識。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進京趕考”這一命題,要求全黨要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948年12月,劉少奇在對中央馬列學院第一班學員的講話中也充分強調了要高度警惕執政后中國共產黨可能出現的消極腐敗現象,他強調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勝利后,一定會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如果我們黨注意到這一方面,加強思想教育,提高紀律性,就會好一些。”[1]陳云同志也曾強調指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2]說到底,執政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加強對權力的制約監督,保證權力的健康運行,以防止權力的異化。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人關于權力思想的實踐運用主要體現為對權力的制約監督的具體實踐上。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在開國之初就開展整黨整風運動,正如毛澤東給胡喬木的信中所說:全黨整風運動即將開始,這件事情已成為當前工作向前推進的中心環節。這一環節不解決,各項工作便不能向前推進了。建國初期的整黨整風運動,按照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建黨學說,運用和發展了延安整風的歷史經驗,收到了顯著成效。1950年10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驕傲自滿情緒的社論》。這一篇社論強調指出,我們黨的某些黨員干部,在我國人民大革命取得基本勝利之后,或多或少地滋生著一種以功臣自居的驕傲自滿情緒。可見,整風運動是為了防止一些干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這也是繼續推進黨的建設和國家建設的必要措施。也就是要著重強化對干部手中權力的制約監督,使得他們正確的掌權用權,當好人民的公仆。這次整黨整風運動進行了半年,到1950年底基本結束。通過整風,提高了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覺悟和政策水平,改進了作風,糾正了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貪污浪費和腐化行為,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建國之初的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著重在黨和國家的機關內開展了以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為主要內容的“三反”運動。“三反”以嚴重貪污為打擊重點。從性質上來說,這是一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政黨反對資產階級腐蝕的嚴重斗爭,同時也是改造國家機關工作作風、移風易俗的社會改革運動。通過“三反”運動,查出了大量貪污分子,追回了不少貪污錢物,挽回了我們國家的經濟損失。嚴肅懲處了貪污腐化分子,教育了廣大黨員和干部。通過豐富的廉政措施純潔了黨和政府機關。使我們黨經受住了地位變化的嚴峻考驗。隨著“三反”運動的深入,從黨政軍內部揭露出來的貪污分子的違法行為中,發現大多數是和社會上資產階級不發分子相互之間勾結而形成的。據統計,上海、天津、北京、廣州、武漢、西安、重慶等地“五毒”行為猖獗,這里的“五毒”就是指行賄、偷稅漏稅、盜騙國家財產、偷工減料、盜竊經濟情報。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適時地發出了《關于在城市中限期開展大規模的堅決徹底的五反斗爭的指示》,向著違法的資產階級開展一個大規模的“五反”斗爭。“五反”運動同樣查出了一系列貪污分子,追回了不少貪污錢物,挽回了國家的經濟損失,也嚴肅懲處了大批貪污腐化分子,教育了廣大的黨員和干部。
加強黨內監督的主要標志和措施是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黨的監督紀律檢查機構與相關的制度。1949年11月,黨中央作出了《關于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成立了以朱德同志為書記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到1950年年底,全國大部分縣以上黨委都建立了紀律檢查委員會,各級紀委均設立了相應的辦事機構。1952年10月,全國專職紀檢干部達到2800人,到1954年底發展到了7200多人。加強行政監督的主要標志和措施是各級監察機關的設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在縣以上的各級人民政府內,設立人民監察機關,以監督各級國家機關和各種公務人員是否履行其職責,并糾察其中之違法失職的機關和人員。加強人民民主監督的主要標志和措施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具體實施。在1954年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有效的監督形式,使得人民依照法律應能充分發揮管理國家的權力和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利,這有利于政府清除貪污腐化行為,廉潔奉公開展工作。新中國在加強人民監督方面,還有一項重要經驗就是普遍建立和實行人民監察制度。1952年8月,政務院發出《關于加強人民監督通訊員和人民檢舉接待室的指示》。1953年7月,政務院又公布《各級人民政府人民監察機關設立人民監察通訊員通則》。各級人民監察通訊員制度的建立,溝通了人民群眾與監察機關之間的直接聯系,有利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
1952年3月,政務院公布了《關于處理貪污、浪費及克服官僚主義錯誤的若干規定》和《關于追繳貪污分子贓款贓物的規定》。1952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同志下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這個條例是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第一個具有法律性質的反貪條例,不但對當時的“三反”運動中懲治貪污犯罪提供了全國統一的量刑標準,而且給以后懲治貪污分子提供了法律依據。我們可以這樣判斷和認為,這個條例的立法模式影響深遠,對以后的眾多法律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此外,針對形式主義、浪費行為中央還制定出臺了相關的制度,如1951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糾正某些黨政機關發動群眾寫致敬信、發祝賀電、送旗送禮等浪費現象的指示》。1952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處理貪污浪費問題的若干規定》,對集體生活的超支和鋪張浪費專門作政策規定。另外,中央還作出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直接參與生產經營,防止錢權交易、以權謀私;建立工作檢查匯報制度;整頓公安司法機關等等。上述法規和各項制度措施進一步規范了權力范圍,有效地制約和監督了權力。
從總體上來說,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人關于權力這一問題進行了豐富的理論探索,并積極指導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效地保證了黨和干部的權力為人民所賦、為人民所用、受人民監督,鞏固了黨的執政地位和新生的政權,為建國初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同時也為以后進一步加強權力的制約監督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基礎。由于受到當時的歷史條件和黨的歷史經驗所決定,采取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的方式是可以理解有時候甚至也是必要的。但隨著新中國法制進程的加快發展,這種群眾運動方式也是顯露了其歷史的局限性,我們最終還是要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健全法律法規,以法制權。
[1]劉少奇.對馬列學院第一班學員的講話.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13.
[2]陳云.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M]//陳云文選(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