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梅 王 龍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建筑工程系,河北 承德067000)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本課題研究目的是建立京津冀一體化政策下新型異地養老模式,實現承德對接京津養老服務的規模化、產業化、社會化、商品化。
《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市戶籍總人口1277.9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7.9萬人,占總人口的19.4%。這意味著每5個北京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截至2010年年底,天津市戶籍總人口為984.85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76.40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7.91%。
北京城市發展畸形,功能覆蓋太寬,導致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社會治安隱患增加。適度讓北京減肥,弱化其中一些功能,比如把集中養老選址放到周邊小城鎮,是解決北京養老問題的關鍵。這也意味著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異地老年基地市場前景看好。
首先在大城市內部建立養老基地的案例并不成功,大城市的建設成本和人力資源使養老費用過高,大部分老人無力承擔,即使一部分富裕老人有相應的經濟能力,也因為養老社區過少、預定不上而放棄。其次,外部養老基地集中在國內部分海濱和西南省份,以酒店、公寓出租為主,不能滿足老人建筑特殊構造要求,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弊端,比如海南養老基地由于位于中國最南部,探親距離較長,對于父母和子女親情聯系造成不便[1]。
河北省環京津城鎮土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以承德和秦皇島為例,都是這幾年京津市民選擇度假產業的首選地,這些城市經濟產業急需發展,但缺少可行的戰略方案,這兩者互補性強。在京津冀區域范圍內發展養老基地不僅解決了部分大城市老人的養老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周邊城市的發展。使區域的城鎮化體系更加完善、合理,另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城市房價的過快上漲。
在政策層面上,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步伐不斷邁進,河北省各地市都做好了對接京津的準備。承德高新區位于北京東北部,距離北京較近,有天然的對接優勢。
在地域上承德具有明顯的生態優勢,耕地廣闊、空氣清新、水源充沛,森林覆蓋率達55.8%,是建設規模化養老基地的最佳區域。承德市環抱京津、緊鄰三港,是連接京津冀遼蒙的區域性交通樞紐,隨著京承、承唐、承朝、承赤高速公路的全線貫通,京沈高鐵、承德機場的加快推進,即將進入首都1小時交通圈。特別是市域面積達到3.95萬平方公里,是北京的兩倍多、天津的三倍多,承載力和開發空間非常廣闊,是首都進行功能疏解的最佳對象。
在公共服務方面,承德具備城市基本生活設施,文化、餐飲、娛樂、購物、醫療等方面能夠滿足老年人基本需要。
在規模和功能上突破傳統養老院規模小、功能單一,只解決生理護理,養老基地將與金融業、房地產業、旅游休閑度假等相關產業相結合,構建廣義養老產業群,形成以城鎮化發展為整體框架的區域綜合開發新模式。包括健康養老模式、康復養老模式、農村養老社區模式。積極推進集保健、康復、鍛煉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體系[2]。
政府在老年人醫療、社保等養老保障問題上,對異地養老人員應給予一定的優惠、補償,鼓勵老年人異地養老。一方面需要把北京較好醫院資源部分轉移到周邊城市,和當地醫療資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現京津冀三地醫保聯網,老人可以在養老地使用醫保卡看病和買藥。
為“以房養老”的理念實施率先建立實驗區。運用以房養老等融資手段,將老年人手中擁有的房產財富得以有效釋放,基地養老和以房養老可有機融會一起,在針對不同經濟狀況的老人提出有針對性養老費用籌集方案。對于有自有房產但養老貨幣資金不足的老人量身定做住房逆抵押貸款方案[3]。
本文提出的模式在理論層面上突破以往承接京津功能范圍,以銀色產業代替原來的低端產業。最終形成與大城市經濟社會快速鏈接的通道,在未來的“京津冀一體化”中,發揮特色資源優勢,準確界定城市定位與職責分工,為城市發展提速提供動力。
[1]張晶華,我國養老地產現狀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0(4):71.
[2]柴效武.基地養老模式可行性的探討[J].浙江大學學報,2003(3).
[3]王穎.以房養老對接基地養老的房產置換研究[D].浙江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