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沈陽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110870)
在我國各高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校園的背景下,大學在社會功能中既承擔著培養適應社會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綜合型專業人才的任務,又肩負著傳承文化和將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現代生產力的責任。大學的核心工作是“育人”,主要成果是“學生”,而作為學生集中代表的“學生組織”已成為一所大學育人成果的評判標準之一,學生組織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展現及發揮出的特點與作用也在不斷的變化著,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風向標。
高等學校學生組織是高校組織管理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之一,學生組織的廣義定義是由學生組成的組織;其狹義定義是在教育單位內,由學生組成的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輔助教學的組織。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組織大致包括以下幾種主要形式:班級組織、共青團組織、學生會組織、社團組織及其它的非正式組織。
班級組織:是從學生最基本的身份出發,具有廣泛有效的覆蓋性,成為學生的身份標識。這種以相似的教學、生活或培養目標為基礎而構建起來的組織往往是學生入學后接觸到的第一個組織形態。共青團組織:是以學生的政治面貌來劃分的組織機構,具有嚴謹的組織章程及管理制度,并擁有與其相對應的層級組織。學生會組織:是為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組建起來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學生組織,其主要職能是服務學生并在過程中不斷培養溝通協調等能力。社團及非正式組織:是高校中客觀存在的,基于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生活方式、價值觀和發展的需要而自然隨意形成的,正規化程度較低。
據不完全統計,不含港澳臺高校,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約有近2000所,教育部所屬普通高校71所,在規模較大的綜合型大學中,二級學院的規模已經相當龐大,管理也十分的成熟與規范。學院作為學校內部相對獨立的行政部門,對自己學院的學生也擁有相對獨立的管理權限,不同學科特點、文化背景等因素造就了多元化的學生特質,以院系為單位開展的各類活動加強了學院學生間跨年級、跨專業的有效交流,形成了獨特的學院文化。同時,學院還會針對校級的各類學生組織設置自己相對應的二級組織,使學生可以在其中參與管理服務,為學生組織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肥沃的土壤。
在各高校中,除了那些既定形成的正式的學生組織外,還存在一些非正式的學生組織,如各種社團組織、老鄉會、同學會、興趣小組、學習小組、網絡游戲組織等,甚至也有各種帶有破壞性、犯罪傾向的小群體等。在這些組織中,對于權利、義務及彼此關系等并沒有明確成文的規定,成員之間通過經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規范和角色期望,成員彼此自然而然的結合在一起。
一般的學生組織都存在著層級結構,同時又體現出較為松散的聯合結構,由于高校學生組織的成員都是學生,其組織特征常以一種較為隱形的形式出現,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非官方性:學生組織屬于社會團體,決定了它的非官方性。這一方面使學生組織受到的約束較少,同時也限制了其對各種資源的調用;自主性:學生組織的管理和活動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性,可以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靈活安排;不穩定性:由于約束較少,學生組織相比其它組織來說在組織結構、規章制度、活動設置、成員進退等方面都不夠穩定;成員間的同質性:成員之間都是青年學生,組織溝通的基礎較好,易形成默契達成共識;信息傳遞的敏捷性:成員之間善于運用新媒體等平臺擴散信息,并進行交流溝通,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此外,對于一些小型社團類的非正式組織,除存在以上組織特征外,還具有以自愿組合為基礎的自發性、以自我意愿為行動導向的隨意性、以心理相容為前提的凝聚力和以情感為紐帶的排他性等系列特征。
高校學生組織在大學生日常管理中具有教育引導、服務維權和干部培養等眾多功能,在推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實施和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等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加強對學生組織的有效管理和引導才能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真正實現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學生需求的多層次性與多元化與大學組織能夠提供的需求滿足存在差距,學生組織的存在成為彌補需求不足的重要載體。在這里,無論是教育者自身安排設計的學生組織,比如班級、團支部等,還是學生自發的選擇成立,比如眾多的學生社團和小組,都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學生組織強大的生命力在于適應了學生的需要。
大學是學生組織的母體,學生組織對于大學是依附關系,從這種依附關系,可以做出以下推論:學生組織的意義不是自我論證的,它與大學存在一種被吸收的關系。學生組織的意義,存在于對于大學的服務之中,它必須在大學的意義實現中才能實現。因此,學生參加學生組織的意義,當然不是在于取向參與本身,而在于推動大學目的的實現。所以說,學生組織成為大學文化的重要力量,推動了大學發展。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學生組織自身的發展,學生組織的影響力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校內學生,它們對于學校和社會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無論是何種類型的學生組織,其內在目的就是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當組織在高校和社會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就能夠更好的實現這個目標,這也正是大學育人工作所內含的價值標準。當學生參與到一個組織中,他們希望通過參與活動,實現自身的發展訴求和利益訴求,這些訴求恰恰都無法脫離高校與社會發展的現實環境,同時,高校與社會的不斷發展也為學生組織的發展拓寬了空間。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學生組織的影響作用日漸突出,因此,重視和加強學生組織的管理與引導,調動其積極因素,克服其消極影響,引導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高校學生組織不應拘泥于慣有的組織結構,要根據不同學校、學院的專業特點以及社會需求進行結構構建,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提供施展的空間與平臺,也使學生組織可以順利運作以更好的推動校、院工作。
一個組織想要持續發展就必須有一個規范的制度體系作為保障,要保證分工職責明確,組織運行有序,堅持良好的準入制度和例會制度,工作做好計劃總結。對于非正式的學生組織也要做好自我約束的引導機制,充分發揮核心人物的作用,強化社團功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激勵是管理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激勵既要有一定的規律性也要有較強的技巧性,以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施激勵政策時要善于“換位、定位、到位”的思考,重視“不假思索的認同”這種非正式獎勵的力量,同時要以情感作為潤滑劑從人才發展的角度給予學生期望。
面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當今社會,作為新興媒體的主要用戶群,大學生已經把網絡作為獲取資訊、記錄生活、抒發情緒、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要因時制宜的創建立體育人網絡化教育管理環境,發揮好新媒體在學生組織中的“風向標”作用:了解時事政治動態,傾聽青年呼聲,反映青年訴求;“發動機”作用:建立各級學生組織群,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青年動員機制;“擴音器”作用:做好宣傳推廣工作,把握輿論主動權,弘揚青春主旋律;“透視鏡”作用:改進學生組織自身建設,提高服務青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