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成 汪 栩 王效瑜
(1.固原市原州區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心,寧夏 固原756000;2.寧夏農業勘查設計院,寧夏 銀川756001;3.固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寧夏 固原756000)
2013年全區共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79.9萬畝,其中糧食作物95萬畝(夏糧20.02萬畝,秋糧76.3萬畝),經濟作物49.6萬畝,飼料作物34萬畝。全區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88萬個羊單位,其中牛飼養量21萬頭。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28425.5噸、3620.3噸、3582.5噸。全年全區農業增加值可10.4億元,同比增長8%;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4966元,同比增長14%。
按照“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總體要求,充分利用原州區氣候冷涼、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優勢,堅持區域化布局、規?;N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以設施蔬菜園區和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冷涼蔬菜產業,主打“六盤山”冷涼蔬菜品牌,形成了清水河流域冷涼蔬菜產業帶。全年新(改)建了新三營、馬園、二營、團結4個日光溫室園區,新建成了和泉、豐澤、團結、新三營4個大中拱棚園區,使我區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11.2萬畝;建成了中河、頭營楊莊2個萬畝蔬菜基地和頭營、閆堡、姚磨、鄭磨4個3000畝蔬菜基地,帶動全區蔬菜種植20萬畝。7月18日,成功舉辦了“中國·六盤山冷涼蔬菜節”,與香港、馬來西亞等國內外客商完成簽約3億元,提高了六盤山冷涼蔬菜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擴大了我區“中國(西部)冷涼蔬菜之鄉”影響力。
圍繞建設“國家級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縣”的目標,按照“區域化布局、優質化育種、產業化經營”的思路,創新經營機制,引進扶持6家農字號企業,通過政府扶持、企業引領、農戶參與、科技支撐、土地流轉等措施,加快了馬鈴薯脫毒種薯三級繁育體系建設,全年繁育原原種4012萬粒,建設原種基地4344畝、一級種基地10.07萬畝,推廣一級種30萬畝,帶動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50.2萬畝,實現了從種薯培育貯藏的“小循環”,向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循環”轉變。重點建設了三營鴉兒溝、黃鐸堡白河等5個集中連片萬畝示范基地,實行全程機械化作業、大壟化栽培、配方化施肥、節水化灌溉、規范化管理、企業化經營,生產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圍繞打造“寧夏清真牛羊肉基地縣(區)”的目標,按照以牛為主、多畜并舉、擴大總量、提升質量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這一主線”,著力構建和完善畜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兩大體系”,夯實多元化飼草基地、畜牧基礎設施建設和良種基礎母牛擴繁與保護“三大基礎”,主推品種改良、飼草加工調制、標準化規模養殖和高檔肉牛生產“四項技術”,重點建設肉牛養殖示范村16個,扶持發展養殖園區(場)7個(其中500頭以上頭肉牛養殖園區3個,10萬只養雞園區1個,5萬只養雞場3個);完成黃牛冷配改良2.66萬頭;種植一年生牧草27.2萬畝,補播改良多年生牧草13.7萬畝。
全面落實具有抗災避災和市場競爭力的特色優勢農產品瓜菜、油料、玉米種植的各項優惠政策,重點實施蔬菜、葵花“南移”戰略,開展品種優化布局、輪作倒茬、病蟲害防治、無公害生產等技術培訓、實地指導,全區種植特色經濟作物52.2萬畝,其中葵花12.1萬畝、胡麻12萬畝、玉米19.1萬畝、夏雜2萬畝、秋雜7萬畝。
按照“高產高效、節水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要求,采取以點帶面、區域連片,技術示范、整體推進措施,發展旱作節水農業31萬畝,其中秋季覆膜26.4萬畝,春季覆膜4.6萬畝。
牢固樹立“抓發展必須抓項目”的思路,緊盯自治區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圍繞冷涼蔬菜、馬鈴薯等特色優勢產業,積極主動爭項目、跑資金,全年共爭取到各類農牧業項目45個,總投資2.5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5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46萬元。
重點抓好基礎免疫、市場準入、屠宰檢疫、邊卡堵疫和疫情監測等基礎性工作,免疫密度及畜禽標識佩戴率均達到了100%。同時,在區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采取果斷措施,迅速撲滅了頭營鎮楊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確保了我區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按照“鞏固成果、優化結構、建管并重、強化服務、綜合利用、提高水平”的總體思路,突出抓好“建、管、用”三個環節,實施節柴灶740臺,示范推廣太陽灶1000臺,推廣太陽能熱水器1440臺,沼氣池500座,實現了太陽能利用、省柴節能炕灶升級換代和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新突破。
通過出租、轉包、互換等方式流轉土地,積極引導土地向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戶和種養能手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土地流轉實現了當地農戶與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信息、市場等方面的“高位嫁接”和“互動雙贏”。全年新增流轉土地面積5.05萬畝,累計流轉18.5萬畝。
認真落實農機補貼政策,完成各類農機具補貼資金835萬元,購置各類農機具2350臺,使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8萬千瓦,同比增長15%。完成機耕面積110萬畝,機播91萬畝,機收67萬畝,全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56%,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
以開展“科技促進年”為契機,今年共抽調了近百名技術人員,按照“四定、三到位、三掛鉤”的管理考核制度,對重點農業園區、基地和肉牛專業村建設實行科技承包,大力推廣植物保護、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著力解決我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瓶頸”。同時,結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農村能源和后續產業及農民就業創業轉移技能培訓項目”等培訓工程,圍繞原州區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和設施農業,采取集中培訓與實地指導相結合辦法,完成培訓186期,培訓人員48821人次,發放各類培訓資料91000余份。
積極與工商、公安、質監等有關部門協作,圍繞全區農資監管、農機生產、獸藥飼料生產經營、動物衛生監督等重點區域,采取集中督查和長期檢查相結合方式,加大查處力度,嚴厲打擊不法經營行為。同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認真遵照和執行國家安全生產方面的法律、法規,圍繞農機安全、草原防火等重點工作,從強化制度入手,落實各項安全生產管理措施,做到安全生產工作早部署、早安排,扎實有效的推進了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有效遏制了各類重特大事故發生,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無安全生產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