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健
(東營市科學技術協會,山東 東營257091)
伴隨著全球變暖氣候的加劇,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比如旱澇、冰雹、暴風雨等。這些極端氣候對國際糧食生產都表現出十分顯著的影響,導致糧食價格上漲,對糧食安全體系造成了嚴重的沖擊。我國作為國際上的農業大國,不僅擔負著國內人民的糧食供給,每年還要為國外輸送大量的糧食,但是我國的農業保障體系相對脆弱,糧食生產極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每年都有很多地方的耕地因為自然災害而導致糧食生產量降低。國家在對農民發放糧食補貼的同時,還要開發適合國內農業現狀的自然災害應對措施,保證國家糧食生產的穩定,進而提升國民經濟。
糧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每個國家都將糧食生產放在重要的位置,以保障國家發展的平穩性。在當前經濟激烈的國際社會中,糧食儲備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地位。國家在糧食充足的情況下,人民才可以更加安心地進行生產,為國家創造經濟。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同時還是人口大國,因此糧食安全始終是國家應當解決的首要問題。我國幅員遼闊,耕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但是國家依然存在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地區。糧食產量不僅關系著人們的生活質量,還深刻影響國家的整個經濟體系,在糧食儲備充足的情況下,糧食價格相對較平穩,但是一旦糧食產量不能滿足人民需求,糧食價格就會提升,對國家的經濟體制造成沖擊,最終影響國家的經濟體系。
目前,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的糧食生產量不能滿足國內人民的生活要求,依然存在溫飽問題。并且近幾年來全球溫室效應帶來很多極端天氣,對國際糧食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全球有8億人面臨著食不果腹的問題,在南非地區,每天因饑餓而死去的人們不計其數,有些地區還會因糧食問題而影響社會安全。糧食危機已經成為威脅國際平穩的重要因素,我國只有在保證國內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將糧食輸送給其他的國家,為實現世界安全作出貢獻。
全球變暖所帶來的氣候變化對國際社會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影響,而表現的最為明顯的便是農業生產方面。冰雹、暴風雨、旱澇、強降雪等極端天氣近幾年間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對我國的糧食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糧食產量關系著國民經濟,伴隨著我國糧食產量的降低,國民經濟總量也隨之減少,國家的糧食安全遭到威脅。糧食生產過程中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而自然災害是對糧食產量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預測和不可控性,對只能做到預防而不能從根本上避免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自然災害不僅能夠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還能夠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生長,造成糧食種植面積減少。低溫冷凍和旱澇等極端天氣在對當季度農作物造成影響后,還能對種植地的土壤造成毀滅性的危害。我國有很廣闊的耕地面積,但是每年有很多耕地因自然災害而喪失種植能力,土壤在經過冷凍和旱澇之后會影響本身的鹽堿度,使肥沃的土壤變成不利于農作物生長的鹽堿地,最終造成耕地面積的減少。
我國農作物生長的時期主要是夏季,夏季陽光充足、雨水充沛,農作物可以在夏季得到充分的生長。但是夏季也是自然災害的多發時期,經常會發生大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大風會導致農作物的倒伏,進而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洪水也對農作物有同樣的作用效果,經過洪水浸泡的農作物直接從根部壞死,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冬季也是一樣,低溫凍害對于農作物也是十分致命的。自然災害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
糧食收入是我國重要的國民經濟來源,自然災害能夠破壞大面積的農作物,使農作物產量降低,最終影響國民經濟。糧食產量不僅僅是由種植品種決定的,更重要的是氣候因素,氣候的不穩定性對糧食產量有更加明顯的影響。自然災害的發生不受人為因素的控制,人們只能做預防措施,將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降到最低。但是有很多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十分嚴重,比如說干旱,糧食產量就會因此而降低,同時帶來糧食價格體系的波動,最終影響國內整個經濟體系,國民經濟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人們不能準確地預測出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地區,也不能控制災害。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和當地政府必須做好災害預警工作,建立起自然氣候監控小組,通過對往年相應時間內天氣數據分析,得到較為準確的氣候走向示意圖,用來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良好的預警工作能夠讓人們在災害發生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說干旱之前儲備足夠的灌溉用水,將干旱對農作物生長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進而保證糧食產量。
自然災害已經發生之后,政府要做好快速地應對措施。自然災害有很強的破壞性,一旦發生,時間則成為解決災害問題的重要因素。政府應當發揮其導向功能,及時做出可行的災害應對預案,控制災區局勢,指導人們有序地進行抗災工作。災害發生地的政府要到基層,收集受災信息,將受災的地區、范圍、災情現狀以加急報告的形式通知到上層機關,還要通過電視、網絡等平臺向人們宣傳應急防災措施,組織應急小組到受災地區指導人們抗災,形成完善的抗災系統,降低自然災害對糧食產量的影響。
農民往往是以當季糧食生產作為生活資金來源,但是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強大的破壞性往往會使糧食減產,從而導致人們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政府應當做好完善的農業保險政策,將農業風險降到最低。政府應當在災后為受災人們發放補貼基金,用來促進災后重建工作,及時地處理掉受災的農作物,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好下季度作物種植,盡量降低自然災害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總的來說,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國家必須做好災害預警和應對工作,在災害發生的時候,指導人們進行有序地抗災,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長久以來,自然災害是影響糧食產量的首要原因,而糧食產量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如何實現將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帶來的危害,已經成為保證國民經濟收入的重大問題。
[1]劉寧.中國農業防減災投入效應及對策研究——基于糧食安全的視角[J].經濟問題探索,2010(7).
[2]江麗,安萍莉.我國自然災害時空分布及其糧食風險評估[J].災害學,2011,26(1).
[3]陳衛洪,謝曉英.氣候災害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