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健康
蘭科植物,俗稱蘭花,約700屬2000種,廣布于全球,但主要產熱帶地區。中國有166屬,1019種,南北均產之,大部分供觀賞,少數如石斛、天麻、白及等入藥。 陸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多數蘭科植物,特別是陸生蘭,在種子萌發時靠與真菌共生,攝取必須的養分,只有少數種類終生營腐生生活。
蘭科植物大多數靠昆蟲傳粉,也有鳥媒傳粉和自花傳粉的。當昆蟲采蜜后退出花朵時,通常背部觸及蕊喙,引起粘盤脫出并牢固地固著在昆蟲背部或其他部位上,把花粉塊整個從藥室中拖出并帶走。而當花粉塊柄暴露于空氣后,由于失水或其他原因,引起了種種運動,使得花粉團處于特定的位置,并在昆蟲尋訪別的花朵時正好擊中柱頭,從而實現異花傳粉。
蘭科植物的每一種都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有著不同的生境、形狀、大小和色彩,但有時他們竟然是同屬一科的植物。蘭科植物盡管紛繁多樣,卻仍具有共同特點,可作為區別蘭科植物的依據。
在植物學上,蘭科植物分為附生、地生兩大類,幾乎所有的熱帶蘭都是附生植物,它們在其他植物的枝、桿上生長繁殖,伸向空中的天線狀的根在風中擺動,被稱為“氣生根”。附生蘭保持著這種“依附”的狀態來適應生存環境。另外,許多附生蘭為適應強光照環境,莖和葉均膨脹肉質化,以努力保持水分,因而附生蘭的有些種類只能在巖石和山崖上生長。其中最有名的是巖生蘭。
地生蘭則主要生長于溫帶地區,以及熱帶草原、沼澤地。地生蘭吸收土地中的礦物質和水分,并且與其他草原植物同樣,依靠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有些蘭的須根特別發達,除吸收養分外,還有幫助固定根部的作用。
森林的下部生長著濃密的腐生蘭,腐生蘭完全沒有葉片,不進行光合作用,它們依靠菌根上的真菌,從根部吸收有機物質。
在廣西西北部樂業縣境內,有一個國家級蘭科植物自然保護區。它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邊緣,主要地貌類型為中山地貌和低山地貌,保護區各山體之間溝谷縱橫,疊峰連綿,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1971米,年平均氣溫16.3℃,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5℃。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為野生蘭科植物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目前,保護區已知的蘭科植物有44屬136種,其中,熱帶性質屬占主導地位的有35屬,溫帶性質屬為7屬,其種的生活特性:分為地生、附生、半附生和腐生等4種類型。
蘭屬、香莢蘭屬、兜蘭屬、石斛屬、毛蘭屬、沼蘭屬、貝母蘭屬等是該保護區植物群落下層或層間植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區內蘭科植物不僅種類豐富,物種密集度為每平方公里0.52種,局部地區達0.8種,且群集度高,從石山到土山,從海拔300米到海拔1970米,幾乎每個山頭都有蘭科植物分布。帶葉兜蘭、莎葉蘭、大香莢蘭、束花石斛等物種的居群數量之大,密度之高,分布之廣,堪稱世界之最。
分布在金礦石碧的帶葉兜蘭居群,面積達8公頃,數量達數十萬株,每年4~5月是帶葉兜蘭花開的季節,數不清的花朵,隨著山風輕輕的吹動,花朵像千萬蝴蝶在山間、在林下飛舞。峭壁上、石逢中、樹腳下甚至樹干上都生長有帶葉兜蘭。金礦石碧為石灰巖地貌,地形復雜、陡峭,帶葉兜蘭均分布在30°的石碧上,有的甚至達到90°,有土的石逢就有帶葉兜蘭的生存。
經我國蘭花專家羅毅波、郎楷永研究員實地考察后確認,店子上分布面積約6000平方米,約有12000叢的莎葉蘭野生居群;拉雅峽谷覆蓋面積達5000平方米,約有2000多株的大香莢蘭野生居群是目前已知的全球最大的野生居群。石碧上、樹干上都攀滿大香莢蘭,密度極大。
在風巖洞40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同時混生著三種兜蘭在內的20余種蘭科植物。且帶葉兜蘭和長瓣兜蘭的數量都十分豐富,這是極其少見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保護區還分布著數量豐富的貴州地寶蘭。貴州地寶蘭自1921年被德國植物分類學家 schlechter根據在貴州羅甸采集的惟一一份標本命名及描述后,再也沒有在野外發現過,以至于我國植物學分類學家在編寫《中國蘭科植物志》時只好參考德國植物分類學家的描述來記錄該種。現在將近百年后的重新發現,說明雅長蘭科植物保護區是貴州地寶蘭目前已知、唯一的野外分布區域。由此可見,雅長蘭科植物保護區可以說是中國野生蘭科植物的重要分布區及基因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