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玲++徐翠霞
今年雷竹筍收獲季節剛過,浙江省臨安市太湖源雷竹基地就傳來了好消息:太湖源合作社的13個示范戶每戶雷竹筍純收入超過20萬元。合作社負責人林漢良高興地說“種了一輩子的竹子,都沒見過這么好的收成!”
臨安市太湖源是雷竹筍傳統產區,由于經營多年,雷竹林出現了立地生產力衰退,竹筍產量、質量下降等問題,影響了竹林的效益和竹農的收入。一個偶然的機會,臨安市太湖源合作社負責人林漢良在浙江竹產業創新服務平臺網站看到了雷竹筍生態高效栽培技術的視頻,他覺得雷竹林有救了!他馬上通過平臺聯系了浙江農林大學的專家,請他們提供技術指導。幾年下來,退化的雷竹筍效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合作社的農戶們因此嘗到了林業科技的甜頭。
科研平臺架起致富金橋
竹子與梅、蘭、菊并稱為“四君子”, 以其勁節清高的節操和傲岸為世人所鐘愛,蘇東坡更是寫下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千古名句。在浙江農村,那一片片郁郁蔥蔥的茂林修竹與農屋相映成趣,竹子不僅帶給農民清新空氣與滿目青翠,更成為了農民發家致富的“搖錢樹”。 近年來,浙江竹類科技碩果累累。“十一五”期間,承擔了國家級竹子研究項目52項,省部級項目73項。在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下,竹業已成為浙江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來源的重要支柱產業。2013年浙江省竹產業總產值達到409.9億元,其中一產產值87.2億元,全省330萬竹農人均靠竹收入5179元。
浙江現有竹業科技人員300多名,有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國家林業局竹子研發中心、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林科院等4家從事竹子研究的科研單位。2006年11月,浙江省竹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在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成立。平臺整合了全省竹業科技資源,研究領域涉及竹類資源開發、竹子生物技術、竹子精深加工等10多個領域,覆蓋余杭、安吉、富陽、臨安等30多個縣(市、區),為全省300多家會員單位、企業、300多萬竹農提供培訓、技術咨詢及檢測服務。
浙江竹類科研平臺門類繁多,有浙江省森林資源生物與化學利用重點實驗室、富來森中竹科技合作產業示范基地、竹類植物園、竹子標本館等10多個。以這些科研平臺為依托,浙江省林業廳每年舉辦竹類培訓班50期以上,培訓竹業科技人員和竹農2000多人次,發放竹類標準化生產模式圖3萬余份,為竹業企業和從業人員提供最新的產業政策、科技信息服務。
科技推廣播撒致富種子
“毛竹蓋一蓋,收入過萬塊”、“毛竹蓋一蓋,賣出火腿價”……浙江竹農以順口溜的方式表達了對毛竹覆蓋技術的肯定。遂昌縣扶農農產品產銷合作社負責人周巧明介紹,實施毛竹覆蓋技術前每畝竹筍產量最多不過300斤,覆蓋后最高可達上千斤,每畝收益從3000多元提高到1萬多元。毛竹覆蓋技術通過有機物覆蓋增溫和保溫,不僅提高了毛竹筍的產量,還使春筍提前到春節前后出筍,大大提高了竹林的經濟效益和竹農的收入。為了使這項技術惠及全省竹農,浙江省林業廳于2011年啟動了毛竹覆蓋“雙百萬”行動,目標是在全省100個村推廣毛竹覆蓋技術,每村形成100畝示范面積、每畝力爭產值1萬元以上。該項目啟動后,先后在吳興、長興、遂昌、安吉、武義等地召開毛竹覆蓋“雙百萬”示范行動現場會;并通過完善首席推廣專家和責任林技員的聯系制度,累計完成毛竹覆蓋面積1569.2畝,涉及39個縣(市、區)的387戶示范戶。
近年來,浙江竹類科研新品種、新技術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為了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提升竹產業的效益,早在2012年,省林業廳就聯合省科技廳共同研究制定并印發了《浙江省十縣百萬畝竹產業效益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工程實施兩年多來,在優新經濟竹類、竹林高效培育、筍竹加工利用方面成效顯著。新建了2處良種繁育基地;從省內外引種10余種;建立了3處竹子主題文化公園。建立高效示范竹林71900畝,其中毛竹45000余畝、雷竹21900畝、綠竹5000畝。通過開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生態控制、低產林改造和竹林結構調整等技術措施,毛竹示范基地肥料利用率提高50%以上,竹筍產量提高9.4%~18.1%,竹材產量提高17.3~26.7%,增加效益970萬元以上;雷竹基地平均竹筍畝產值8750元,同比增加27.2%,竹筍氨基酸含量增加29%(鮮重),竹筍質量改善明顯;綠竹筍的普遍收入已達到了5000元/畝以上,高的畝產達到了2萬元以上。
科學經營打造致富樣板
為提高竹農的經營管理水平,浙江積極探索竹產業經營管理新模式,選擇一批區域特色明顯、基礎較好、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基地建立竹子科技示范園,成為撬動竹產業大發展的排頭兵。竹子科技示范園區由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部分組成,在核心區,注重科技創新,實施科學施肥、竹林免耕施肥等現代竹林經營技術,著重竹種技術推廣和教育培訓;在示范區,以示范戶為引導,使示范戶的示范效益輻射更多農戶;在輻射區以筍竹企業為龍頭,延伸竹產業鏈。
紹興縣平水鎮就是浙江省竹子科技示范園區之一。平水鎮同康村的萬畝連片四季筍基地聞名遐邇。基地運用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對竹山進行綜合開發,通過深翻松土、合理灌溉、科學施肥、水錘泵應用等手段,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竹筍的產量和產值大幅提高。竹筍的單位面積產出率,重點示范區每畝產量提高400公斤,產值提高1千元。一般示范區產量每畝提高200多公斤,產值提高500多元,增產增效十分顯著。該村出產的“同康”牌四季筍,被評為“國家綠色食品”,深得消費者青睞。以“萬畝連片四季筍基地”為依托,該村大力發展竹林旅游業,推出了游竹山、挖竹筍、住竹屋、享竹情等旅游項目,形成了橫跨一、二、三產的產業鏈。
如今,浙江在安吉縣天荒坪鎮、遂昌縣三仁鄉等34個山區縣建立了竹子科技示范園,以科學的經營和管理模式帶領竹農奔上發家致富之路。竹子科技示范園作為竹產業生產經營新模式的樣板,領跑全省竹產業發展。
建立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組織是浙江竹產業經營模式的另一個亮點。龍泉市龍竹筍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5月,有社員101人,有筍竹兩用林基地1.2萬畝。2008年通過實施“千畝龍竹牌早冬筍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對竹林水、肥、土、溫的科學管理,不僅提升了冬筍的品質和口感,還使冬筍提前了45天上市,成為全省最早上市的冬筍。當年,冬筍市場銷售價格從原來的6元~8元/公斤提高到12元~16元/公斤,最高銷售價高達160元/公斤。合作社社長陳國軍介紹說“我們合作社的基地在八都鎮,由于交通不便,每到竹筍豐產時,如果行情不好,就會有一批竹筍爛在山上。從 2011年起,我們開始探索竹筍深加工的路子,合作社的功能由鮮筍銷售轉向竹筍制品的深加工。”現在,該合作社的竹筍制品有筍脯、竹筍果凍、筍醬、油燜筍絲、傣味酸筍等十多個品質。通過深加工,提高了竹筍的附加值,也給農民帶來每年400多萬元的收入,在合作社的帶領下,農民們實現了“抱團富”。
據了解,浙江已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社1638家,社員人數17.28萬人,帶動農戶192.4萬戶,輻射了564.57萬畝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