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頭牛++阿友
如果一個母親從不給孩子買超市里零食,也從不給孩子打針吃藥,幾乎不到外面餐廳吃飯,你會不會覺得她很另類、大膽甚至有點“變態”?張映輝就是這樣一位母親,她按照這套方式養育了兩個已經分別11歲和13歲的男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選擇?怎么堅持做到?這讓很多人好奇,也讓她身邊出現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過,和她站在一起的這些人們追求的遠不止給孩子吃什么,也不止是怎樣養好孩子。她從發起國內最早的有機農夫集市開始,讓越來越多的國人意識到個人的社會責任,特別是主婦在家庭購買上起到的社會導向作用漸漸在國內顯現。
尋找真正的食物
1964年,張映輝出生于黑龍江省密山市的連珠山鎮,1982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世界經濟專業。4年學成畢業后,她如愿進入一家研究所做科技政策翻譯和編輯工作,待遇不菲工作穩定,過著許多女孩子夢寐以求的生活。1998年,不安分的張映輝赴英國做訪問學者,在國外生活期間,她第一次接觸到“有機食品”這個新名詞,這觸動了她孩提記憶中對大自然原生態食物的甜蜜回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張映輝生活在家鄉連珠山鎮,物質生活雖然艱苦,但黑土地卻很富足。“記憶中,我們吃的都是應季的食物,春天挖野菜,初夏采野草莓和黃花菜,夏季和初秋則是各種種植的蔬菜和水果,還可以到湖里捕野生魚,秋天除了收獲糧食和菜,也采摘一些野生的榛子、蘑菇等,冬天吃的是秋季儲存菜和腌酸菜,還可以自己發豆芽,并在木槽里栽
蒜黃。”
在英國期間,張映輝成了家,她的丈夫是個意大利人,中文名字叫路德。丈夫博士畢業后就職于英國一家咨詢公司,主要開發第三世界和貧困家庭相關的項目。由于路德常在不同國家工作,張映輝開始當全職家庭主婦。2001年5月,大兒子昆侖出生,作為媽媽,她首先要考慮該給孩子吃什么才能讓寶貝健康快樂。“昆侖出生在意大利,當時就收到了嬰兒食品公司的免費禮包,里面有幾個小瓶裝的胡蘿卜泥,我打開一瓶嘗了一口,甜絲絲的,但完全沒有新鮮胡蘿卜的味道,當時就決定永遠都不讓孩子碰這些所謂的嬰兒食品!”
憑著對食物味道的高度敏感,帶著對食物的記憶和理解,張映輝開始為孩子和家人找尋食物,由此她擯棄了一切加工食品,保證家庭所有食物都是自己在家中用新鮮食材現做現吃,甚至連孩子的零食都自己親手做。在張映輝看來,那才是真正的食物。
丈夫的工作流動性大,意大利、英國、巴基斯坦、中國都曾是他們的家,張映輝尋找包括有機食品在內的各種健康食物的足跡也遍布這些國家。2007年到2010年,他們一家恰好在北京生活,此時小家庭已發展到4口人。那幾年,為了給孩子找到健康干凈的有機食材,張映輝將北京所有的有機農場翻了個“底朝天”,慢慢的,她全身心投入對中國有機產業的獨立走訪和調查,自覺消費有機產品,并提出追求自然生活方式的理念。
張映輝每到一個農場,農場主都非常意外,這個留著齊耳短發、戴著一副老式大圓眼鏡、身著灰青棉布中式對襟小襖的瘦弱女子說話非常直接,和她的打扮一樣與時代格格不入。不過他們也不能否認張映輝身上散發著一種親切質樸的氣質,很本能地樂于和她交流探討。
盡管奔波跋涉很艱辛,張映輝卻鮮能找回那種大自然給予的口感,意外的收獲是她很快和許多農場主熟絡起來。
現代都市不乏和她一樣懷念純天然綠色“鄉間土味”的人,于是, 2010年初,43歲的張映輝在一家網站開了一個叫“自然之子”的專欄,客觀介紹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有機農場和堅持不用農藥化肥的農戶,這些都是她曾經耗費精力財力一家家去實地探訪,并且購買品嘗過產品的地方。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張映輝自然更關心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經過3年摸索,2010年5月,她主動將這些有機農場聯系起來,促成了北京第一場有機農夫市集,起初的愿望是為了讓大眾能夠買到真正信得過的食材,同時也為了讓這些艱難生存的農場主們有一個拓展公眾銷售渠道的機遇。農夫市集開市比較隨意,時間和地點通過微博發布。“嚴格意義上的有機產品是需要通過官方認證檢測的,但我們規模產量非常小,加之認證程序繁瑣費用奇高,所以沒有去做檢測。市集上,人與人都是通過直接對話交流,通過人品來判定物品可信度。”張映輝解釋道,和她一樣,市集上很多農戶也是“不務正業”,“不少農戶是教授、金融、地產、IT界的巨腕,做農業大多不以賺錢為目的,僅僅是對綠色健康這種生活方式的推崇而已,所以根本沒有必要作假。”
農夫市集經過網絡持續發酵,近年來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一線都市辦得風聲水起,一到周末,精英們帶著自家有機蔬菜、香草香腸、有機大米等,乘飛機坐高鐵,參與大江南北的火熱“農夫市集”活動,成為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生力軍。到2014年5月,僅北京就已連續舉辦了農夫市集100多屆,參加的農戶和商戶近40家,趕集人數從最初的100多人發展到現今4000多人。
盡管有機食品并不便宜,但張映輝算了一筆賬:“我們一家4口購買有機食材約占月收入的1/4~1/3,但吃是健康的基礎,孩子不需要去醫院看病,這筆賬大家其實可以算一算,自己能通過吃來保持健康是不是也在為社會做貢獻?”
現在,有機農夫市集的使命已不僅是為了個人的口腹安全了,它更大的使命是關注生態農業和“三農”問題,鼓勵更多農戶從事有機農業,從而減少化肥和農藥帶來的環境污染、維護食品安全、實踐公平貿易、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倡導綠色生活。“只要他們做到了不用農藥化肥,哪怕達不到有機的標準,我也會發動更多人用購買的方式支持。”張映輝說。2013年底,由于要拍一部帶有反思特質的有關有機農業的微電影,她從倫敦回到北京,繼而又馬不停蹄地開始拍攝。張映輝坦承:“這次自費籌辦微電影的拍攝,主要追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有機農業到底能不能養活中國人?拍這個電影并不是要給出一個確切答案,能夠或者不能夠,而是以這個為契機,引起社會關注我們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方式和消費方式。”在張映輝看來,養活和養好是兩回事,“有機農業能不能養活中國人不能確定,但是可以努力;養好的標準如果是滿足人無限欲望的話,我覺得肯定不行。”通過10多年來對有機食品的關注和踐行,張映輝肯定地認為如果人類不改變生活方式,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
作為自然生活方式的引領與踐行者,十幾年來,張映輝全家從不使用塑料一次性用品和化學合成清潔洗滌用品,不吃任何加工好的現成食品,家人穿著盡量選用易分解的棉麻制品。用白醋和小蘇打調制成洗滌液清潔抽水馬桶,用天然產品茶籽粉清洗鍋碗瓢盆,用無患子果皮自行加工成皂液清洗衣服和頭發。無患子是無患子樹上結的果,屬天然產品,可百分之百降解。無患子果皮中含大量三萜皂苷,是一種來源豐富的天然表面活性劑,具有殺菌、止癢等生物活性,對皮膚非常有益。張映輝在不同場合,不厭其煩向主婦們介紹使用方法:直接將四五個果子裝進一只舊棉襪子里,系好口子后放進洗衣機。皂苷在溫水和熱水刺激下大量滲出,達到清洗潔凈功效。而自己加工皂液也很簡單:在不銹鋼鍋里加1000毫升清水,加入15個無患子果皮,將水燒開后熄火,再泡置幾個小時后用手將無患子果皮里的皂苷全部擠出。然后將皂液裝進瓶子低溫保存,一升皂液夠洗10次衣服。
自然生活改變世界
有了這些生活的積累,2013年底,張映輝寫的《自然生活:養育健康的孩子》一書出版,書中詳細紀錄了她在育兒過程中,如何在孩子不打針吃西藥、不買超市零食、不看電視等前提下打理孩子的飲食起居,培養孩子健康的體魄和靈活的動手能力。“這本書很大一塊跟吃有關,是在我多年走訪的基礎上寫出來的。它只是一個引子,不是育兒教材,每個人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然后尋找適合自己的路。”至于書名為什么不用有機生活,張映輝解釋說因為有機很容易讓人想到吃有機的食品,而自然生活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僅包括吃,還包括社會責任感,“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并且來承擔自己的責任。比如說現在去有機市集買菜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為什么要去呢?有些人不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健康,他們相信是在用自己的錢包支持綠色生態,最終也支持了可持續的農業,保護了環境。”
在書中,張映輝還提出了一系列發人深省的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是不是都交給政府去解決?食品不安全我們消費者是否有很大責任?有必要讓別人來管理自己的健康嗎?因此,張映輝建議,如果我們能選擇健康食材,再自己制作無害食物,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調整和改變,就是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在用心解決吃的過程中,每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一定會舉一反三,反思大生態環境中各個生活細節,從而去求索實踐。
現在,孩子大了,張映輝也沒有選擇繼續工作,而是大力推廣自然生活的理念,“可能這是因為愛,從愛自己的孩子開始,對環境、生存狀態和未來的發展有所認識和反思,最后是一種責任感,自覺覺人。”正是抱著自覺覺人的態度,張映輝做了很多義務的工作。記者第一次見到她時,張映輝正在義務給北京啟明星雙語學校的孩子做有機午餐,學生食堂被收拾的窗明幾凈,廚房飄來香噴噴的烤土豆味,衛生間洗手臺放置的是手工皂,這也是記者第一次見到手工皂,它們是張映輝從做有機肥化妝品品牌“有機地球”的朋友那要過來的邊角料做成的。接到這個學校老師邀請緣于她的孩子上學從來都是帶飯,但并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是有時間給孩子做飯的全職主婦。一位年輕的老師好奇而又略尖銳地問她:“張老師你這樣呆在家里,以前上的大學和工作不都白白浪費了嗎?”張映輝微笑回答:“沒有浪費啊,大家都在說現在問題孩子多難管理,其實主要是父母沒盡到責任,大家都把孩子推給長輩和保姆來帶,而不是親自去了解和引導,當然會出各種問題了,我是母親,理應盡母親的責任,為此我可以放棄工作,因為帶孩子比一切都更重要。”
有人說,當所有的中國知識分子不再明哲保身獨善其身,那么中華民族所迸發的張力足以改變世界。張映輝正是帶著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修身濟世救民精神,在給自己尋找到一種負責任的簡單生活方式,開辟一片寧靜的心靈“世外桃源”同時,不忘努力改變社會,改變周圍人生活。
(責編: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