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瓊+韋志中+余曉潔
摘要:父母在個體的生命過程中屬于重要他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學思想中,就有孟子提出的五倫關系之首——“父子有親”。個體生活中五倫關系正常與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個體的心理成長。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傳統心理學思想,在科學的流程下,將“父子有親”轉換成心理咨詢和生活中可以具體應用的現代積極心理技術——“天上有個太陽”,以此心理技術來幫助個體優化與父親之間愛的關系。
關鍵詞:五倫關系;傳統心理學思想;父子有親;現代心理技術
一、中國人的心理問題與傳統思想中的五倫關系
在臨床心理咨詢觀察中,來訪者無論基于何種原因和訴求來尋求心理咨詢與治療,其內在根源大多與“關系”有關,其中大部分的關系屬于親子關系。一些研究表明,父母提供良好的支持有助于青少年減少抑郁情緒,高親子沖突會增加青少年產生抑郁的危險。
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我們可以看到,孟子提出的五倫關系(即“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和“君臣有義”),其中“父子有親”強調了在親子關系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有親”,也就是說現代心理咨詢中所說的親子關系不良,即為五倫關系的“亂倫”。這里的“亂倫”是指關系本身沒有按照自然和文化的發展而導致的順序錯亂。
二、中國人心中的“父親”
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外為孩子拼搏創造豐富的物質生活,在家里扮演教育、引導孩子的角色。從小父親便是孩子的山和天,是極其重要的偶像和榜樣。父親對于孩子而言是太陽,是力量所在。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是責任和承擔的榜樣;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是女兒最先接觸的異性,在被保護、被寵愛的過程中,女兒知道自己作為女孩的性別角色,同時獲得最原初的生命安全感。
另一方面,父母是我們無法選擇的,童年的經歷更不可能改變,長大后的我們,想要找回自己的力量,想堅強自信地站在大地上,必須回過頭去了解父親。如果這個心中的太陽不夠明亮,在孩子心中可能就會留下些許遺憾和委屈,也很難從父親身上繼承力量。
三、天上有個太陽——現代心理技術的轉換
制作
中國人和父親的愛的連接表現得很含蓄,正是這樣的文化特點,很多文學作品對父親的形象作了一些比喻,比如大山、大海、太陽等,在中國人心中,父親是每個家庭、每個孩子心中的力量與承擔的象征。父母是個體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父子有親,就是父慈子孝。是父母慈心,關愛子女,子女理解、孝順父母。父子有親,是五倫之首,符合天然的人倫秩序,是傳承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的倫常大道。只有無障礙地連通父子(女)之間的親密關系,人生倫常系統才會通而不痛,才能有和順暢通的人生大道。
由此,我們運用傳統的五倫關系之首的父子有親,轉換制作成積極心理技術——天上有個太陽。此技術設立我們與父親的對話體驗,借藝術形式這一載體表達對父親的所有情感,進而把溫暖的力量傳遞給自己。這個過程,就像我們重新從太陽身上汲取力量一般。多重的、立體的、全方位的表達,與父親更好地、更直接地連接,可以喚醒我們內心中最有力量與擔當的部分,是我們人格完善的必經步驟。
四、“天上有個太陽”心理干預技術操作指南
1.在A4的畫紙上用水彩筆畫出邊框,再把畫面分割為3×3的九個格。
2.在紙的抬頭寫上“我的父親”。
3.從右下角按逆時針順序畫到中心,或者從中心開始按順時針順序畫到右下角,這兩種順序都可以,依順序一格一格地把腦海中浮現的事物畫出來。
4.在畫第一個方框的時候,閉上眼睛冥想,大腦中出現“我的父親”字樣,你的頭腦中會出現一幅畫面,將這個畫面畫在第一個格子中。畫完第一個格子之后,再次閉上眼睛冥想,將大腦中出現的“我的父親”畫面畫在第二個格子中。將頭腦中關于父親的畫面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在九宮格里依次畫出。(畫的時候可放歌曲《懂你》《父親》等,幫助表達自己的情緒。)
5.畫完九幅畫之后,體察自己內心的情緒,然后提筆,給自己的父親寫一封信,尊重自己當下的感受,做一個真實的情感表達。
6.在寫完信之后的一周內,找一個機會,當面或者電話,將信讀給自己的父親聽,如果實在做不到,可以將信寄給自己的父親,這是一個絕佳的連接和溝通的機會,一定要盡最大努力做到。
五、注意事項
1.九宮格作畫的順序需要按照如圖所示的兩種順序來畫,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2.畫畫或者寫信的時候如果有一些情緒流露,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要充分尊重自己,讓情緒盡情地表達。
3.讓父親看到或者聽到信,是非常關鍵的步驟,也是整個技術成功的關鍵,說服自己,勇敢地踏出這一步,將會有意外的收獲。
[1]張粹然.心理學與文化[C].四川省心理學學會,2005.
[2]劉海嬌等.青少年的父子關系、母子關系及其對抑郁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1,34(6):1403-1408.
[3]鐘年.彭凱平.文化心理學的興起及其研究領域[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5(6).
[4]楊鑫輝.現代心理技術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韋志中.幸福干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6]馬躍如.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內在邏輯[J].現代大學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