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雪春
“到底這是怎么回事?”男人與女人的戰爭是如何展開的?
整件事情是從一個小小的事件開始的。
那一天我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寫稿,很餓,就外出覓食,來到一家裝潢非常典雅的餐廳。我先在對面街角商店買了一個果凍,就拿著果凍進了餐廳。
服務生拿了餐點的目錄給我,我的目光巡視了一番,看到目錄上的三明治,心想,這個應該能比較快做好,因為我已經聽到了肚子空腹的咯咯聲,勢必要找個“速食”來吃。
點完了餐,服務生為我倒了一杯水。
五分鐘后,我把水喝完了,三明治還沒來。
隔壁兩人座的位子上,進來了兩位新的客人,服務生也把餐點目錄給他看,同樣為他們倒了兩杯水。
十分鐘后,我實在餓了,三明治還是沒有來,于是我去上了個廁所。
十五分鐘后,我對面又來了四位客人。
二十分鐘時,我拿出原本要回家吃的果凍,打開了包裝紙,挖了一口。雖然我知道飯前吃零食并不是個好習慣。
正當我享用果凍時,遠遠看到一位服務生走向我,我以為三明治要來了,擦了擦我的手,準備吃午餐。沒想到,服務生說:“小姐,對不起!我們這里禁帶外食?!?/p>
我尷尬地笑了笑,收起我的果凍,心里升起一絲不悅,也奇怪自己怎么在人家店里吃起果凍。
進店二十五分鐘后,我看見隔壁的客人來了一道蔬菜沙拉,前前后后比我晚進來的客人都在享用他們的午餐。
我走向柜臺,詢問我的三明治,服務生說他們正在處理,馬上就好。我又走回座位。
五分鐘之后,我還是沒有等到三明治,于是我告訴柜臺,我不吃了。
霎時,服務生說:“三明治好了!”
三層土司,夾著一片起司,外加一些生菜,還有一層鮪魚,樣式簡單的三明治足足讓我等了三十分鐘。
這個小而簡單的三明治,使我一把無名火冒了起來,我提高聲音說:“為什么我要等這么久!”
服務生的組長開始對我說明,他說因為土司需要均勻加熱,所以需要長一點的時間。
他不斷地說明、解釋,樣子也是非常誠懇,奇怪的是,我內在的生氣似乎并沒有緩解一點,反而固執地說要看一看他們的烤箱,仔細研究為何要烤這么久。
就在解釋和質疑的氣氛中僵持了一陣子。
最后,另一位女服務生走了進來,她客氣地說出道歉的話,并且再說明了一下,最后她提出給我一些價錢上的折扣,代表他們的歉意。
突然間,我的生氣竟然好多了,我接受了她的建議,以八折的折扣付了三明治的錢。
回到家之后,整件事在我腦海中一幕一幕地重現,我很好奇整個溝通過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使原本挫折的生氣經驗可以變成很順利的溝通。
仔細想想,才恍然大悟,原來整個過程我未曾提出我的需要,我只提出“速度慢”的問題,于是服務生就只針對這個部分回答。事實上,解釋或回答這個問題并沒有使我有任何滿足感,因為事實已經發生,解釋并不能減少自己的損失,已經等了三十分鐘后的情緒無處可去,我成了一個抱怨者。
對服務生而言,我是一個指責的顧客,面對我的指責,即使服務生很努力地說明,似乎并沒有讓我好一些,還有一些火上澆油的感覺。
“‘說明對情緒似乎沒有效果!”這是我的體會。
溝通最后的轉折是,女服務生提出折扣的優待,而且也做了道歉,這讓我在心理上和實質上都有所補償,我的生氣也就好多了,我雖然沒有提出我的需要,卻在她提出的條件中獲得了滿足,說起來,這位女服務生真是一位溝通高手。
“補償和道歉似乎是比較好的處理方法!”
這件事也使我想到在婚姻中的溝通,通常男性都會針對溝通的內容做回應,而忽略了女性在溝通時的情緒和需要,男性常常用很有道理的話說明,但女性卻仍不滿足,得不到她想要的,故繼續生氣或是在其他的情緒里。男性也很納悶,覺得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做了很多說明,為什么女人的心情還是沒有好?彼此都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好像雞同鴨講,有溝沒有通,愈溝通愈生氣。
很多男人用“不可理喻”來形容女人,大概是有過類似深刻的經驗。而女人覺得男人“不懂我的心”,大概也是受過男人氣的。
男人講理,女人講心,所以男人的世界里,有很多的道理,女人的心比較難理解,心代表的是一種需要。
談到需要,有個男人說:“女人說‘要就是‘不要,說‘不要就是‘要,說‘要也是‘要……”男人很納悶地問:“女人到底要什么?”我認為真實的狀況是:“女人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就像大部分的男人不知道女人不要講道理,女人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男人與女人的戰爭就會持續下去。
我的好朋友小珊有一次對我哭訴:“我先生要出國,不帶我去,連秘書都去了,卻不帶我去……”
小珊和她的先生是很恩愛的一對,她的先生也是我的好朋友,他不是一個不會考慮太太的人,我也很納悶,為什么他不帶小珊一起出國。所以我問小珊說:“你先生怎么和你說的?”
“他說旅程轉機很累,要跑好幾個廠商,途中無法照顧我,小孩也需要照顧,所以要我不要去……”
“那秘書小姐?”我問。
“秘書歐巴桑已經快五十歲了……”小珊說。
我差點笑岔了氣說:“五十歲還要吃醋哦!”
“我也不知道啦,反正老公愈說我就愈生氣……上飛機前,我祝他飛機掉到太平洋……他說我是不可理喻的瘋婆子……”
他們兩個人的溝通就停在挫折中了。
后來小珊的老公在國外四天都沒打電話回家,小珊開始真的擔心老公掉到太平洋去了。
小珊的老公認為“講道理”就可以說服老婆,但是小珊的情緒似乎無法平復,她告訴我,事實上她知道自己若去會很麻煩,可是心里就是不舒服,她也不知道要如何處理自己的心情。一種想去但是不能去的挫折需要被安慰!講道理只會讓不能去的心情更挫折!如果小珊的老公能夠坐下來,好好和小珊說一說,安慰小珊的心情,再提出補償計劃或是和小珊的出游計劃,讓小珊挫折的心有個去處,我想他們會有除了“不說話”和“掉到太平洋”之外的
可能。
每一個抱怨的背后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期望。
因此,在抱怨之前或之后,都需要進一步了解,此時此刻自己的需要是什么,也就是問自己:“需要什么?”這樣針對需要去處理,才有機會滿足,使情緒得到抒發。情緒和需求的滿足和挫折有關,玩具店前大哭的小孩是需求不滿足的鮮明畫面,人生很多時候都在處理這樣的挫折。
如果男性能學習了解與接納安慰女性的情緒,而女性能學習表達內在的需要,那么在溝通的過程中,就可以經驗更好的品質。
當然,小珊的先生最后并沒有掉到太平洋,他回來的時候,在免稅店給小珊買了一個名牌皮包,三周后他們到墾丁玩了一趟,曬成大黑人。小珊又快樂得像春天的小鳥一樣,因為她有了先生的安慰和補償。
后記:關于傾聽與安慰,我推薦薩提亞(Virginia Satir)女士的書《薩提亞的家族治療模式》(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薩提亞是我認識的最懂得如何傾聽與安慰需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