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明 李春月 李博
【摘 要】本文對我國高校現行公共體育課程體系進行研究,依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制定的指導思想與培養目標,提出構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的基本方向,并論證其主要特征,以期構建出適應時代要求的最優化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為高校體育課程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特征
0 引言
高校體育作為學生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是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和培養終身體育習慣的最重要環節,將對學生今后從事終身體育鍛煉產生重要影響。然而,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現狀并不容樂觀,“以競技技術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還普遍存在,傳統的技能掌握式教學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致使大學生體育興趣弱化現象逐年加重,身體素質近20年持續下降。因此,本課題通過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進行深入探索,結合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的文件精神和時代背景,提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方向、論證其應體現的主要特征,以期為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1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方向
1.1 指導思想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應以《指導綱要》為指導,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高校體育教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傳授學生健康知識、體育技能,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形成個人體育專長,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習慣和體育欣賞的能力,樹立終身體育思想。
1.2 培養目標
課程培養目標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任務的確定以及課程的評價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指導綱要》對高校公體課提出以下基本培養目標。
運動參與目標: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并基本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夠編制可行的個人鍛煉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掌握體育競賽的欣賞方法,能夠欣賞和評論體育比賽。
運動技能目標: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掌握常見運動創傷的處置方法。
身體健康目標:能測試和評價體質健康狀況,掌握有效提高身體素質、全面發展體能的知識與方法;能合理選擇人體需要的健康營養食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體魄。
心理健康目標: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
社會適應目標: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2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的主要特征
2.1 教育觀念的更新化
更新教育觀念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先行環節,對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更新教育觀念的過程中,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一定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樹立全方位的教育觀念和終身體育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因材施教,注意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和特長,全面提高學生的運動知識技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復合型人才。
2.2 項目設置的多元化
近年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逐漸由傳統的固定班級制改變為選項課制,在項目設置上有了進一步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夠,一些被大學生喜歡而又實用的休閑運動項目并沒有在高校中全面開設。
通過調查統計,10所高校全部開設了籃球、足球、排球、健美操和武術傳統運動項目,而開設羽毛球、輪滑、游泳、跆拳道、藝術體操、形體訓練等休閑運動項目的高校在50%以下,網球、體育舞蹈和健美的開設率也僅為60%,說明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還是以開設傳統運動項目為主,休閑運動項目只是有選擇地開設。而從600名大學生的調查情況來看,小球項目和休閑運動項目還是非常受歡迎的,所以高校公共體育的項目設置應拓寬口徑,堅持傳統運動項目和休閑運動項目相互滲透、協調發展,體現多元化的特點,以滿足大學生的選項要求和學習興趣,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教學大綱的規范化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一定要嚴格遵循《指導綱要》的具體要求,明確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制定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評價,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指明方向。同時,教學大綱還要對學生應掌握的運動知識、技能、身體素質和能力的指標范圍及所要達到的標準進行詳細的說明,從而為高校體育教師進行教學提供有利依據。
2.4 教材內容的適用化
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材,大多以介紹各體育專項的技戰術為主,由于教材的競技性內容繁多,使用的語言文字較專業化,致使大學生在體育教材使用效果上并不理想。所以,高校公共體育教材的建設應該從學生的社會適用性出發,緊密圍繞新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改革的需求,盡量減少競技性過高的教材,適當增加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健身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和健身能力。除此之外,還應考慮從各地區、各院校的具體教學情況出發,編寫適應各地高校自身特點的校本教材。
2.5 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依據體育教學的特點,廣泛研究各式教學方法為自身教學服務。不僅要掌握傳統的語言法、直觀示范法、完整與分解法、預防與糾錯法、游戲法、比賽法;還要掌握現代化的程序教學法、發現教學法、表象教學法、領會教學法、掌握教學法等。通過自己堅實的知識儲備,合理有效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多邊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意識,發展學生個性、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并要做到因材施教。
2.6 考核評價的靈活化
貫徹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考核內容和方法應該靈活而富有彈性。不應以一次技術考試就判定學生的成績,應采用主觀評定與客觀評定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改變傳統的(達標+技評)固定模式,增加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評定,考核學生健身、實踐及創新能力的內容。在技術考核中對競技性要求過高的內容應適當降低標準。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全面評定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評定。
3 結束語
新時期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在保持原有課程優勢基礎上的理性改革,并不是盲目的、隨意的、胡亂的變革。構建新的課程體系,首先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尊重歷史、面對現實、展望未來。同時,必須要處理好兩個重要問題:其一,課程理念和課程體系構建如何以人為本;其二,課程體系如何通過改革實現整體優化。兩個問題之所以重要,因為前者關系課程體系改革以什么為目標和如何達到目標的問題,而后者則關乎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和成效。
【參考文獻】
[1]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M].北京:國家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2002.
[2]陳小蓉,顧淵彥.大學體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毛振明,賴天德.解讀中國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4]季克異.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國學校體育,2002(6):1-2.
[5]張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重視終身體育教育[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3):72.
[責任編輯:孫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