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老師:
我叫小磊,是一名員工的兒子,目前結交了一位同專業的學長。前些時我交了女朋友,學長卻因此特別生氣。不久后我和女朋友分手了,我和學長又變得形影不離。有一次他甚至說他喜歡我。但是,我很矛盾、困惑和不安。我不知道我們到底算不算是同性戀,到底該怎么辦?
小磊
小磊:
首先我要對你說的是,當人處在陌生、孤單的環境時,是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陪伴與安慰的。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表現。你剛剛來到一個新的環境,面對一切都很陌生,難免會覺得孤單,況且一個院校的男孩子就少,能夠和你一起玩耍的朋友就更少了,這時候你的學長出現了,給予你照顧和陪伴,你們天天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種習慣。因此當他疏遠你時你覺得很難過、不適應。
你通過學長的暗示和他平時的表現,你認為學長是“同性戀”,他喜歡你,所以導致你現在也很迷惑了,不知道自己的戀愛取向到底是什么了。你的學長我不了解,也不能夠去評價他的取向問題。但是就你來說,我覺得你有一部分是習慣,一旦你適應了和他在一起吃飯、學習、打球,當有一天突然這個習慣消失了,你肯定會不適應的。你目前的狀態可以稱之為“邊緣性同性戀”。邊緣性同性戀的表現形式酷似同性戀,但實際上只是一種過渡性的假性“同性戀”。一般以學生為主,進入青春期后,性意識開始覺醒,會有性欲望和性沖動以及隨之而來的身體和心理上的種種反應,使他們不得不控制這種內在的沖動,采取掩飾行為。弗洛伊德的觀點認為:“當你越是要控制這些本我的沖動,在自我意識里這些沖動就會變得更為突出。”但是,他們的學生身份使他們還必須壓抑它。因此,在壓抑了原始的沖動,情感沒有得到升華的時候,便選擇了類似同性戀的生活方式,以滿足愛與被愛的、身體與心理的需求。被欲望、焦慮、孤獨所困惑,急欲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以擺脫感情孤獨而進入同性戀的“邊緣”同性戀者,由于被這種不穩定、不安全、不被社會所接納的關系所困擾,往往感到很痛苦。
青春期是一個性取向方面比較混亂的時期,從混到序,就是一個矯正的過程。這個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找尋到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位置。在與同性交往中要把握好尺度,在與異性交往過程中要瀟灑自如,體現出男子漢的自信和奔放。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會比與同性交往困難得多,因此要克服自卑、猶豫和恐懼等不良的情緒。試著去與他人交往,小小的進步便是成功。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可以塑造你的個性、完善你的人格,彌補自身的不足。
第二,正確的認識與評價自己。那些羨慕、欣賞強壯健美英俊的同性的男生,主要是認為自己性格方面比較內向、柔弱,外表上看來也不陽剛。因而導致了混亂的性別取向,感覺自己比較像女生。實際上,這是一種心理不成熟的表現,要正確的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要不斷完善,發現自己的缺點要努力改正。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具有屬于自己的魅力,并走向成熟。
第三,要獨立不依賴別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擺脫依賴人的思想。依賴心理可以使人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還會使人缺乏責任感,人格上也會造成缺陷。誰也不可能一直陪伴你,早晚都會離開。因此要獨立,不依賴別人,有的時候需要一個人孤單一下,有助于成長。
第四,客觀、科學地認識“同性戀”。現實社會中現確實存在同性戀現象,真正的同性戀不會感到痛苦,也不想改變自己,也不會尋求心理幫助。如果不是自己刻意地去追求同性戀,只是有困惑,懷疑自己的情感,急切的想擺脫目前的處境,那么,改變是能夠做到的。因為,不少處于青春期的男孩子存在著“同性戀恐懼”,實質是對自己長大感到不安,對未來擔憂。這是青少年心理發展中正常心理變態的范疇,是易于矯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