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艷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去培養人,這些問題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實踐中就顯得更為突出。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了“推進協同創新”,并在“高等院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中將協同創新作為核心內容。由此可見,協同創新不僅是推進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有力依托,更是當前國家教育戰略調整的重點。必須從協同創新的思想認識高度上,以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為載體,從人才隊伍建設、協同機制構建,以及協同創新平臺的搭建上來為高等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協同創新源自協調理論,主要以協同創新方式來推進各主體間的互動與發展。從上世紀70 年代協同概念提出以來,德國學者赫爾曼·哈肯將其定義為“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的聯合作用及集體行為,結果是產生宏觀尺度上的結構和功能。”隨著對創新理論和協同理論的不斷研究,其內涵也在知識的創造與整合上逐步深入,如美國學者Chesbrough 提出的“開放式創新”概念,旨在從企業內外部創新要素的價值上來實現企業創新模式的開放與合作。由此可見,對于協同創新來說,其基本點在于實現對系統內各子系統的資源共享,并從共享平臺上融入溝通機制來協調整個系統有序協同的過程。我國學者對協同創新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特別是在組織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經濟領域的創新發展中,將參與者作為資源共享平臺的要素,并從多層面、多方位交流機制下來實現開放性、非線性多元主體的協同互助。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引入協同創新,將高校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并從協同創新中與高校思政教育形成統一的內在邏輯關系。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一是協同目標的一致性,從構成高校思政教育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利益目標來看,協同創新可以將高校思政教育部門、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學生三方作為優化組合的對象,并從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中來形成教育目標的一致性。二是系統協同的開放性,從系統的協同創新概念來看,各子系統需要從資源、信息的共享與有效溝通中來提升協同創新能力,作為相互獨立而又聯系的各子系統,高校思政教育協同創新是在大學生、思政教育者,及高校相關教育部門的協同參與中來實現的。因此,對于大學生需要從其內心訴求上來開展工作;對于思政教育者需要從創新平臺和空間的營造上來獲得幫助;對于高等院校教育部門則需要從多方利益協同上來為參與主體提供支撐。三是協同機制的協調性,系統資源共享與信息溝通需要從各子系統的協調上來順利進行,而協調性需要從相互配合、和諧一致的功能發揮上來推進共同目標。也就是說高校思政教育協同創新,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協調機制下,從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教育部門三方的平衡上來發揮各自的作用,從而為協同創新創造必要的條件。四是協同作用的非線性,作為協同創新運行方式的具體體現,在各子系統相互作用過程中,其功能具有非線性特征,也就是說不是各系統功能的簡單疊加,需要從非線性相互作用中來獲得整體協同效應。
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踐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并在人才培養、制度制定、政策實踐及理論研究中需要涉及大學生的多個方面,如心理健康、職業技能發展、創新人才培養等內容。因此,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研究,拆掉困擾高校思政教育的各種“壁壘”,其必要性體現在:一是有助于協調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多參與主體間的職能與角色,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協同創新的首要任務,并在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協調好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及高校思政教育部門三者的職能與角色。從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來看,思政教育工作者是主要承擔者,而其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和對策又需要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實際相結合。特別是在教育過程中,對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承擔的任務來說,更需要獲得高等教育相關部門的支持與調控,從人才體制的培養上來完善思政教育運行機制,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工作的良性發展;二是有助于協調高校思政教育各環節間的共生性與協同性,從協同創新的概念來看,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協同創新工作,需要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評價機制等多個環節進行協調,以促進各環節共同發展,協調一致。從功能最大化目標上需要調動各環節的積極性,并在發揮各自優勢上注重協作,優勢互補,特別是在凸顯高校思政教育整體功能上,更需要從協同創新機制上來統籌各環節的關系,為各環節的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提供保障;三是有助于協調高效思政教育多領域性的協同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涉及多個領域,如育人模式的創新、思政教育方法的創新、思政教育內容的創新等,而這些領域及各領域間的協同又需要從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發展中來推進。在育人模式上,借助于思政教育的功能,從專業教師、行政管理、大學生骨干及大學生黨員等參與中,發揮各參與主體的育人觀念;在引入思政教育創新方法上,需要結合高校思政教育部門與教育工作者,科學地選擇教育方法,滿足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訴求,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在思政教育內容選擇上,既要凸顯時代特色,又能兼顧學生個性,并從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上,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來實現協同創新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關系到人才培養的標準,特別是越來越多的高校在協調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及高校相關教育部門工作中,通過相應的體制、機制和觀念的創新,來實現思政教育領域內與其他各方的深度合作,創建協同創新管理團隊,構建協同創新服務平臺,以滿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目標的實現。
教育理念是推進教育創新發展的先導,也是一切創新的前提。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從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轉變上,必須打破困擾當前創新發展的各類因素,從目標的一致性、觀念的開放性,營造協同創新的管理氛圍,切實在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中,既能滿足其自我發展需要,又能從教育價值上實現高校與學生的共同發展。而忽視了各參與主體對教育目標的一致性認識,也就無法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協同創新有序進行。同時,在協同創新中,對于傳統觀念的轉變要堅持開放的理念,避免各部門及各成員間的相互封閉,特別是在大學生群體的主動參與性上,更應該從教育者、教育環境、教育信息等方面來把握創新發展的方向。以創新為關鍵來整合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優化思政教育工作創新體系,確保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有力轉變。
協同創新人才是推進創新活動的基礎動力,也是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目標的基本保障。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協同創新工作來說,積極組建具有跨學科、跨專業,擁有較高協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不僅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管理重點,也是提升各參與方戰略協同的關鍵。一方面將協同創新意識貫徹到各參與主體,并從工作實踐中保持較高的協同創新能力,加大對自身角色的定位,特別是協同溝通能力的養成,對自我位置的合理確定,確保與系統內各成員間的有效溝通,從能力結構、參與實踐平臺上實現對資源、信息的充分共享;另一方面注重對協同創新骨干人員的培養,特別是對領軍人物的明確,切實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中,從大學生群體中選出擁有協同創新能力的骨干,來增強協同創新隊伍的領導力量,更好地發揮協同創新骨干的輻射效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實現對人才的培養,而要實現大學生的全面成長,必須建立完善的高校育人機制。從國內外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可知,對于育人模式的構建,不僅需要高校各職能部門、工作者及學生的協同,還需要社會機構、家庭等方面的統合,也就是說,成熟的育人機制是多方共同參與,在協同合作中來確保高校教育質量的取得。協同創新評價機制的建設,是將協同創新活動作為評價的前提,并從切實可行的評價中來得到協同創新的預期目標。高校思政教育協同創新評價機制,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注重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并在評價實施過程中,堅持評價與反饋的協同,堅持思政教育與學生需求的協同,并從評價反饋中進一步優化和改善思政教育協同創新局面。
創新平臺是高校思政教育良性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增強高校各參與方協同創新能力的有力支撐。為此,在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中,應積極統合校內外各類教育資源,特別是從信息資源的共享上、互動溝通機制的建設上,與高校教學、管理、科研保持協同。一方面在教學平臺上,從師資隊伍與教學能力上來分享經驗,另一方面從校園信息平臺的資源整合中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管理服務。再者,加大對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戰略的調整,積極利用高校與社會各方面的創新資源和力量,注重發揮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深化資源整合力度,推進思政教育與科技、經濟間的相互融合,切實從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能力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總之,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創新機制,應從協同創新觀念的樹立,協同創新隊伍的建設,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協同創新平臺的搭建上,積極探索有益的協同策略,吸收和借鑒國際先進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究成果,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向更高水平提升。
[1]李月云,闞閱,趙東.協同創新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建設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05):65-69.
[2]李俊生.創新體制機制推動財政高等教育協同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2(22):23-25.
[3]鄭世珠.地方高校在協同創新中的定位與機制[J].中國高校科技,2013(0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