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紀勝芹
“數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月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中不僅要考慮數學的自身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在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生活問題走進課堂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切入: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首先是學習需求和學習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了解、掌握知識的主人。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科學、有效地創造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學生能迅速進入思維發展的“最近區”,努力在學生生活與數學之間建立一種相似或相對的聯系,這樣學生更有構建的基礎和探究的動力,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同時,指明探究的方向。
新課程提倡生活情景化,特別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幾乎每一節都有情景主題圖。如:第二冊第六單元“購物”呈現給學生的是文具商店貨架;三年級“對稱、平移和旋轉”單元則出示了許多美麗的剪紙……,教學情景圖的作用體現在數學知識生活化,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不知不覺中由內在興奮轉化為外在興奮,將參與欲望外化為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
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說,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本身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區域、認知限制以及學校具體教育資源的差異使得情景圖內容并不一定適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時,就需要教師根據本地、本校、本班實際情況和學生認知水平對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作適當的調整,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小小運動會》一課,設計教學時創設了設計獎杯和焰火晚會等教學情景,當問題和學生的經驗密切結合時,就能激發起他們探索與創造的興趣,并利用情景再現的方法,把抽象的相關的各種數學術語讓學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快樂的、有積極意義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新知。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實踐證明,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發,創設導入的情境,激發其學習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促進課堂良好開端的形成。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采用童話故事導入:首先,課件展示一只可愛的小猴子,并對學生說:“猴媽媽因為小猴子愛學習獎勵給它兩個大桃:說的同時小猴面前出現了一個大盤子和兩個新鮮的大桃子。小朋友們看,小猴子是不是很開心啊!隨后,小猴子就拿出一個桃子開始吃了,這時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么?學生說:“發現盤子里只剩下1個桃子了”。教師接著問:“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學生回答用1來表示,然后,課件演示小猴子拿出盤子里最后的一個桃子在吃,這時老師問:“盤子里還有桃子了嗎?該用幾來表示?小猴子不知道,小朋友們能幫助小猴子么”?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學生興致高漲,便積極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當中去了。
經歷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學習數學的方法。笛卡兒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通過不斷創設問題解決的情境,使學生不斷經歷“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認知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生活經驗啟發數學學習,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個性發現帶來的樂趣,使知識形態的數學呈現給我們的不是“冰冷的美麗”,而是“火熱的思考”。教師則因勢利導,“該出手時才出手”,通過“知識內化、方法掌握”的教學過程,增進學生數學理解和用多種策略解決生活問題的信心與能力。
現代教育形勢的發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學習也由存儲型向探究型變革,由僵硬式轉為開放式。教學手段日益豐富的同時,手段的采用也要因地制宜,因為即使是同樣的教學手段用在不同的班級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新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不但要緊扣課程標準,更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認知水平和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來組織教學。
說到教學手段,許多教師首先想到的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這也是新課標所提倡的。的確,多媒體教學手段內容充實形象,有“聲”有“色”,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了一個更大的時空范圍,使原有的模式化教材變為“開放的”、“參與式的”、“有個性和創造性的”活教材。然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學手段后都未能完全擯棄原先沿用的傳統的教學手段,可見教學手段的作用各有千秋,教師應合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使之從生活化入手,開闊知識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學習效率。變教學手段使用觀念為“需用方用”,而不是“為用而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由于課堂時間短暫,所以作業成了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成了創新的廣闊天地。學生在實際生活實踐中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也是對書本知識的一種印證、一種補充、一種體驗。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體驗。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學到的知識只有運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驗證,才是最終的學習目的。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了時、分、秒之后,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景:小剛7:00起床,2分鐘洗臉,3分鐘刷牙,把牛奶和面包一起放進微波爐里轉5分鐘,10分鐘吃完牛奶面包。15分鐘走到學校,問他能否在7:30分準時到達學校?通過這樣與實際結合的應用情景,既促進學生用所學的時、分、秒知識計算出經過時間,又在其中培養了學生如何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學以致用。
數學源于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很多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形,學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師盡量提供學習空間,使學生能把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