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馬靜
高校法律基礎教育的開展,其最終目的一方面是要讓學生懂法,另一方面也是要讓學生懂得守法、用法,并讓其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法,由此才能讓法律基礎教育成為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需要,才能將思政教育落到實處。所以,對高校法律基礎教育及其規律的研究對思政教育的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特定條件下,道德要求需要通過制度與法律手段實現。在我國,法律是對社會主義道德進行培養與傳播的有力工具,法律在確定道德要求與準則后,賦予道德以法的屬性,此為法律基礎教育的基本義務。道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具備和諧的法律環境。
例如,在美國,大雪過后,每戶美國人民都會走出家門鏟雪,他們不但會將自己家門前堆積的雪打掃得非常干凈,而且還會將周圍鄰居,甚至人行道的積雪也打掃得非常干凈。在這之前的很多年前發生了一件事,同樣大雪紛飛的一天,一個路人在一戶人家門前不小心滑到,導致粉碎性骨折,此病情在當時治療需要昂貴費用。路人一紙訴狀將這戶人家主人告上法庭,而且美國法庭也當機立斷,要求房主為這位路人的治療費買單。美國法院認為,路人滑倒骨折的根本因素就是房主并未及時掃雪。依照美國法律,若購置了房產,則房產周圍領域都屬于管轄范圍,因而有義務將其潛在危險消除掉。幾百年后的美國人基本上都忘了當年的案例,但他們已經將教訓轉化為習慣。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達國家在思考道德和法律問題及兩者內在規律與聯系對我國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值得對其進行挖掘與吸收。
法律基礎教育是一門社會實踐性強的學科,它的目標與本質,不僅僅是單純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是對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執行與運用法律。由此在法律基礎教育中就要求高校教育重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通過自主參加實踐活動,增強其內心感悟。而我國思政教育的不足與缺憾就是法律基礎能力的培養。所以,一定要將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落實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幫助學生形成做重于說的理念。
比如,一位在德華人留學生,看到一名婦女帶孩子過馬路時,馬路對面突然亮起了紅燈,于是她們就停下來,在綠燈亮了之后繼續行走,這名留學生非常好奇,因為當時馬路四周并沒有車輛經過,而那位婦女的回答也讓留學生震驚,“若繼續行走,不是在教育孩子可以違背交通法規嗎?”如此樸素的對話值得每個人深思。偉大的領袖列寧曾經說過,一打綱領不如一個行動。所以,若要將思政教育實效落實到位,首先必須倡導實踐重于宣傳的工作作風。
學生的法律意識并非自發形成,而是在階段性學習過程中培養與形成的。因而在具體法律基礎教育實踐過程中,應加強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歸納與探索,唯有牢牢把握規律性教育理念,才能規范有序地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由此可見,若要將思政教育實效落實到位,就必須注重思政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遞進性。
例如,本院校二年級的一個班中,因為多數學生都不喜歡學習,而且集體觀念嚴重缺乏,還有一些學生喜歡打架斗毆,是全院著名的差班。為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與學習能力,教師圍繞此目標將遞進目標分階段提出,以遵守校規、加強自律為學習目標,利用教育、督促以及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克服與改正不良習慣,對其紀律意識進行重點培養。對于學生集體觀念不強的情況,教師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性格與愛好設置歌詠比賽、籃球比賽等活動,以此加強學生的集體觀念。通過思政教育及法律基礎教育的結合,學生的集體意識得到增強。
思政教育與法律基礎教育的開展,兩者本身就存在協同發展與相輔相成的關系。思政教育中注重法律基礎教育遞進性,成效顯著,這對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不僅能夠引導學生重視實踐,重視動手操作能力,還能以此將高校思政教育落到實處。所以,唯有充分認識與遵循法律基礎教育遞進性規律,思政教育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戴春平.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模塊化改革——以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改革實踐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0(20):147-148.
[2]劉和忠,馬東薇.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問題及對策[J].高校理論戰線,2011(11):162-163.
[3]相天東.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實現途徑[J].教育與職業,2008(21):169-170.
[4]王易.開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需要正確處理的幾個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0):184-185.
[5]于慧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詩意化教學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7):199-200.
[6]褚義兵.探究高職院校法律教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07):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