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王瀅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是指高職院校在完成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從適應社會需求出發,依托其教學科研人才信息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在教育活動中向社會提供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培訓,提供技術創新推廣和服務,實施先進文化的傳播和輻射等向區域和行業提供的多方面服務。社會服務的形式主要包括人才培養服務、科研技術服務、培訓鑒定服務和技術咨詢服務。我院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在中央政府和江蘇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在學院制度和機制的引導激勵下,從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研發平臺建設,多元服務模式建設入手,積極開展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高職專業開展社會服務的形式包括人才服務、技術服務、培訓服務和咨詢服務等,無論采取哪種形式,教師的作用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師資隊伍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高職社會服務質量的好壞。高職院校教師大部分來自普通高校畢業生,缺乏企業一線生產實踐經驗和企業項目設計、實施經歷,其實踐操作能力普遍不高。而學術造詣又不如本科院校教師,缺乏主持科技研發的機會。因此只有培養出有扎實的理論功底,熟練的操作技能和較高科研水平的雙師型教師,構建一支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中青骨干教師為主要力量,企業兼職教師為技術支持,專兼結合的“雙師雙崗型”的教師隊伍,才能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近兩年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共安排多名教師企業進修,培養了大批高素質“雙師型”教學。依托研發平臺,讓教師參與企業科研項目,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
2009年中央財政支持建設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項目中,財政部、教育部明確要求高職院校要系統設計實施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等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船舶工程技術專業與企業合作,共同建設具有“內外優勢互補、校企合作聯動”特色的“廠校合一”校內實訓實習基地,開展人才培養、生產設計、技術服務等深度合作。完善和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企業頂崗性實習的有效機制,打造具有開放型、區域共享型的先進生產性實訓基地。
社會服務活動是由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和個人一起完成的,如果僅靠教師個人開展培訓服務、科技研究,專業社會服務很難有效地開展。只有組建科研創新團隊,借助研發平臺,有組織有規劃的推進項目研發,社會服務能力才能提高。
船舶工程技術專業依托與江蘇域海船舶設計有限公司、上海龍禹船舶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完善“現代船舶技術研究所”,組建一批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以研發平臺為載體,中青年教師和專兼職技術人員相結合的科研創新團隊。全面融合科研所的軟硬條件,有組織的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開展多項橫向、縱向課題和專利研發,為社會服務活動的有效開展搭建了產學研結合的良好平臺。通過科研項目研究提升科研團隊的水平,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目前“現代船舶技術研究所”已能夠獨立承接大型船舶的生產設計能力。
目前,高職專業社會服務的模式還比較單一,主要是為企業員工開展技能培訓和小規模的技術咨詢或服務,而且大多技術服務只停留在理論研究上,開展不深入,其研究成果不能有效提高企業生產力,為企業帶來明顯的效益。因此要提升高職專業社會服務能力,拓展社會服務的形式,開展多元服務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結合示范專業建設,發揮專業三大優勢,開展多元服務模式。(一)發揮專業優勢,完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的功能,建立造船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站,為造船行業和企業提供形式多樣的造船新技術和高技能培訓及職業技能鑒定。為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轉型升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待業人員的就業等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二)發揮教學資源優勢,通過網絡、遠程教育、函授等多種形式,為造船類專業的中職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在崗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機會和條件。通過對口支援同類院校,為他們培訓師資和學員,并指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建設。(三)發揮技術優勢,依托現代船舶技術研究所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將取得的知識產權和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帶動行業企業和社會的發展。
目前,高職院校已開始意識到社會服務的重要性,開始將社會服務作為辦學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但高職院校的教師授課任務繁重,還有一定的科研工作量要完成,教師認為參加社會服務會占用個人課余時間和分散個人精力。而且即使不開展社會服務活動,也不一定會影響到教師的評職晉級和收入待遇。因此,教師對參加社會服務缺乏積極性。為激勵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提高服務意識,我院先后出臺《社會服務活動經費管理辦法》、《雙師雙崗型教師認定與管理辦法》、《中青年骨干教師選拔與管理辦法》、《專業學術帶頭人選拔與管理辦法》等文件。
[1]許黎英.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模式探究——以紹興市高職院校為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5).
[2]顧準.關于高職專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2(29).
[3]楊玉春.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3).
[4]傅彬.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