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楊繼杰 王忠孝 孟雅杰
當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在于企業內部科學而有效的管理,一套完善而又嚴密的內部控制制度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為了加強和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2010年4月我國形成了一套內部控制規范體系。以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為核心目標;堅持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應性和成本效益五大原則;涵蓋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內部監督五大要素;包括了企業的內部組織架構、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社會責任和企業文化內部環境的建立,資金活動、采購業務、資產管理、銷售業務、研究與開發、工程項目、擔保業務、業務外包和財務報告九個控制活動,全面預算、合同管理、內部信息溝通和信息系統四種控制手段的成熟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自從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兩家證券交易所分別正式掛牌以來,國內上市公司目前已達到近3000家,在短短的二十幾年時間里經歷了快速的發展,其速度令歐洲和北美一些發展成熟的資本市場驚嘆。而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是否科學合理和有效對上市公司提出了艱巨的考驗,隨之而來的企業內部管理問題凸現出來,我國也針對國內的企業出臺了相應的法律進行建立和健全企業法律制度,而上市公司是我國最為成熟和發展迅猛的龍頭企業。因此,關于各項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一般先在上市公司試行、執行。
就企業內部控制框架結構的建立,我國從未停下腳步,1996年6月17日,財政部發布《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要求各個單位進一步建立健全包括但不限于內部牽制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1996年12月,財政部發布《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九號——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要求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時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審核;1997年7月,財政部發布《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管理辦法》,要求各單位建立并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和其他內部會計管理制度,保證會計工作有序進行;2004年底和2005年6月,國務院領導就加強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問題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財政部,由財政部牽頭,聯合有關部委,積極研究制定一套完整公認的企業內部控制指引”;2008年5月22日和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國資委、銀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在北京召開聯合發布會,分別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十八項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擴大到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礎上,擇機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時,鼓勵非上市大中型企業提前執行。標志著適應我國企業實際情況,融合國際先進經驗的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建成。
貫徹執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是企業進行合法經營的先決條件。完善的內部控制,可以對企業內部的任何部門,任何環節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對所發生的各類問題能及時反映,及時糾正,從而保證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得到有效的執行。
正確可靠的信息是企業經營者了解過去,控制目前,預測未來,作出決策的必要條件。內部控制通過制定和執行業務處理程序,科學的進行職責分工,有效的防止信息收集,處理錯誤和弊端的發生,保證會計信息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其有效的使用
完善的內部控制能夠科學有效地監督和制約財產物資的采購,計量,驗收等各個環節,從而保證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并有效的糾正各種損失浪費現象的發生。
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夠合理地對企業內部的各個職能部門和人員進行分工控制,協調和考核,促使企業各部門及人員履行職責,明確目標,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序,高效的進行。
通過制定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盡量壓縮,控制成本費用,減少不必要的成本費用,求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創造更多的社會效應。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已經不是以前單純的內部審計所涵蓋的內控內容(不相容職務相分離、授權審批),已經將企業會計核算中的財務報表編制和披露,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公司治理、籌資管理、投資管理、成本管理、風險控制和評價體系,經濟法中的公司法、合同法融入其中,形成一套以防范風險和控制舞弊為中心,以控制標準和風險評價標準為主體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上市公司在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下,強化內部約束機制,資產管理體制避免資產流失,防范企業風險,強化信息溝通,形成優秀的企業文化。
[1]劉帆.現代企業內部控制概論[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7.
[2]楊忠智.國有上市公司組織變革與內部控制研究[J].財會通訊,201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