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徐彬 鄭彤
長時間以來,職業學校與用人企業之間仿佛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鴻溝,這就是書本知識與實踐技能之間的差距。如何在學校與企業之間搭建橋梁,實現學生從課堂到廠房的“無縫連接”,是真正考驗一個職業學?!肮Φ住?。齊齊哈爾鐵路工程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探索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不僅實現了“自我造血功能”,解決了資金難題,而且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生產環境和產、學、教一體的教育教學環境,拉近了學校與企業的距離。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是我國北方重要的裝備制造工業基地,這里不僅有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齊齊哈爾第一、第二機床廠、北車集團齊齊哈爾軌道裝備有限公司、齊齊哈爾北方和平機械廠、齊齊哈爾鐵路工務機械廠等大型制造業國有企業,還有齊齊哈爾紅旭達科技有限公司、齊齊哈爾華胤鋼結構有限公司等知名度很高的民營企業,其它各類中小加工制造企業更是星羅棋布。技術工人崗位需求量增大,這給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帶來了發展機遇,也對機電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教學過程非常特殊,加工設備多樣、結構復雜,生產加工過程變量多,實習課程中需要耗費大量材料、刀具,需要配備各種量具,實習費用極高,實習實訓高投入、高消耗已成為制約專業發展的瓶頸。因此,開展校企合作創辦生產性實訓基地,成為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生產性實訓基地除了必要的硬件設施以外,還由實訓車間、編程室、資源平臺、電子教材、視頻教學課程、網絡課程、仿真實訓軟件等組成,是一個立體化、全方位的教學環境。在保證資源豐富、形式多樣、使用方便的同時,探索校企合作建設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模式和保障機制,促進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從而在培養目標和教學過程上確立專業的鮮明特色。
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新設備、新技術的涌現,對技能人才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有了新的要求。我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生產過程中實際加工產品的能力,適應企業操作崗位的要求,從而為齊齊哈爾地區裝備制造業轉型發展提供技術人才支持,也為本地區中職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深化改革進行前瞻性探索。
學校為了順應地域經濟發展對機電人才的迫切需求,開辦了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增加了加工制造專門化方向。為此學校領導專門組織專業教師、企業專家等,對機電類專業發展開展市場調研和發展規劃論證,最終確定了人才引進與培養、加大實訓基地建設、創新教學模式和基地運行機制的三步策略。
建設之初,從兄弟院校引進一名在數控方面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高級教師,該教師曾在德國經過專門培訓,指導的學生參加國家數控技能大賽榮獲過二等獎,學校委以重任,破格提拔為實訓基地及教研室主任,同時聘請合作企業6名能工巧匠為兼職實訓實習教師,參與到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并指導學生實踐訓練,教師與技師形成高低搭配教學團隊,教師的理論與技師的實踐能力互相取長補短,相互提高,形成理論新、技能強、水平高的雙師隊伍,這些為順利實施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提供了人才保證。
兩年來,學校利用中央財政和黑龍江省配套的資金按照實際生產標準購置加工設備,并通過廣泛校企合作積極與哈爾濱鐵路局工業總公司齊齊哈爾工務機械廠等企業進行溝通、交流與協商,成功地將兩家企業設備引進學校。
目前,我校生產實訓基地已經形成規模,具備一定的生產能力,能夠承接社會各類生產任務,從而為學生的生產實訓提供設備保障。
學生不再單純地到教室里上理論課,而是深入在車間里,進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生產即實訓,實訓即生產”,讓學生參與整個生產過程,實習指導教師將每項生產任務作為一個項目開展教學,現場講解分析,解決圖紙上和加工工藝上的技術問題。生產性實訓教學實施過程,將“工”與“學”、“教”與“學”有機結合,使教學從課堂直通車間,學習與就業順利接軌,讓學生逐步提升適應能力,不斷積累工作經驗,順利進入職業生涯,盡快向員工角色轉換。
基地建設初期,實訓需要的材料和資金嚴重不足。實訓基地不等不靠,以賒購材料加工低端產品開始,維持后續生產所需的費用,再不斷的擴大產品種類,隨著學生加工水平的提高,教師經驗的積累,訂單種類也不斷的豐富,利潤逐步積累,產生的效益可以維持實訓基地的正常運轉,形成投入與產出的良性循環,實現真正的造血機能。
目前,由機電類教師、技師、優秀學生為主導的實訓基地可以承攬更多的精密度高的高端產品,這些高附加值產品帶來豐厚利潤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社會知名度。
學校、各企業及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三個方面密切合作,深入剖析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內涵,探討基地建設的目標、原則及措施,最終確定了“校企共建共享”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為基地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為了能夠將企業真實的設備、工具、環境、任務引入實訓基地,通過以產品生產為載體的過程,實現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校企雙方在基地建設資金、設備、人員上給予大力支持。
通過校企合作組建高水平的建設團隊,吸納素質優良、敬業奉獻、責任心強、業務水平高的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邀請機電行業專家、學?;刎撠熑?、職業教育專家給予指導,為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在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學校制定了《齊齊哈爾鐵路工程學校校內外實訓基地管理辦法》,形成制度先行、標準先行的建設機制,完善教學關鍵崗位津貼制度,并將基地建設納入學校教學工作獎勵條例,同時引進了企業文化,建立完善的實訓基地各項管理規范和規則制度,為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創造良好氛圍。
設備的增加與更新,使基地的生產能力有所擴大,實訓項目有所增加,每個學期安排學生實習實訓由原來912人天的增加到2090人天,還增加了數控銑床、數控加工中心等項目。
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校企互為掛牌,成為了三家企業新工人崗前培訓、訂單培養基地,解決了企業培訓職工無場地、無師資的困難。
生產性實訓基地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對接“產業”、“崗位”和“技能”的可能性。生產性實訓基地推行企業化建設和管理,以生產任務做為實訓項目,以普通機械和數控設備加工的生產工藝流程和操作為主要實習內容,承接了中國一重、齊齊哈爾北方機器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的機械零部件加工訂單。將實際的企業生產環境引入到教學環境之中,縮短學校與企業的距離,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學生實訓時,采用以生產代替實訓,達到能夠不需要學校后期投入,實訓基地能夠自行運轉,為學校節省了大量的實訓材料費、工具費外聘教師工資費、水電費、設備維護費,形成了自我造血機能的良性循環。
可以看出,生產性實訓基地就是一個窗口,讓我們學到企業的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學生通過實訓養成了嚴謹的工作作風,較高的工作技能,畢業后就能成為企業的優秀員工。目前,我校的機電類專業的畢業生深受企業的歡迎,每個畢業生都有多家單位可供選擇就業,呈現畢業生供不應求喜人景象。
打造一支專業技能強、教學水平高、綜合素質優,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專兼職結合,有豐富實際工作能力的“雙師”教師隊伍是實施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教師通過深入到“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現場實踐鍛煉并承擔實訓指導,不僅具備“雙師”素質,而且全面提升了專業教學隊伍的整體水平。
學校鼓勵專任教師利用生產性實訓基地參與企業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我校機電類專業教師參與了“車磨車床控制系統的抗干擾控制”、“軸端鉆孔攻絲機的PLC控制”、“普通車床的數字化改造”等多項技術革新項目,充分發揮了專業技術理論的指導作用,也獲得了非常寶貴的實踐經驗。通過兩年的建設,使本專業教師成為處于全省領先地位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團隊。
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功能不僅要滿足實訓教學和產品生產需要,同時也要為行業培訓、技能鑒定、新技術推廣、教師科研等服務,在一段時期內,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