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黃穎 汝曉艷 郭香敏 楊立鋒
應用型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重點加強的一種高等教育類型,是以培養人才的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的。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強調“統一”,重視知識的掌握,對于能力的鍛煉和培養不夠,隨著應用型教學發展的需要,也出現了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以分組教學、現場教學較為突出,以學生的情況來看,任何一種組織形式都沒有較好的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進一步探索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需要給予更高的重視。
目前的應用型教育,各高校比較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等,加強此類能力十分必要,通過了解畢業生在用人單位的情況,以下幾個能力也是需要重視起來的。
1.自我評價的能力:在傳統的義務教育制度下,很多學校和家長都只注重學習成績,以學習成績高低作為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導致很多學生忙于學習,對自身的特質和潛能沒有了解,在選擇專業和工作的問題上,也只是聽從父母的意見或者選擇社會評價較好的行業、崗位。而事實上,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想要能夠獲得內心的愉悅和成就感,都需要對自己有合理的認識和評價,包括自己的特長、自己內心的向望、比較突出的操作技能等。
2.持續探究的能力: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完成任何一項任務或者解決一個問題,都會涉及到多個方面的知識或技能,很多時候遇到難題,經過學習研究無法解決,隨后就放棄或馬上求助他人。長此以往,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弱。保持探究的愿望和行為對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十分重要。
3.敢于創新的能力:學習過程中,極少學生會提出新想法、新創意、新工藝。一方面是學生的思考容易受教材和常規知識的限制,另一個方面就是持續探究力不足,不能獲得足夠的知識做基礎去驗證自己的設想。現代發展,信息量大且更新快速,敢于并能夠創新,是十分必要的能力之一。
4.合作溝通的能力:表達能力看似每個人都具備,基礎教育也會重點培養。但是實際的工作確實存在不少工程技術人員無法有效表達或溝通。所以,按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在未來就業的崗位上,應用型人才不僅僅需要解決技術問題,而且不僅僅是一個人解決問題,所以表達是否準確、流暢,會直接影響工作的效率。溝通能力有所提高,也直接會增加合作的默契,提高工作的效率。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施教人員(教師)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動、聯動等教學方式。目前的高等教育,幾乎全部高校都提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而應用型高校還題出加強技術應用和實踐能力的鍛煉;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學、教材、實踐安排都在進行相應的改革,目前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有以下幾種:
1.傳統的課堂教學:就我國來說,任何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還必須以班級授課制為最根本的基礎,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一般包括五個步驟: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這種教學結構在具體實施中,對學生是統一要求,很難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得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發展。
2.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并存,以分組教學最突出:教學永遠是一個形式多樣的動態結構,教學組織形式應該多樣化。由于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提供的條件及對教育培養人才的數量與質量提出要求的不同,目前,除課堂教學及其補充形式和個別輔導外,比較有影響的組織形式有分組教學,仍然是以班級為單位,通常3-4人劃分為一個學習小組,對于知識的預習、學習、回答問題等,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工程教育重視現場教學:涉及工程技術方面的教育教學,各高校除進行定期、定量的實習外,會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實習單位,進行針對性較強的教學,如車床操作等;針對性較強,但是與知識聯系、學習不容易控制,應用范圍受限。
學校基于鍛煉和提高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實施改革:
1.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我校積極開展合作性學習的理論教學組織形式改革,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學習,團隊內成員合作,團隊與團隊之間進行競爭;通過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團隊式學習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理論導學、學生自主學習、合作研討、團隊競爭等組成,這樣可以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課外學習和思考,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學會學習的能力。同時,在團隊合作中,除了必要的合作能力,合理的分工是順利合作的前提,而合理分工,就需要成員對自己有合理評價,自我評價能力、合作溝通能力都顯得十分重要。
2.完善考核方案,提高學生能力:詳細嚴格的考核方案是提高學生持續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從我校歷屆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少數學生自控力較強,能夠認真思考、搜集信息去完成前置的問題;多數學生仍然需要教師的督促與考核,以考核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程度為標準,鼓勵學生的批判思維、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注重學習的過程性評價,而不僅僅是對學習結果的評價。
3.按學生發展需要調整課程安排:如果學習之初就從抽象概念開始,往往難以喚起學習熱情和渴望。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努力學習,需要外在的考核更加需要內心學習欲望,這就需要先具有專業相關的感性認識。針對這一發展特點,我校進行了課程調整:入學后,進行職業前瞻教育,讓學生認識專業、專業一般涉及的崗位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主要以參觀、講座、任務(實踐)訓練、匯報答辯等形式完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
[1]夏葳,當代教學組織形式的困境及其出路[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9):93-94.
[2]蔡寅亮,教學組織形式創新的方法論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