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生
(江蘇省射陽縣盤灣中心小學)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日新月異,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缺失,已是數學教學面臨的一大問題。尤其是小學生,因其年齡小,認知能力差,學習數學的情感更為貧乏,究其原因:現代社會信息及傳播形態遠優于教師課堂教學的組織和表現形態,這就導致學生對非主體學習內容熱情高漲,對主體學習內容情緒低落。因此,從兒童身心特點出發,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是數學教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呢?筆者在10 多年的數學教學中得出如下體會。
從心理學角度看,認識事物是一種心理行為,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認知心理越貼近,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的情感就越真切,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數學學習內容的呈現,絕大多數是伴隨情節出現的,情節對學生認知的沖擊力與情節的情趣性密切相關,當學習內容的情景與學生的認知興奮點吻合時,便會引發學生注意和主動參與。學習內容的情景化,就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用情節“包裝”,使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從“分離”回歸到“融合”,從而讓課堂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
因此,教學中盡量利用學生的生活經歷,將生活經歷轉化為學習情景。如在教學《小數加法》時,利用多媒體手段出示本班某同學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后再出示一些學生喜歡的商品,標上單價(用小數表示),該同學選購其中兩件商品,請同學們幫著算一算,要花多少錢。然后再請同學們自解,在此體驗中再得出相同數位相加的算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種要素都是學生曾經體驗、經歷過的,學生看到此題,會產生一種親切感、熟悉感,易于激起學生共鳴,產生積極的認知心理。
精心選擇學生喜愛的內容,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演繹為學習情景。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創設了如下情景:“六一兒童節”學校舉行投球比賽,同學們圍成一個長方形隊形,向放在長方形中心的球筐中投球,看誰投中的次數多,你認為這樣比賽公平嗎?這一教學情景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情感,學生準確地描述了“要圍成圓形隊伍,把球筐放在圓心位置,比賽才公平”。在此基礎情景的操作,從“公平”出發,對“圓,一中同長”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認識。這種情景化的虛擬活動架起了教學目標與學生認知心理之間的橋梁,實現了兩者的融洽。
活動從廣義上理解,一般指主體身心參與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學生積極能動地獲取信息的過程,具有感性實踐與心理過程相聯系的特征,包括觀察、描述、實驗等。學習過程的活動性主要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操作性體驗活動。操作體驗活動,其價值在于容易產生群體心理效應,也就是個體在群體的同一實踐活動行為中會出現一種較一致的心理需求,形成相近的活動行為,即“從眾行為”驅使下產生積極的群體心理。增強學習過程的活動性能更有效地培養全體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動手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關注、探求學習內容,促使學生在積極感知數學對象的過程中觸及數學學習的本質。如找出長方形的對稱軸,一個極其簡單的操作活動不僅達到了學生人人參與研究的目的,而且將學生易于混淆的概念揭示得清晰明了。
要精心設計研究性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增強活動的實踐性和探索性。如在數學《圓的認識》這課后,設計如下研究性的學習課題:學校要改造一條下水道,并且安放若干個井,如果讓你來設計井蓋,你將設計什么形狀的?請同學們通過制作井蓋模型,實踐證明,寫出數學小論文。這樣的活動更符合學生對數學價值的追求。
要精心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如課前調查活動,課后運用知識的綜合實踐活動等,將學生的學習操作活動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學生對于這樣的活動興趣濃厚,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高。增強學習過程的活動性,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數學教學時以練習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久而久之,學生會感到數學學習單調而枯燥,從而產生厭倦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追求藝術性的教學風格。只有藝術性的課堂,才是學生充滿情感的,課堂,一旦學生有了積極的參與,就會形成對教師的期待,知識的渴望,就會激發創造的欲望,就會從“樂學”到“會學”再到“學會”。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培養、鼓舞。”教學行為的藝術性應在注重語言、體態、激情等藝術效果的同時重視藝術策略的探索。
善于生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情趣盎然的數學小活動,開展情趣數學游戲活動。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教師課前帶領學生玩了一個游戲,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一門打靶大炮,學生按動電腦鍵任意調整炮桿角度,瞄準目標,炮擊目標,完成一次炮擊后目標會自動變換位置。學生再次調整炮桿角度,繼續開炮。在多次反復操作中,時而命中,時而不中,驚嘆聲,惋惜聲相互交織,炮桿高一點、低一點的指揮聲此起彼伏,真是其樂無窮。在課堂上適當增加一些情趣,原本相對枯燥的數學學習就變得快樂起來。
樂于生情。每個學生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接受程度有快慢之分,回答問題也有正確錯誤之分。賞識優秀生是一種自然心理,而賞識學困生則是一種教學藝術和智慧。對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教學中,以鼓勵、引領、肯定等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以人文關懷,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適時生境。教師設計的“常態課”會“落入俗套”,學生每天面對“常態課”也會產生“審美疲勞”,課堂上學生常常會出現精神煥散的狀態。這時,教師在適當時候“浪費”一些時間,給課堂適度加點“佐料”,如開個玩笑,講個笑話等,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把學生的思緒拉回學習的軌道上來。
總之,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既是一種藝術,更是一門策略,具有豐富的實踐性和創造性,教師只有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才能使學生自覺學習,不斷提高自我,不斷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