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東陽木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 多年發展歷史,居中國“四大名雕”之首,被列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促進木雕文化和技藝的傳承,提高民族文化藝術和民間工藝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我院于2008 年開設木雕設計與制作專業。整合當地文化資源和人才資源,探索和實踐“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搭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民族文化藝術和民間工藝技能教學平臺,使職業教育與傳統學徒制良好結合,取得了明顯成效。
現代學徒制是產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載體和有效實現形式,也是國際上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和主導模式,它通過校企合作與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在國際上的研究和實踐已有很多成功范例,國內正在不斷地探索與實踐,推動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東陽木雕作為傳統藝術,其傳承方式主要以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為主,通過拜師學藝,十年方有所成。在東陽木雕行內就有這么一句行話:“三年學徒,四年半作,十年出師。”可見,學成時間之長。傳統的師徒相承有其可取之處,但這樣練就的是手藝高超的雕花匠,雕工很好,但他有缺陷——缺乏創新。為此,我院在吸收傳統師徒相承優點基礎上,吸取國內外實施“現代學徒制”的成功經驗,通過對專家及相關企業的調研,對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進行反復的研討和論證,并經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針對木雕人才培養的實際,形成了適合木雕人才培養的“2 +0.5 +0.5”的工學結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木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通過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調研,并聘請木雕大師和企業負責人與專業教師進行深入探討,不斷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確立“2 +0.5 +0.5”人才培養模式,制訂完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并建立木雕實訓基地,為人才培養打好基礎。所謂“2 +0.5 +0.5”人才培養模式,即前二年在校,學生進行工學交替,實行半工半讀,不僅要進行系統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教育,又要進行雕刻技能訓練,改變了以往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知識與能力相割裂、教學場所與實際情境相分離的局面;而后半年,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加深對雕刻技術和傳統的雕刻藝術的認識,熟練地獨立完成或參與作品制作,并在具體的工作中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盡快適應崗位。最后半年,回校進行畢業創作,通過獨立設計作品到完成制作并通過畢業答辯,全面反映學生在作品設計和制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和木雕工藝技巧的能力,創作出較高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的作品。“2 +0.5 +0.5”的人才培養模式,改變過去傳統的口手相傳,學藝時間長,只注重技藝傳授的“師傅帶徒弟”的單一技能培養模式變為科學系統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綜合培養模式,使木雕人才的素質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
為了更好地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
由于我院的《木雕設計與制作》專業是國內高校唯一的木雕專業,開辦之初,沒有現成的教學模式可供借鑒,因此學院通過反復調研,根據其他專業的辦學經驗,首先在教學團隊建設上下功夫,聘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木雕藝術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擔任專業負責人,并聘請其他10 位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木雕大師為兼職教授,同時招聘了12 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木雕能手、工藝美術師和技師作為專業教師。他們與學院的其他課程教師根據高職教育理念和行業人才要求,共同探討和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設置,并通過實踐形成了較為成熟有效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模式,已培養出四屆受企業歡迎的畢業生。
木雕專業的教師隊伍,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來自大專院校畢業的專業教師,一部分聘自木雕企業的專任教師,還有一部分則由木雕大師們組成的兼職教師。在教師隊伍建設上,針對科班出身的教師技能水平弱和來自企業的教師理論水平弱的特點,實行導師制和集體備課制等方法,并通過教師間的互學互幫、取長補短,提高理論和實踐教學水平,培養教學所需的“雙師型”教師。特別是來自企業的這些能手、技師們,他們是實施現代學徒制的主體,關系到現代學徒制實施的成功與否,因此學院通過公開招聘和選拔,加強培訓和指導,通過傳、幫、帶和自己的不懈努力,理論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真正做到既是教師又是師傅。在實訓工場,每班配備2位專任教師,充分發揮他們的技能優勢,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一對一、手把手地指導學生進行木雕設計與制作實訓,效果良好,得到了學生們的充分肯定。而這些大師作為兼職教師,站在行業的至高點,引領行業發展,指導專業改革,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出謀劃策。他們為學生進行木雕設計與制作的理論傳授,并進行實訓、頂崗實習、畢業創作等指導,及時引入行業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以實現專業教學的職業性、適應性和先進性的統一。通過幾年的培養和鍛煉,已經形成了一支職教特點鮮明、業務能力強、專兼結合的教練型教學團隊。
由于木雕專業國內高校唯一,因此沒有現存的課程體系設置可借鑒,更沒有現存的教材,只有一些木雕相關的參考書,為此,我院專業教師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木雕人才培養實際,根據木雕專業學生所需知識和技能以及木雕人才職業成長規律,結合行業標準,以“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實崗培養”教學模式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并制定課程標準。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設置了《木雕基礎》、《工筆白描》、《木雕制作工藝》《木雕設計》等四門核心課程及《雕塑基礎》《計算機木雕輔助設計》《電腦雕刻》《中國古典詩詞鑒賞》等相關專業課。針對專業教材缺乏的具體實際,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摸索、總結和完善,從無到有,先后編寫和出版了《木雕制作工藝》《木雕實訓圖譜》《工筆白描》《電腦雕刻》等教材,保證了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6 年的教學實踐,木雕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不斷完善,做到專業課程內容與木雕行業職業標準相融通,課程模塊與崗位能力相一致,課程內容與生產實際相一致,校內實訓與企業工作相一致,校內課程考核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相一致,并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
堅持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突出實戰和應用的辦學路子,依托企業、貼近需求,建設和加強教學實訓基地,現建有木雕技藝校內實訓基地和10個校外實訓基地,搭建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能教學平臺。
充分利用技能教學平臺,實行工學結合、實崗培養,學生從入學開始就采取半工半讀、邊學邊做,突出東陽木雕傳統特色,突出木雕制作工藝核心能力培養。實訓項目結合市場需求,按照生產實際、按照學生未來崗位的任務,編制訓練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訓練,通過實訓完成一個個產品,推向市場,達到了學生校內實訓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課堂與實訓地點的一體化。這種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教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索知識、鍛煉能力、積累經驗,從而形成職業能力。
學生大一階段的木雕制作訓練實行項目化教學,訓練內容從山水到花鳥再到人物,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進行雕刻制作的系統性訓練。從大二開始,根據每年一屆的學生技能大比武所產生的優秀設計作品,結合市場營銷情況,選取樣品由學生進行產品制作,真正實行產教融合。同時,利用校外實訓基地,加強校企合作,承接部分外加工任務,由專業教師把關,有目的的選取典型的、有技術含量的木雕產品,進行來料加工,做到產學一體化,使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完成了生產加工任務,既訓練了技能,又加強了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培養,使學生更貼近企業的要求。
大三前半年,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和其他木雕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在得天獨厚的木雕傳統文化氛圍中,在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中,按照企業標準要求進行木雕設計與制作,提高學生的設計與制作技能及創新能力,同時體驗企業文化,培養基本職業素養,使他們能更快地適應崗位。頂崗實習期間采取教師和師傅“雙師”指導,考核實行學校與企業共同考核,更好地反映學生的實習情況,促進學生實習和技能提高。
學生通過3 年時間的培養,經過系統的高職專業教育,提升了木雕人才的全面素質,成為技能突出、有較強創新能力的木雕人才。學生創作作品充分反映出觀念新、題材新、構圖新、手法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木雕大師們對此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他們認為三年的高職培養達到了傳統培養六、七年的水平,使高職畢業生的技術與職業能力普遍達到中級工職業資格水平,并有少部分達到高級工或技師的職業資格水平,充分說明了“現代學徒制”木雕專業人才培養途經的有效。
通過近六年木雕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促進了行業、企業與學校的深度融合,促進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推進“雙證融通”,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得到了木雕行業、企業的充分認可。
[1]王振洪,成軍.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2,(08).
[2]謝俊華.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13,(16).
[3]姚燕芬,潘建華.關于校企合作新模式——現代學徒制的思考術[J].當代職業教育,2014,(1).
[4]田巨,王艦.行業標準框架下現代學徒制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3,(12).
[5]黃靜.現代學徒制是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J].當代職業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