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耀輝
(遼寧工程職業學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由此可見,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必須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人才”,指“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創新人才,我們認為是在某一方面有創新才能或創新本事的人。結合職業院校特點,我們從理想、品格、知識、能力、思維等幾個方面對職業院校創新人才進行分析,其要素主要包涵遠大的抱負,復合的知識結構,高尚的道德,多元的能力,產生創造性的思維等。
職業院校要深化管理體制改革,積極進行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通過運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積極貫徹質量方針和目標,細化量化各個指標,成立質量管理辦公室,加強質量監督管理,深化跟蹤反饋,及時發現并對問題進行整改。要引入6S管理模式,進行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為核心理念的管理,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要深化績效管理體制改革,將質量管理與績效考核銜接,進行質量問責,與相關部門人員崗位津貼掛鉤。
職業院校要加強專業建設,積極申辦省級大師工作站,聘請大師到校進行實踐指導,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帶領教師開展創新實踐教學,提高教師素質和水平。要積極組建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請行業企業專家能手為專業建設、教學改革、校企合作等提供建設性意見,保證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積極推進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布局對接、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標準對接、實訓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實現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職業院校要積極探索開放式辦學模式,引進德國先進的“雙元制”教學管理方法,采取德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組織教學,聘請德國行業企業專家和師傅來校指導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參與教學模式改革,指導進行德國職業技術資格認證。
職業院校要更新教學方法,積極推廣“教、學、做”一體情景教學法,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先進的教學方法,積極推廣信息化教學手段,增加多媒體教室,舉辦課件大賽,組織師生參加國家、省市信息化教學大賽,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培養質疑精神,進行發散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職業院校要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做好頂崗實習工作,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水平,有針對性地選派教師到企業實習培訓,提高實操能力。要結合企業需要設立校企合作企業冠名班,適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宣傳企業文化,使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工作,實現良好對接。
職業院校要組織師生參與各種創新實踐活動,激發創新動機,活躍思維,在活動中培養創新意識,形成創新思維,養成創新習慣,進而使師生創新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可以組建創新團隊,根據實際開展教師教具制作比賽、優質課競賽、教育軟件大賽等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各類科技創新興趣小組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業孵化基地,激發學生創新興趣,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形成創新成果。
職業院校要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動搖,要將人力資源、財力等向教學一線傾斜,激發教師成就感,提高使命感,把教書育人當成事業,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充分奉獻自己的才智。要充分拓展校外實訓基地,與企業合建創新人才實訓基地,由企業技術骨干和學校教師共同完成技術研發工作,促進師生創新能力提升。
職業院校要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要給校園文化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建立文化長廊、設計文化景觀,建設校園電視臺和校園廣播,懸掛標語,增設宣傳欄,召開藝術節,組織社團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新人才育人環境,促進創新人才培養。
職業院校要深化教學改革,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將創新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引入學分制,進行輔修課外創新實踐學分,對于開展創新創業的學生納入綜合素質指標測評體系中,與評先選優掛鉤,進行重點獎勵,并始終貫穿于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制度化,不斷規范化、科學化。
職業院校要改革傳統考試模式,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目標,增加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考核,建立用人單位、學校、學生三方參與的多元科學評價體系。制定創新人才質量認證體系,對符合創新人才量化指標的學校建立創新人才培訓基地,引入第三方評價主體,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權威性。
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積極進行創新探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理論和順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努力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自覺肩負起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重任,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
[1]張桂敏.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途徑的分析[J].職業時空,2009,(2).
[2]萬冬娥.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
[3]劉智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實施要點[J].中國大學教學,2011,(1).
[4]董美玲.高校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6).
[5]趙雙蘭.高等職業院校國際合作辦學教育的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