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炳春
(大連市金州高級中學)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種高級的,來源于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創新能力。在一所學校的發展過程中,教師的科研能力舉足輕重,因為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教育科研能力,所以說教師擁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將為學校發展注入強大的內動力。
教師從事教學教育科研工作需要有不怕艱辛、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精神,和持之以恒、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大凡搞教育科研的教師,在教育科研的實踐中,都會逐步形成對工作盡職盡責,對學生滿腔熱忱的奉獻精神和進取精神,會逐步增強改革意識,樹立遠大志向。這種思想境界一旦形成,教師將要更加積極向上,對工作、對科研將更加鍥而不舍。
教師在教育科研特有的工作要求中,經常積極主動地搜集有關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研前沿信息,并對搜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處理,揚長避短,從中借鑒。研究者在不斷接受新事物,搜集新信息,創造新方法的過程中,就增強了信息意識。
教師在參與教育科研活動中,通過學習教育科研理論,研究新問題,選用新方法,探索新知識,教學過程就會得到優化。在研究中,研究者注意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可便自己學習掌握教育規律,了解教學發展趨勢,進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并且這一過程有利于教師形成和創造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模式應用到實踐中,能加快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步伐。
教師在參與科研的過程中,不僅達到自我學習,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目的,還能提高職業道德,找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看到與時代要求、與優秀同行的差距,促進自己站在更高的層次上思考問題,增強參與教育科研的緊迫感,危機感,壓力感。通過教育科研,提高運用教育理論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轉變教育觀念,科學進行教育教學實踐,由經驗型逐步轉化成科研型,實現自己教育歷程的根本改變。
教育科研工作是教師自身長遠發展的不二法門,也是促進學生教育的不竭之源,我校科研工作一直成果顯著,但深究其量,我卻發現了繁榮背后的危機。
老中青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比例失衡,青年教師積極性高漲,部分老教師起到幫忙的作用,中年教師參與率低。通過正側面了解到的這種局面造成的原因更令人擔憂:絕大部分青年教師進行科研的目的是為了晉級評職,中年教師家庭負擔較重無暇搞科研。這也就是說,三年之后,當眼前的這些青年教師都工作滿十年了,完成了晉級評職的“人生任務”之后,學校的科研工作也就將面臨著尷尬的荒涼處境了。
我國的教育督導原則強調,只有當科研工作成為一種自身工作的需要和繼續前進的動力時,我國的教育事業才算是真的進入了科學化和現代化的軌道。而我們的教師中更多的人習慣于總結長期的經驗性教學,并不十分關注自身的職業發展。“傳道,授業,解惑”早已不是現代優秀教師的唯一標準,科研才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科研才能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順利轉軌。而令人痛心的是有些教師已習慣或者說是沉溺于平常的教育教學行為,愿意以工具性主體行為來掩飾其真正主體成長的單薄,這話聽上去也許尖刻了些,但毋庸置疑,這就是許多學校面臨的現實問題。
目前,在我國師范類校院開設的課程中,基礎課程較多,教育專業課程(如教育學,教育心理,教法等)內容初淺,并且作為公共學科,無法引起學生的重視;另外,師范生實習時間短,而科研需要實質性的操作,需要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進而反思內化以成結論,但就算是短時間的實習,他們也只能盡快的熟悉上課的基本知識和要求,根本不可能涉足實習學校的教育科研。
從事教科研工作是辛苦的,它不似周而復始的課堂教學那般輕松,但就學校的分配制度來看,收益卻不成正比。教師上課有績效,課程越多,補貼越多,獎勵越多,但做科研呢,一般只有在獲得獎項的時候,才能獲得一些獎勵,這對積極從事科研工作的教師來說,存在著一個價值低估的問題,也就是說,這種待遇分配是不公平的,科研和教學一樣都該被計入辦學成本之中。
目前,在基層學校中課題的研究是科研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他需要經過確立課題,制定方案,論證,立題,實施,鑒證結論等諸多環節。結果是特定的、短暫的、過程卻是長遠的,充滿學習和探索的,老師的科研過程,是教師知識更新的過程,是使教師知識、知識結構不斷改善并趨于合理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我們的教師生活工作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每天接觸學生,鉆研教材,感受教育現象,品味教育成果,在日常教學、學生德育和班級管理各方面自覺不自覺地體會困惑和喜悅,這些經歷都是科研工作難能可貴的觸發點。在此基礎上學校分層次,按步驟引導教師培養并形成科研意識。
1.培養學科帶頭人。優秀的教師善于面對復雜的教育現象,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體會創造的樂趣,成為一名學者型的教師。學校就是要首先培養這樣一批優秀的學科帶頭人。讓他們走出去,參加各級各類教學大賽、學術研討會,在多聽多看的基礎上,促進其多思多創新;讓他們帶回來,將自己的收獲以學術論文等方式不斷探索,養成科研的好習慣,提升科研能力。
2.以個別帶全體。學校每學期都有優秀教師引路課、普通教師觀摩課,通過說課評課等環節調動教師探索教研的積極性;并且安排學科帶頭人定期作匯報講座,引領學校的科研發展;把握住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等契機,向區市推薦優秀成果。
學校每學期伊始都有詳細的、執行性強的教科研工作計劃,每學期末都有集評價、反思于一體的教科研工作總結;學校的常規性制度還有《大連市金州高級中學教師學習制度》《教師培訓制度》《教師培訓實施方案》《教師專業化發展評價方法》《校本研訓制度》《教師學歷提升培訓計劃》《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教研活動制度》等。
完備的制度為教師從事科研活動引領了方向增添了動力,解除了后顧之憂。
課題研究是關涉教師、學生乃至學校生命力的重要項目。但之前說到,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重結果,輕過程。這就使課題的研究失掉了科研的價值,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在與東北師大合作的國家級課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有效整合的問題研究》中,聘請東北師大課題組專家常駐學校,隨時指導研究過程,在理論、方法、原始資料收集等多方面使教師收貨頗豐,這一課題于2013年5月順利結題,并被評為優秀課題。
教師在做研究的時候必須勤于動手總結,在總結中學習、探索,積累經驗。教育科研規律的認識成果,不同于物質生產的成果,其存在形成多是一種意識形態。撰寫論文可以用文字記錄成果,因此教科研工作的總結,教育改革成果的表述、教育科研方案的制定,都需要教師將其所做、所感、所思、所悟用文字論述出來,以便更好地按照教育教學規律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