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林
(公主嶺市黑林子鎮中心小學)
導入是老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境界的語言藝術與行為方式。作為教學活動的伊始,它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是成功教學的良好基石。它好比一臺好戲演好的序幕,一篇文章寫好的一部樂章奏好的序曲,先聲奪人,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新奇、有趣、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能把學生帶進一個精彩紛呈、美不勝收的學習天地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也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在課堂的導入部分,能否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完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要盡可能地讓數學課堂的導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對于學生來說,每節課都是新的開始,但學生可能還沉浸在剛才課前的興奮之中,怎樣能將學生迅速導入學習情境中呢?關鍵在于導入。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當學生對某種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時,他們便懷著期待、迫切的心情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迅速地興奮中心集中到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上來。例如,學習“比例尺”時,我這樣設計導語:“學完這節課,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知道城市間的距離和水渠的長度,你們想知道用什么辦法嗎?”這樣便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都急切地等待“謎底”的揭開。
又如,教學分數、百分數和小數的互換這段內容,這是一段比較枯燥、乏味的內容。我聽到一位教師在教學時她用了一個《孫悟空三打分數精》的故事來進行引入:“孫行者在取經路上,忽然看見了一只分數精,于是舉起棒子便打,那分數精化作一股煙霧準備逃走。孫悟空緊緊跟上,卻不見了分數精,只看見一個50%在前面逃竄,不過這依然逃不過悟空的火眼金睛,這個50%就是分數精變化成的。分數精見逃脫不了,忙把百分號去掉又變成了0.5,悟空哈哈大笑:‘這點小戲法哪里騙得過我!’一棒子過去,終于打死了分數精。大家說說看,你們是不是也想學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的本領呢?”通過這個故事,馬上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了過來,而且他們對孫悟空的故事更是喜聞樂見,從這點出發,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沒有目的,人們便失去了做事的意義。因此,目的性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根本特性之一。導入新課可以直接或間接提示學習目的,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從而有意識地調控自己。
人類學習總是以一定的經驗和知識為前提的。從教材的編排體系上來看,學科中的單元之間、課與之間,都存在必然的聯系。孔子曰:“溫故而知新”。教師好的導入設計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使新舊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更容易獲得新知識,這也是廣大教師在教學中被經常和廣泛使用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不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授課前教師要在認真備課的前提下,更深入地挖掘教材,準確地確立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以及教材的重、難點及知識的內在聯系,在引入新課中應注意抓住新舊知識的某些聯系,讓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獲得新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提問舊知識時更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聯想、分析,使學生感受到新知識就是舊知識的引申和拓展,這樣不但使學生把舊的知識進行了復習和鞏固,而且消除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恐懼,并能及時把握住新舊知識的聯系,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但這種引入新課的方法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精心選擇復習的內容,以使舊知識能夠為新知識開辟道路,達到知識的遷移。
導入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漸進的原則。這也符合知識發展、認識事物的規律,以舊引新。如教學“整數比較大小”時,可以先由“萬以內數比較大小”導入,再引出整數比較大小,學生自然而然就明白如何去做了。這也可以使新舊知識渾然一體,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正確性。
導入的直觀性原則,是指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運用實物、模型、圖片以及其他教學工具進行直觀形象教學。這樣體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對于抽象概括的課程,可以先直觀演示,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幫助他們透徹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圓的周長”一節課,教學導入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我們學習了圓的直徑、半徑,那什么是圓的周長呢?學生會回答:圓的一周的長度。然后直觀演示:“請同學們看一下圓展開后變成了什么?”學生一定會回答:一條線段。教師接著可以說:“那怎么測量和計算圓的周長呢?我們今天來共同研究這個問題。”
導入不能模棱兩可,一定要準確。特別是用詞和形式應準確、精煉,不產生歧意。同時,導入一定要激起思維的漣漪,像一塊磁鐵吸引住學生。特別是語言的藝術性、可接受性,語言要充滿激情,富有感染性,讓師生之間產生共鳴。
總之,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研究,不斷創新,才能奏響開篇的樂章,最后達到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1][俄]康·德·烏申斯基 著.鄭文樾 譯.人是教育的對象.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胡成枝.淺談數學課的導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