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麗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回民小學)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場所,尤其兒童的生活更離不開家庭,那么家長首先應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盡管每個家庭因經濟水平、住房條件各有不同,但居室布置整潔、色彩素雅協調還是可以做到的,應使孩子能生活在一個舒適、寧靜、溫暖的家庭環境中。而有些家庭不注意環境布置,不講究清潔衛生,家具陳設雜亂無章,污垢處處可見,大分貝音響震耳,給人無插足之地的感覺,這樣的環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相反,有的家庭盡管經濟條件很優越,家中布置很有現代氣派,家長卻忘了給孩子一個游戲的天地和學習的角落;有的家長極講清潔衛生,對孩子限制太多,這也不許玩,那也不許坐,使孩子的行動極受限制,而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人們常用“孟母三遷”來頌揚母教,這也充分說明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一個孩子而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
先說說物理環境,也就是所謂“硬”環境。無論家庭居住條件如何,也得為上學的孩子置辦一桌、一椅、一書架,最好還有一電腦,供孩子學習使用。設置這一方天地,可以讓孩子有一個獨享的空間,進行學習和研究。在這里,孩子是主人,他有支配權、管理權,讓他在這個環境中感到很安全、很自在。
我們說的家庭環境,不僅是指物理環境,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家庭心理環境。家庭心理環境在某種意義上更為重要,這是指家庭的心理氛圍。比如,家庭和睦、家長尊重孩子的學習時間、不無故打擾孩子等。
家庭環境很重要,當然也不能否定遺傳。心理學指出,不在于是先天還是后天決定了一個人行為的發生,而是先天和后天之間如何相互作用。所以孩子成長是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有的孩子是獨生子,家長忙于上班,家里安裝了防盜門,基本沒有人和他一起玩,所以電視成了他尋找快樂、擺脫煩惱的伙伴。我們擔心他看電視太多,會受到一些節目的負面影響。
科學研究認為,兒童看電視有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的作用。家長應注意的是:
首先,教育孩子分清電視內容與現實社會的區別,兩者之間不可劃等號。那些飛來飛去的超人、世界毀滅的情節,在生活中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其次,加強電視節目的控制工作。幫助孩子選擇健康有趣的節目,有節制地看電視。
再次,更多地與孩子溝通、與孩子游戲、與孩子共處。
最后,鼓勵孩子多參加其他活動。例如,獨自全神貫注地看書,心神專一地思考,安安靜靜地寫作,堅持不懈地研究。心靜,才能努力學習;心靜,才能精雕細刻;心靜,才能深入鉆研;心靜,才能學有所悟。家長要指導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一天的活動,不要始終沉浸在七嘴八舌、蹦跳歡鬧之中。
俗話說:“好父親勝過100位教師”。綜觀大量人才的成長經歷,可以看出他們創造力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教育的成功。人才培養的起點,不是幼兒園,不是小學,而是家庭。每一個幸福的家庭,都稱得上是一流的“學府”,適宜的家庭文化環境是培養人才的源頭和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夫妻一方或雙方帶著子女重新組建家庭的情況越來越多,重組家庭的子女教育也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社會話題。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沒有血緣關系,如果繼父缺乏慈祥、繼母缺乏母愛,又都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在離異、單親或重組家庭中常常會在對待子女的教育上出現一些問題。
首先,對子女評價過低而又要求過高。在繼父母眼里,總認為孩子已經大了,有很多事他自己應該會做,而且應該做好(實際上有些事不是他那個年齡能做的)。對孩子有一種不切實際的超前要求。在這種心態下,雖然有時孩子把事情做得已經很好,但繼父母卻覺得學沒什么可值得夸獎的,反而認為應該做得更好。這樣,繼父母一般對孩子的成績和進步評價較低,讓孩子感到力不從心。而離異、單親家庭的家長因失去配偶,特別容易對子女期望過高。
其次,對子女缺少溫情。一些繼父母對子女的感情投入嚴重不足,他們很少像親生父母那樣親吻、摟抱孩子,以為在物質上給孩子以滿足就是愛孩子了,其實這種體驗和愛是無法用物質的滿足來獲取的。孩子由于缺少與父母良好的感情交流,情感常常得不到健康的發展。單親的父母也容易太在物質上滿足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要。
最后,子女易成為繼父母或單親父母發泄不良情緒的對象。碰到不順心的事,孩子極微小的過失都可能成為家長發火的原因。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整天提心吊膽,謹小慎微,膽小多疑,缺乏安全感,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行為習慣。比如不愿回家,甚至產生仇恨、報復心理,還有的孩子會變得暴飲暴食。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不管是單親父母還是繼父母,同樣在法律和道義上承擔著這樣的責任。對孩子來說,不能跟著自己的親生父母生活,已經是人生一大缺憾,再不能因為父母離異或重新建立家庭,而給孩子帶來新的缺憾。只有以情換情,以心換心。最終孩子會從心里把其當作父母、當做自己最親近的人。這樣,新建或單親家庭才能和睦,才能穩定,才會有一個健康而充滿希望的孩子。
21世紀的到來,要求家長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技能,適應由高新科技不斷應用帶來的知識更新。它還要求對孩子成長起言傳身教作用的家長必須懂得現代家庭教育的有關知識和技能,轉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一方面,家長為了促進孩子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自身必須起到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必須虛心地向孩子學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一個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問題、小孩的困難、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氣、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讓他們發揮出小小的創造力?”
由于現代家庭不僅是家庭成員生活的地方,也是學習的地方。隨著現代傳媒走進家庭,家庭成了信息接收終端;無論大人孩子,閑暇時間大大增多。為此,有必要對家庭功能進行重組,使之成為學習型家庭。
可見,家庭教育其實主要不是教孩子怎樣去做,而是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影響孩子,使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暖,體驗親情的偉大,從而引導他們體會學習中的樂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讓他們健康成長,使他們成為21世紀優秀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