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英
(四川省雙流東升迎春小學)
某日,有五年級二班的一節科學課,課間我來到教室。還未進門就聽見孩子們吵吵鬧鬧的聲音,走進教室一看,只見一群黑黑的小腦袋圍成了一個密不透風的圈兒,孩子們不停地指指點點。一位被圍在中間的孩子,手捧著一個半截塑料瓶做的生態瓶,一臉得意與滿足,“這是我自己做的生態瓶……”高聲地跟同學們炫耀。話音未落,另一個小男孩兒伸出他的小手,抓起瓶中一只游動的小螃蟹,忽地湊到一個女生鼻尖,螃蟹張牙舞爪,隨即聽到女孩子一聲尖叫,像觸電似的往后彈開。頓時一片哄笑聲響起。此時瓶中還有一只小烏龜,努力地掙扎,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終于爬出了塑料瓶,“啪”地一聲,摔到了地上。男孩子們哄搶著去抓,你推我攘間,只聽“啊”的一聲,一個孩子抬起腳,地上已經是一個平面的烏龜殼了。“叮鈴鈴”上課鈴聲響起,這群孩子一哄而散,其他孩子也陸續回到座位。
課桌上滿桌的水漬,瓶子里渾濁的水,水面兩條翻著白肚兒的小魚,缺胳膊短腿的小螃蟹,地上被踩扁的小烏龜,此情此景,似曾相識:在《新的生命》單元的教學中,隨處可見被孩子們扯得七零八落的各種花朵,撈起的大片蛙卵;在“校園生物大搜索”活動中,孩子們以科學觀察之名折下樹枝,拔起小草,捉來螞蟻,挖出蚯蚓,然后扔棄……只是,今天的景象更加的慘不忍睹。
面對孩子們對生命的麻木不仁,我在思索,這節課我究竟該教給孩子們什么?是繼續生態瓶研究的教學,還是應該去喚醒孩子們沉睡的生命意識?我想本節課要繼續進行生態瓶的研究是不可能了,因為研究的對象已沒辦法完成它們的任務,更因為缺失了人文關懷的教學也是毫無價值的!
于是,我決定暫且擱置今天的教學內容,讓孩子將塑料瓶放到講桌上來,將慘死的小烏龜,缺胳膊短腿的螃蟹,身體僵直的小魚在講桌上一字排開。孩子們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它們,有的孩子一臉茫然,不知老師意欲何為,有的孩子則嬉笑著指指點點,有的則議論著“老師是不是要解剖它們呀?”而小動物的主人則嘟著小嘴,一臉憤憤然,眼睛狠狠地盯著那些始作俑者!
我深吸了一口氣,指著這些小動物,正色道:“今天它們原本是肩負著與我們一起完成科學探究,幫助我們增長科學知識的使命來的,可現在它們什么也做不了了。”
聽了這話,教室里炸開了鍋:
“是他踩死烏龜的!”
“不是我,是他們推我的!”
“是他抓了小魚。”
“他也抓了。”
“小動物已經死了,我們再去追究誰做的也無濟于事。但是我們不能讓它們的生命白白逝去。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關生命的啟迪。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小生命是怎么來的吧。”說完我給孩子們播放了一段魚卵和小螃蟹的孵化和成長過程的網絡視頻。當看到晶瑩剔透的魚卵一天天變成小魚的模樣,驚奇的表情浮現在孩子們的臉上,嘴里禁不住地感嘆“太奇妙了!”當看到沙地上剛孵出不久的小螃蟹,在洞口探頭探腦,在沙地上成群結隊奔爬的景象,孩子們呵呵地笑了,都覺得小螃蟹真是可愛極了!
趁著孩子們意猶未盡,興奮不已之際,我指著講臺上踩扁的烏龜,斷腿的螃蟹,直挺的小魚,說道:“他們曾經都是鮮活可愛的生命!在水里同小伙伴盡情地游玩,自由地生活,快樂地成長!就像你們每天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樂一樣。為了幫助我們進行生態瓶的研究,它們不得不被同學們從溫暖的家中帶到這里,可是現在,它們再也回不去了!”環顧教室四周,我發現,此時的孩子們,有的羞愧地低下了頭,有的滿臉憤怒,有的陷入了深深的悲傷當中。“孩子們,能說說你們心中現在的想法嗎?”
“老師,我錯了,我對剛才自己的行為很自責……”那個伸手去抓螃蟹捉弄女生的小男孩。
“老師,對不起。我們沒有珍惜他們的生命……”
參與這次“傷害”事故的同學們一個個耷拉著腦袋,悔恨萬分。而沒有參與這次行動的孩子們也高舉著手。我示意他們發表感言:
“其實,今天同學們的行為只是一個不愛護小動物的縮影。生活中,社會上,不愛護小動物的行為很多。通過今天的視頻觀看,我覺得我們應該行動起來,倡議大家都來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她的話語贏得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
真好,同學的態度在轉變!對自然萬物,人類該采取何種態度?人類和其他動物如何才能和諧共處?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和關愛!可是,只是嘴上喊幾句空洞的口號嗎?如何從孩子內心深處出發,去關愛、保護動物,甚至倡導更多的人來參與行動呢?我想很多孩子都曾有過飼養小動物的經歷,于是,讓他們來給大家講講自己在飼養過程中的一些喜怒哀樂。當講到小動物或憨態可掬,或機靈活潑的可愛模樣,孩子們都開心地哈哈大笑;當講到小動物被送人或受到欺負時,個個都義憤填膺;當講到小動物因照顧不當或生病死去時,孩子們都無比的悲傷難過。他們有這些感受,都源于他們與這些動物熟悉親近,深切地感受到了它們生命的鮮活與美麗,所以能夠感同身受,快樂著它們的快樂,悲傷著它們的悲傷。
接下來我讓孩子們換位思考,想象如果你是講桌上這些慘死的小動物的伙伴,你現在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對大家說的。孩子們紛紛起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從他們的話語中能感受到他們對于這些生命的重新認識,他們對同學這種做法的譴責,他們對不珍視這些小生命的行為的深切愧疚!
我相信孩子們此刻的感受和認識都是真實的,但毋庸置疑這種認識的提高與今天課堂上特定的環境和氛圍有很大關系,如果脫離了這一切,加之時間的推移,今天教育的效果難免打折。為了鞏固課堂教育的成果,加深孩子們的印象,后續的跟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我問孩子們:“你們愿意親自體驗一下動植物生命誕生、成長過程的美好嗎?讓我們來栽種一種植物或養一種小動物,并記錄下它們的點滴變化或有趣現象吧!”大家都非常地踴躍,于是剩下的課堂時間我請孩子們擬定自己栽種植物或養殖動物的具體計劃。
第二天就有同學興致勃勃地來到我跟前:“老師,我昨天買了四條小金魚。我想和他們做永遠的朋友,我還跟他們取了名字。老師你知道嗎?每天不要給金魚喂太多的飼料,不然金魚會脹死的!”陸陸續續地就有同學帶著自家小動物的照片,來到學校跟同學們分享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有趣的故事等。還有的捧著自己栽種的茉莉花來到學校,告訴大家:“茉莉花不能放在太陽下暴曬,因為茉莉花喜歡涼快一點的地方,不能給它澆太多的水,否則它會死掉!”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家長朋友跟我打電話,說自己的兒子變了,以前孩子根本不會愛護小動物,要么踩死,要么弄來玩耍。可有一天自己在倒車的時候,輪胎壓到了一個正在路上爬行的蚯蚓,“媽媽,不要倒車了,有一條蚯蚓!”兒子大喊。因為家長沒有聽到喊的內容,最后蚯蚓還是慘死在了車胎下,他兒子為此哭了好一陣,并不斷地責怪自己的媽媽,不愛護小動物的生命!
看著孩子們的生命意識一天天被喚醒,孩子們的成長讓我感到欣慰!他們不僅能自己知道珍愛生命,也能用自己的行動去告訴身邊的人們要保護生命!兩周后我召開了一次《珍愛生命》的班隊課,在課上孩子們通過自己課前的親身體驗,分享了很多自己對于新生命的新見解,有幾名同學自愿成立“動植物保護小隊”,他們想讓全校師生跟他們一起行動起來,保護這些小生命!
生命意識是指一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是一個理性的范疇。所探究的就是有關生命的本質、意義。其實,孩子們生命意識的缺失與我們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不無關系。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階段,教師應引導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教育他們熱愛大自然,因為自然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不僅在科學課堂上需要有對生命意識的啟迪和探究,在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中同樣需要。針對兒童喜歡小動物的心理,引導他們要愛護小動物,不要隨意傷害小生命,從小培養他們的生命意識。如結合語文教材中《一只小鳥》《大自然的秘密》《朱鹮飛回來了》等文章,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教育他們學會珍惜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從多角度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珍貴與美麗。所以我們應通過教學,給孩子們補上生命意識教育一課,從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學會善待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是兒童教育的靈魂。讓兒童與社會、人、大自然對話,形成兒童愛心人格,這是兒童教育的重要使命!對孩子的生命意識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堂課、一個活動就能夠實現的,因為孩子要將自己的認知內化為一種行為,做到知行合一,需要一個長期堅持、反復強化的過程。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教育去喚醒孩子們的生命意識!需要通過孩子的實踐去固化這種認識!需要在實踐中去體味生命的美好!只有喚醒孩子們沉睡的生命意識,才能培養出一個一個富有生命朝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