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宋興蕾 張永 沙磊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劃。“卓越計劃”對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主要目標是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同時,以實施該計劃為突破口,促進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
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形成“理論教學體現學術性,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一個環節、一種補充”的認識。二是由于實踐教學較理論教學難度大而有畏難情緒。實踐教學不但需要教材,而且需要實物;不但需要與校內各部門打交道,而且還要協調校外有關單位。
畢業實習是對大學4年所學知識的一次檢驗,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指導教師對畢業論文的質量也就放松了要求,多數學生都能通過畢業論文答辯,降低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教師創新意識不足,很難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目前學校對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知識結構和職稱結構強調較多,而對其實驗能力要求不高,把一些不能勝任理論教學的教師、低學歷的人員安排到實驗室工作。導致學歷結構極不合理,總體素質較差,實踐教學的質量難以保證。
教學方法改革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一是在教學中對學生個性的充分尊重,即不是要求學生如何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而是要求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啟迪學生;二是對學生認知規律的尊重,即不只是從某種知識體系出發,還需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去實施教學活動。
我們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結合本學科的實際,不斷完善改進,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從而我們要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結合本學科的實際,不斷完善改進,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更深層次改革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及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學校將創新思想融入到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從外部環境和內在機制上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研究梯隊,產、學、研結合,引導學生盡早參加科研創新小組,并把部分研究作為畢業論文的一部分,提前完成畢業實習的教學實踐環節,較好地解決了畢業實習與就業的矛盾,逐步形成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與教師科研成果增加的良性循環。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高校工科教師隊伍的質量決定著能否出優秀的工程人才。然而,目前高校對教師的聘任、考核、評價制度使得高校工科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是普遍缺乏工程實踐經歷。因此,“卓越計劃”以建設一支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歷、滿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要求的高水平專、兼職教師隊伍為目標,在工科教師隊伍建設上提出了明確要求。對于沒有工程經歷的教師,學校要制定剛性的培訓政策,安排他們到企業去工作1-2年,參與企業實際工程項目或研發項目,以獲得比較豐富的工程實踐經歷,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對于過去具有工程經歷的教師,學校要制定到企業輪訓的制度,有計劃地定期安排他們到企業工作,以更新工程知識、掌握新的實踐技能、豐富工程實踐經驗,并不斷強化工程實踐能力。除了一般教師要具有工程實踐經歷外,其中部分教師還要具備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經歷。要求本科階段教師隊伍,在4年內達到每一屆學生有5門專業課是由具備5年以上工程經歷的教師講授。高校對工科教師的評聘與考核要從過去的側重評價理論研究成果和發表學術論文為主,轉向側重評價工程項目的設計、開發和研究,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的擁有,以及開展產學合作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為主。
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是工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素,是能否培養出符合標準的工程人才的關鍵。以往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已經不能適應“卓越計劃”對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通過重新設計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和重新組織教學活動來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學校標準。具體做法是,先將學校標準進一步細化為知識能力大綱;再針對大綱中的各要素設計獲得相應的知識、能力、素質所需要開設的相關課程和教學環節;然后制定出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最后形成了學校參與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教學環節、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
“卓越計劃”對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同時,以實施該計劃為突破口,促進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
[1]周川.從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觀的轉變[J].教育研究,2005(6):26-30.
[2]王玉衡.威斯康星大學實踐美國大學教學學術思想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8(1).
[3]趙可,黎紅中,朱生營.卡耐基教學促進會的學術觀及其影響[J].遼寧教育研究,2007(5).
[4]魏宏聚.厄內斯特·博耶“教學學術”思想的內涵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9).